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十大必打卡景点(广州这些宝藏打卡点)

一砖一瓦,皆寓岭南文化精髓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广州市十大必打卡景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广州市十大必打卡景点(广州这些宝藏打卡点)

广州市十大必打卡景点

一砖一瓦,皆寓岭南文化精髓。

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

留存下众多岭南古建筑,

它们是城市凝固的历史、流淌的乡愁。

一座座岭南建筑,

历经百年风霜,

依旧熠熠生辉,

向今人传递着当年的生产力水准、

社会文化与审美取向。

是谁赋予它们不朽的生命力,

搭起古与今的连接?

匠人匠心也。

巧手筑岭南·古建守护人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传承弘扬岭南建筑文化,离不开一群群独具匠心的古建修缮人,他们是岭南古建守护者之一。

匠人之气,发乎于心,寄乎于手。他们穷其一生娴于一技,灵巧的手指、粗粝的关节、厚实的手掌……一双双手诠释匠人的一生,赋予建筑新生,守护城市记忆。

今日起,广州日报策划推出“巧手筑岭南·古建守护人”系列报道,走访灰塑、满洲窗、砖瓦作、砖雕、石作、木作、壁画等工种匠人,以匠人之“手”,讲述匠人故事,展现他们守护传承岭南建筑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陈家祠、光孝寺、六榕寺、

余荫山房、塱头古村建筑群……

在广州很多祠堂、庙宇、大屋的屋檐瓦脊上,

一件件灰塑作品

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情态各异,

吸引着过往游人。

它们历经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

无声地讲述着引人入胜的岭南故事。

余荫山房房顶上的灰塑装饰。

这些灰塑作品背后,

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屋顶匠人

——灰塑修缮匠人。

他们与石灰、风吹、日晒为伴,

在寂寂的高处,修复出令人仰望的风景。

近日,

记者采访了两位灰塑名匠,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

市级非遗传承人崔镜兴,

走近他们用双手为岭南建筑添彩的人生。

“会呼吸”的灰塑

岭南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

什么是灰塑?

灰塑,民间又称为“灰批”,是岭南地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广东人在营造房屋时,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将糯米浆、盐、红糖添加到贝灰、石灰主体材料中,创造出这门装修工艺——“灰塑”。

灰塑大量留存于祠堂、书院、私塾、文塔、广府民居等建筑之中。其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美化装饰,与传统的岭南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齐名。原材料主要以石灰为主,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防水、防台风等特点。

灰塑的色彩搭配喜用红、黄、绿三色,出彩夺目,在青砖墙、碌灰筒瓦面的色彩基调里特别明显。为适应建筑风格的需要,也会采用“素胎”的表现形式。

灰塑不仅有审美价值,

更蕴含了岭南人的建筑智慧。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

认为灰塑是“会呼吸”的装饰艺术,

通过不断的呼吸、循环,

适应岭南高热高湿的气候,

这种建筑装饰智慧

也是祖宗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

邵成村说,以最普遍的石灰为主要材料塑造出来的灰塑,能在户外经历风吹雨淋几百年而屹立不倒,还解决了岭南地区湿热天气之下古建筑防热、防雨、防潮、防风、防虫等难题。

灰塑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邵成村分析,最为关键的是,灰塑把岭南建筑里的所有用灰技巧巧妙地融入其中,草筋灰、纸筋灰、桐油灰、白灰水,由这些石灰塑造的灰塑内里是细软的,外面是坚硬的,这也让它有了呼吸功能。“能吸收和排放水汽、热量,平衡自身和周围的湿度温度,让建筑做到冬暖夏凉。”

“无论是雷雨天还是回南天,岭南古建筑屋里不会起水珠,靠的就是石灰去吸收水分,等太阳出来再释放水分,这就解决了湿度问题。”

邵成村解释,而屋檐瓦脊上的大型灰塑,可利用自重压住瓦面,发挥了防台风的作用,从而保护了屋里的人。

灰塑看似简单其实技艺无穷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飞檐走壁” 手塑风景

4月3日,广州荔湾区永庆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在一处巷口工架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完全忘却脚下的热闹,全心投入灰塑制作中。听到记者的大声呼唤,他才回过神,转身过来,握着灰匙的手沾满了石灰渣。

“灰塑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石灰,我这双手摸石灰几十年了,只是皮肤粗糙些,不打紧!”邵成村乐呵呵地说。

邵成村

邵成村的灰塑技艺,是从父亲邵耀波那里承袭来的。“第一次接触灰塑是在1979年,在六榕寺,那时正值寒假,父亲把我带在身边修灰塑。”亲眼看着普通的铜丝、石灰材料经过父亲的巧手,变成了活灵活现、绚丽多彩的灰塑狮子,邵成村心动了。

邵成村告诉记者,自己跟着父亲一步步学,从配灰浆、打稿、塑形、加彩,慢慢地掌握了灰塑工艺的基本技巧。1987年,父亲为了考验邵成村,让他独立去接灰塑活,“这时候才知道灰塑看似简单,其实技艺无穷,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马上问父亲。”

邵成村团队完成的灰塑作品

邵成村告诉记者,

他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最受用的道理,

就是做手艺人要老实,

“老老实实干活,磨练好技艺,才有饭吃。”

灰塑这门技艺容不得半点偷懒。

“如果功夫不到家,

就没人请你去修灰塑。”

邵成村还会从老一辈灰塑匠人的作品中“取经”。去修缮灰塑,经常碰到一个情况:左边保留了一处灰塑原作,右边缺失了一处。“我修补右边时,要反复跟左边的原作对比。瓦檐狮子有动有静,有的和善安逸,有的怒目圆瞪,变化多端。每一件灰塑作品都有自己的性格,绝不会千物一面。”

如今,邵成村已经摸透了瓦脊上每种鸟兽的脾性。这些作品的无声传授,让邵成村更深刻地领悟了灰塑艺术,触摸到前人的匠心,并将这些精髓吸纳为己所用。

凭借一双手

他40年如一日

守护余荫山房满园灰塑

走进余荫山房,稍一抬头,屋脊、照壁、门墙楣、楹联、花盒、花基、落水管道上,灰塑无处不在。经园方统计,余荫山房仅文物区内可辨的有主题的灰塑就有约360幅,堪称一座灰塑艺术大观园。

在这里,有一位匠人凭借自己的双手,40年来守护着余荫山房满园灰塑。他是广州市级非遗灰塑传承人崔镜兴,1982年就与余荫山房的灰塑结缘,承担起“守护人”的角色。

广州市级非遗灰塑传承人崔镜兴

灰塑一般是在建筑物上直接塑形,讲究根据建筑物本身及环境进行现场制作,可塑性强,也意味着无法标准化制作,全靠一双手。

“砖雕、木雕都可以借助电动工具,甚至还有3D打印,但灰塑是没有什么辅助工具的,纯手工制作。”崔镜兴告诉记者。

长时间的劳作,让他的双手长满老茧。制作灰塑时,手要直接和石灰接触,石灰在手上钙化后,很容易导致手部皲裂,手指也会“爆擦”。

灰塑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呈现出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

崔镜兴坦言,制作大件作品或相对粗糙的部分时戴手套无妨,但处理精雕细琢的部分时,手套就会影响手的敏感度和对细节的感知。“从业40多年,手都硬了,可以防腐蚀了。”崔镜兴笑道。

常年在建筑物上修复灰塑,崔镜兴的脸上写满风霜。“好天就晒,下雨就淋,尤其是夏天,瓦片被火辣的太阳晒得发烫,一定要耐得住辛苦。”崔镜兴把40年的露天屋顶劳作一语概之,“学习灰塑没什么诀窍,最重要的是日积月累,熟能生巧。”

“熬得住晒,耐得住寂寞”

一名灰塑学徒起码要做10年

“一名灰塑学徒起码要做10年,他才可以去独立担当,之后还要磨练10年,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效果。”邵成村说,自己一共带徒弟几十人,最后有27名“出师”。

邵成村总结了两条学习“秘籍”:一是熬得住晒,二是耐得住寂寞。“广东太阳火辣辣,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半途而废。这项技术还需要沉下心来,真正心无旁骛,不断去琢磨,才能悟到门道。”

制作灰塑,需将石灰、稻草、红糖、糯米酱等按比例调配。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欧阳仑告诉记者,目前,广东从事灰塑的工匠约有200人,主要分布在广州、江门及肇庆地区,其中能独当一面的大工匠有50多人,他们能独立胜任批塑圆雕、半浮雕灰塑制作;其余的只能做一些纹饰或者辅助性工作。随着工匠老去,又缺乏年轻人加入,整个灰塑工匠群体面临“青黄不接”。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传承下去。”如今,除了修复灰塑,邵成村把更多时间用于授课,“让灰塑技艺被更多人了解、理解和喜欢。”

来源: 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