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不通是怎么形成的(鼻窍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一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鼻子不通是怎么形成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鼻子不通是怎么形成的(鼻窍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鼻子不通是怎么形成的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一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黃帝內經·五藏別論篇》

(接前文)再往后看,马莳在《注证发微》里边怎么的注解∶“五脏为心肺居于膈上,受此五气,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然则脾有病者,安能辨其五味哉”。就是心肺居于膈上,属于上焦,心肺受自然界的五气,因此心肺要是有病鼻为之不利,鼻子就不通利了。如果脾有病的话,怎么能辨其五味哉?这句话就非常有意思,用反问的语气来提醒读者,这里不仅是肺的问题,因为“手足太阴一气贯通”,脾有病的话,也会鼻子出问题,是哪里出问题呢?是嗅觉出问题,就辨不出味来了。

有的人确实是这样的,脾胃湿气重了之后嗅觉功能就下降,一点儿都不清爽。耳朵也是蒙蒙的,眼睛也浑浊,这都是有湿气的一些表现,浑身感觉闷闷的,沉沉的特别重,脑袋一天到晚闷闷的,浑身特别沉重乏力,还容易困,感觉整个人不清爽,一点也不轻松,不是那种清爽的感觉。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治,鼻子也不闻味道了,嘴里边也辨不出味来了,按照现在的话讲,叫嗅觉异常、味觉异常,或者是嗅觉下降、味觉下降,这时候怎么办?其实按照中医古代的方法就得醒脾化湿,不是健脾化湿,它叫醒脾,让脾醒过来,像没有得病的时候脾是睡着了,这时候需要醒过来,醒过来用什么呢?就是用藿香、佩兰、白蔻,用芳香开窍醒脾的方法把脾胃醒过来,唤醒了之后脾就重新恢复了健运的功能,湿气自然而然就化掉,湿气化掉之后鼻子就能闻到香臭了,嘴也能尝出苦味、咸味、辣味、甜味了,这就是一个治病的方法。

马莳写文章的时候或者注解的时候就把一些治病的方法融合在注解里。你要是没有临床经验可能就读不出来。你要是治过病有一些临床,你一看就明白了病是这么治的,在这都有交代,就会会心的一笑,觉的古人真是非常有智慧,而且这些注家也非常善良,按照传统的话讲就非常慈悲,非常希望后人能学会他的这些治病方法。

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里边所讲∶“气味之化,在天为气,在地为味。上文言五味入口藏于胃中,味为阴也。此言五气入鼻,藏于心肺,气为阳也。鼻为肺之窍,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观此两节曰气曰味,皆出于胃而达于肺,亦变见于气口,故气口独为五脏主”。读到这段话就不得不服张介宾看问题就看的非常的全面而且贯通。

关于“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后世有很多医家都认为这句话是属于错简,不知道哪一段文字给加进来了,本来没有这句话的,很多人都认为没有。但是张介宾一注解就觉得这段话非加到这里不可,这也与前文联系非常密切。他说:“上文言五味入口,藏于胃中,味为阴也”。就是我们之前讲的“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味属于什么?(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属于阴。下面是“五气入鼻,藏于心肺,气为阳也”,上面讲的是阴,底下是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这个地方气属于阳,味属于阴。味道是比较具体的,气不具体,是抽象的,要是从中医学传统的话讲,就叫“阳化气,阴成形”。按照现在哲学的话讲,一个是形而上,一个是形而下,一个是虚的,一个是实的,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总而言之,一个阳一个阴。

“鼻为肺之窍,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肺是同出于鼻的。“观此两节曰气曰味,皆出于胃而达于肺”,上文讲的“五味入口藏于肺,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而变见于气口”,这整段话实际就是我们吃的所有食物算是五味入于胃,但是胃和脾相表里,脾又是太阴,肺也是太阴,手足太阴一起贯通,所以脾又把胃气变现于气口,这样就通达了。张介宾的这段话就把前文和后文全联系在一起了。

这一整段话围绕的一个是味,一个是气,都是通过胃,通过脾表达于肺的,通过肺经的太渊穴变见出来。从这段话里边我们就可以理解气口为什么与脏腑关系这么密切以及为什么中医诊脉诊气口就能检查到全身五脏六腑的变化,其中的机理是什么,通过这一段的解释论述我们就知道了。

好了,谢谢大家的收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次课再见。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一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