韩国导演评价李沧东 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李沧东母亲沾染了罪恶的母爱光辉

韩国导演评价李沧东 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李沧东母亲沾染了罪恶的母爱光辉(1)

《母亲》剧照

关于母亲题材的电影,好拍,但是拍好太难,因为有太多珠玉在前。母亲这种题材的电影,拍的令人潸然泪下感人也容易,但是拍的深刻大气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奉俊浩总是让人出乎意料,拍的《杀人回忆》,曾经被《看电影》杂志评为韩国最好电影。他把他的《母亲》拍的节奏流畅,又感人,又大气深刻,让世人了解了一种复杂、纠结又充满了伤痕累累的母爱,奉俊浩的执导功底让人毋庸置疑。

一直有一种错觉,因为奉俊浩是韩国电影票房的保证,总感觉他不过与朴赞郁导演一样,拍一些迎合观众的商业片。看完《杀人回忆》感觉很不错,是一部让人挑不出来毛病的电影,但是取材是韩国1986-1991年的连环强奸杀人案,有点哗众取宠之嫌,电影虽好还没有改变我对他导演品味的看法。然而看过《母亲》之后,我就开始鄙夷自己的浅薄起来,奉俊浩的镜头语言是那么的冷静,沉着,不卑不亢。叙事的节奏是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电影内。他只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很客观,很深邃,很面面俱到。这样的导演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一种大师的气质,他的一些特质,金基德和李沧东也不能与之相比。李沧东是我自认为的韩国第一导演,自从我重新认识奉俊浩,虽然李沧东的位置依然如故,但他的位置被奉俊浩很重的晃动了几下。奉俊浩的《母亲》和李沧东的《诗》,在某些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犯罪与爱的纠葛,都是说爱有自私的一面。只是《诗》比较关注宏观的人生,《母亲》则更倾向于现实的生活。

《母亲》剧照

然而就是他这样一个可爱善良的傻子,却卷进了小镇的一件谋杀案。死亡的是一个中学女生,她被杀死后,被放在了一个破房子的房顶。这个房子是小镇的高处,在房顶可以看到全镇的所有。女孩被遇害的现场发现了一个高尔夫球,小镇的警察把怀疑对象就锁定元斌。因为案发那天晚上元斌在小镇的曼哈顿酒吧,等待他的朋友,而朋友最后没来。很晚时,老板娘的女儿回来了,那女孩很漂亮,元斌就犯了花痴的毛病。老板娘女儿跟他打招呼,他就去跟老板娘的女儿搭讪,老板娘看不上他那色迷迷的样子,就连推带攘的把元斌赶出酒吧。老板娘还让他付酒钱,元斌就掏出他捡到的高尔夫球给她,说“很贵”,可以付账,老板娘气急败坏把他骂走。这也就成了元斌作案的现场物证,元斌那天晚上也确实尾随了死亡女孩。具体发生了什么他全部忘记,不过他很清晰的一口咬定不是他杀的。母亲当然也不相信,不相信打死只蟑螂都不敢的元斌会去杀死一个女孩。小镇警察急于结案,连恐吓带威胁,让元斌承认了是杀人凶手。

小镇警察的办案风格跟《杀手回忆》和《薄荷糖》中一样,曾经是韩国那段时期,全国上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乡镇警察的办案作风到底如何?我没进过局子,当然无法亲自领教,不过曾听过一个在派出所干的同学的描述,跟电影中的情节是如出一辙的。只要抓到嫌疑犯,不问青红皂白,先打一顿再说。他们是在地方执法的小罗罗,深深的接触到现实中的不公,自己又无能为力,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拼命的发泄自己的恶劣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有错,也是既往不咎的。真正的维护人权之路还很漫长,希望我们真正的实现人权那一天不会那么漫长。

元斌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成了杀人犯,母亲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她就四处奔波,不惜血本要为儿子洗冤昭雪。她找到了本地最有名的律师,律师去监狱看了一下元斌,看他傻气十足,一问三不知。律师感觉是翻案是无望的,也感觉是无利可图,他就也来个葫芦僧判葫芦案,建议把元斌当作精神病人送到疗养院两年,免去15年的牢狱之灾。若是一个糊涂的母亲,也大概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因为可以省很多事,元斌两年后还可以再与她团聚。但这是一个是非分明一根筋的母亲,她深信儿子无罪,一定要儿子活的清清白白。她不再靠律师,自己开始追查凶手了,他找到了元斌的朋友,并给他朋友一笔钱让他也协助。那个朋友有报酬才帮忙的举动,也让母亲伤心也无助,但也别无选择。

母亲开始从女孩接触的人入手调查。这个女孩家里很穷,母亲死了,父亲与其他女人跑了,给女孩留下一个神经病奶奶。女孩小小年纪就要担当起贴补家用的重任,她那么一个小女孩别无所长,只有小小年纪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生活下去。她有一个外号,就叫“卖米西施”,就是谁给她米就能跟她上床。街道上上的小孩都知道,女孩还有一个傻子男友叫喜憨儿。跟死去女孩有关系的男子在镇上很多很多,女孩子有一个嗜好,就是把跟她有关系的男子的照片,都偷偷拍了下来。母亲开始整理一条条线索,主要的调查的就是女孩死去后留下的手机,还有就是那个喜憨儿。

母亲在一边调查,一边还让元斌试图回忆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母亲费劲周折终于拿到了女孩死后留下的手机,元斌也意外的回忆出来那天在案发现场还见到一个人。母亲把手机照片拿出让元斌确认,元斌最后指定了其中的一个白发老头子。那个老头子,是镇上收废品的,母亲曾在雨中见过一面,是捡垃圾的,母亲还向他买过一把伞。

母亲假扮是一个养老社的职员,前去拜访他认为的真正杀人凶手。老人的生活很孤苦伶仃,见到母亲就让她坐下来聊一会天。聊着聊着,老人唉声叹气起来,老年说,最近他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事。就是镇上的凶杀案,母亲神经绷紧听他接下去说什么。那个老人叙述了案发的整个过程,当时元斌扮演的傻儿子为好奇心驱使跟着死去的女孩,女孩发现了他,向他丢了一块石头,说为什么跟着她。元斌就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那女孩神情悲伤说她痛恨男生,让元斌离他远一点,并骂元斌白痴。一听到白痴,元斌情绪失控,抓起那个石头就扔向女孩,女孩也倒地死亡。元斌非常害怕,不知如何是好,又不敢把女孩送到医院,他把女孩拖到了房顶,以为放的高有人可以看得到,会有人把她送到医院。

老年男子叙述完事情的经过,母亲的情绪就失控了,说一定是老年男子看错了。老年男子也为了不再忍受精神的折磨,就说干脆他要报警,并去拨电话。母亲失去理智,潜意识指示她必须阻止男子,她拿起一把铁钳子对着老年男子的头部,就是一顿猛打。老年男子倒地,地上立马是一片殷虹色的血液。母亲就一不做二不休,把老年男子的房子也烧掉。

母亲走出火海,钻进小屋后的森林,又穿过森林,就到了影片开始的场景,发傻,发呆,接着就手足舞蹈。

故事还没有结束,当母亲正在提心吊胆的在家里忐忑不安时,小镇警长来找他了。说找到了真正杀害女孩的凶手,就是傻子喜憨儿,喜憨儿已经全部招供。又是一桩冤假错案,母亲知道真相,但他说不出口。出于怜悯她去牢房看望喜憨儿,喜憨儿比元斌还要傻,人又长的奇怪。母亲听说喜憨儿没有父母,一股同情和自责化为泪水溢满她的眼眶。为了自己的儿子,他也别无他法,只有让真相石沉大海。故事结尾,母亲与一帮老太太去旅游,傻儿子竟然把无意中在废墟中找到的母亲针灸的盒子送给了母亲,母亲的伤疤又被揭了一下。

最后母亲把一枚细针插入她的大腿内侧的穴位,她说那是个可以忘记悲伤忘记过去的穴位。母亲为了活着,为了儿子,她必须重新开始的,故事的最后一组镜头她又手足舞蹈了,在客车里与一群老太太,拼命的狂跳!

母亲的选择是无奈的,母爱是自私的,这是老套的主题,电影肯定也不是想表达这个主题。电影想说的就是在社会大的无奈的环境下,一个母亲的无助。电影好就好在,故事在发生中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看到千孔百疮的真实生活:警察局的草菅人命,律师的唯利是图,官场的糊里糊涂权色交易,社会对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欠缺,社会的人伦道德缺失。人与人关系是非常的脆弱的,经不起任何考验可谈。即使是傻儿子最好的朋友,在紧要关头还开口闭口要钱。社会是一个大杂烩,弱肉强食,八面玲珑才能生存。选择正义就是对的吗?有时会更让人更痛苦的。譬如母亲说出真相,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元斌和母亲肯定是完了,喜憨儿就有好的归宿吗?否也,本来就是傻子,生活不能自立,只能在精神病院度日。母亲若不说出真相,在未来的日子里肯定会带着内疚,隔三差五照顾这个傻子的,对喜憨儿来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那个老年男子看似死的好可惜,好无辜的。他无辜吗?一点也不,他的相片为什么会出现在死去女孩子的手机中?女孩都是记录跟他有关系的人的照片的啊。他那么大年纪还去占一个小女孩的便宜,这种禽兽,早是死有余辜,那天晚上他为什么在事故现场,在破房子睡觉,肯定也不是准备干什么好事。母亲靠潜意识杀了老头,其实也算是为民除害。

在社会常理面前,我们自己的人生主题,才是最重要的,即使犯罪,我们潜意识要顾及我们内心的情感,这个谁也没办法改变。不能单一的说金惠子扮演的母亲对元斌的爱多无私,也不能说金惠子为了自己的儿子做出的选择多恶劣。这只是一个普通母亲,在自己儿子生死攸关的时刻,非常尊崇于内心的一个举动。这样的母爱光辉虽然沾着罪恶,但对于母亲的无奈,人们还是会同情会原谅。

母亲的下半辈子肯定是伴着噩梦的。那种挥之不去的罪恶感,她也只能独自一人暗暗忍受。希望她也能够像他的傻儿子一样,善于忘记过去,尤其是那些不好的。

韩国导演评价李沧东 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李沧东母亲沾染了罪恶的母爱光辉(2)

《母亲》剧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