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苍髯经典语录(白首唯有赤心存)

白甲苍髯经典语录(白首唯有赤心存)(1)

尹延新 1941年生于济南,号舜耕山翁,白石斋主。原济南画院副院长、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济南画院名誉院长、山东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八大山人水墨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担任高职美术师(高级职称)评委和高职美术师理论考题组成员。

白首唯有赤心存 丹青不知老将至

—— 尹延新先生的老格与新变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这是林则徐的一副对联,很能写出此时我的心境。于我,一病经年,不便外出,坐卧斗室,屏绝人事,时时展对书画,权且为卧游之乐,而友朋时来问讯,更觉是人生乐事。前几天,尹延新先生来访。年近八旬的尹先生一头银发,仙风道骨、俨然”舜耕山翁”也。人登寿域,尹先生已很少外出,视”闭门读书、尚友千古”为人生乐事。读书多了,画里画外的感悟也就多了。若以生肖论,尹先生刚好大我两轮,算是忘年交,但尹先生有高士古雅之风,不摆一点架子,视我为知己同怀,谈吐骏快,高论迭出。

白甲苍髯经典语录(白首唯有赤心存)(2)

蛙声丰年 136cm×68cm 2012年

近年来,尹先生潜心传统,在浩如烟海的绘画史中辨析中国画的规律与本质,辨析水墨艺术风格、流派、手法的源头,辨析书画艺术的哲学渊源与艺术原理,都有会心的领悟,谈吐之间不时闪现着他的审美高度与独特见解,特别是对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以及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观念问题,他都有很好的切入角度、观念与方法。听了尹先生一席谈,让我对尹先生的画作有了更多的期待。

此番,尹先生携画而来,以梅兰竹菊四屏相赠,高情盛意令我感动。展对尹先生新作,欣喜之中我即搜缀装池,萧斋素壁间挂此四幅,顿觉满壁生辉,几净窗明,那种与梅同瘦、与竹同清的清雅感受一下子传遍全身。“人生有味是清欢”,人生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那份感动的况味-----淡定从容,温暖沁心,清雅迷人。

白甲苍髯经典语录(白首唯有赤心存)(3)

荷塘月色 136cm×68cm 2012年

自来画竹者不乏狂态醉意者,似乎只有临风长啸者才觉滋味风韵别于凡俗。尹先生则不然,他写竹平中求奇,笔墨简括精炼,不激不厉,意境却闲静清幽,而笔势纵横处,寥寥数笔即墨气淋漓,荡尽脂粉华靡之态,那种秀丽明快的情调却是闲适野逸的诗意表达,直抒性灵,是典型的文人画。

兰为王者香,在花卉中,兰是一个圣洁的秀者。尹先生写兰,墨际毫端皆有自我风神,兰叶葳蕤的线条纵横飘逸,花朵则以淡墨稍加晕染,折射出永恒恬静的意态。有道是“一生兰半生竹”,尹先生的兰花清淡秀雅,瘦劲妩媚,疏影逸荡,清旷自怡,冷香四溢,萧然物外,实为兰花精神写照者。

白甲苍髯经典语录(白首唯有赤心存)(4)

荷塘清韵 136cm×68cm 2012年

尹先生写菊花,笔法依然是枯湿浓淡兼施并用,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触的融合,表现菊花的气象神态,高远淡逸,又常以粗笔写意,骨力遒劲,浑然有气势,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既得淳雅之趣,也得沉郁之气,细加品味,仿佛亦有禅意拂荡。

历来文人骚客写梅者众,且多以梅写人,借以表达人生际遇和个人情志,“数点梅花天地心“,尹先生深谙此意,他写寒梅,疏密有致,虚实相间,笔法老熟,构图简约冲淡,立意高远清逸,“人与梅花一样清”,正是画外之意、言外之声,人淡如菊、超然物外的意境着实耐人寻味,正是对客观自然的真切会心与感悟。

白甲苍髯经典语录(白首唯有赤心存)(5)

风静竹平安 136cm×68cm 2012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梅兰竹菊是世间君子。清闲之时,目光常常与尹先生画作相遇,满眼望去,苍茫浑然,宛若天成。以物观人,在我看来,尹先生就是有着君子之风的温雅长者,就像他的画作表达的那样。我品得出,尹先生的画风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变化:刻意雕琢少了,那种不疏不繁、不枝不蔓、松紧自如、悠然从容,是成熟的味道,就像感触四季轮转,秋的意味渐渐浓了,秋的色彩也越发明艳了起来。那种汰繁抑浮、一归于朴的闳肆之境也正是人生的况味,艺术的化境。

白甲苍髯经典语录(白首唯有赤心存)(6)

清风满乾坤 136cm×68cm 2012年

一艺之成,良工心苦。画家的生命气象、人生历练、智慧心悟正是通过画作一点点传达出来的,尹先生人登寿域,艺攀高峰,正进入艺术上新的境界。中国画强调“心印”,也就是说,绘画的空间形态是心灵的显现,中国画不仅靠“学”,还须靠“养”,绘画成功的关键还在于“火候”的把握,不在知识,而在智慧感悟和独特的精神境界。古人说“画中老境,最难其俦”,意即那种“思清格老”的画作正是“技近乎道”的标志。毫无疑问,绘画中的老境是很难达到的极高境界,古拙老辣是自然天真的表现,是超越法度以臻从容自由的境界。你看,尹先生一笔在手,泼墨挥毫,物我两忘,信手拈来,不期遇而遇,不知其然而然,画面中扑面而来的是气息、气象、气度,挥洒而出的是一片天籁,正如流水清冷,闲云高素,是人生格调的自然流露,而其标寄萧淡,度越流辈,表达出的正是人品与画品的统一。

白甲苍髯经典语录(白首唯有赤心存)(7)

翠影清姿 136cm×68cm 2012年

“白头唯有赤心存”,可喜的是,尹先生的老境充满着绚烂平淡的意味,是腴润纤浓中的自出高格;淡雅的水墨中充盈着恬适 之情和悠然意趣,正是远规矩、超法度的自由自在的艺术化境;笔墨酣畅、意趣高古也正是自然、中正、圆融的人生格调。“艺枯在润,艺老在嫩”,尹先生笔耕不辍,精进不懈,其艺术生命力仍在郁郁勃发之中,“丹青不知老将至”,是之谓也。

唐僧鸾《赠李粲秀才》诗中有句:“前辈诗歌唯翰林,神仙老格何高深。鞭驰造化绕笔转,灿烂不为酸苦吟。”诗句的意蕴颇能解悟指迷:或古或今,或华或朴,或老格或灿烂,或诗歌或绘画,似乎皆能以一诣绳之,那就是“鞭驰造化绕笔转”,造化为大,自然为上。不知然否?尹先生有以教我。

作者:(常诚,1965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市,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职业报人,学者型书法家,山东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艺术评论获得首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新闻作品获得山东省新闻一等奖;书法幼承庭训,大学期间浸润于山东大学文化艺术氛围,获益于诸多名师指点,追随蒋维崧先生学习多年。书法从唐楷入手,后习二王行书,受蒋维崧先生熏陶,于甲金文字用力尤勤。书法作品面貌清新,自然雅逸,追求书卷气息与文化意味,含蓄不张扬,平实意味长,正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而已。)

常诚先生,您辛苦啦,谢谢您为我写的评論文章,文章写的很有水平!花鳥画並非纯粹意义上的技法。以意使法的是精神外化物,我自身各方面修养还不夠,很难走到意境,随着年龄变化,悟到中国画已不是单单的笔墨技法,而是画人生画修养啊!——尹延新先生读了文章后的深情回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