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时朱元璋有几儿子在世(朱元璋儿子们的结局)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建文帝愈演愈烈的“削藩”行动中,太祖在世诸子中年岁最长的燕王朱棣退无可退,被迫于北平燕藩举旗“靖难”,开始了对抗建文朝廷的军事行动。对于举兵造反,燕藩阖府上下,均忐忑不安,不知前路如何。以燕王为首的靖难将士,被命运推着一步步向未可知的将来蹒跚而行。

朱棣死时朱元璋有几儿子在世(朱元璋儿子们的结局)(1)

而在燕王起兵时,太祖二十六子中,已先后薨逝八人,按时间顺序,分别为:

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第九子朱杞夭折。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历已经是1390年1月):第十子鲁王朱檀去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三月:第八子潭王朱梓,因牵扯进谋反案,而畏惧自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长子、皇太子朱标,病薨于京师。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后逾月而夭,未封王,称皇子楠。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次子秦王朱樉薨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第三子晋王朱棡病薨。本年闰五月,太祖亦驾崩。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因不愿在“削藩”中受辱,愤然自尽。

在燕王朱棣起兵时,已经有八位兄弟先后去世。靖难如何收场,和他们没有关系了。

朱棣死时朱元璋有几儿子在世(朱元璋儿子们的结局)(2)

燕军与南军大打出手前后,已经被建文帝“削藩”,废为庶人的太祖诸子有:

第五子周王朱橚: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展开‘“削藩”,首当其冲的就是太祖第五子、燕王同母弟、周王朱橚。

朝廷遣曹国公李景隆,突袭周藩封地开封,抓捕周王全家,废为庶人,远徒云南。建文四年(1402年),又被召回京师(南京)软禁。

直到燕王靖难成功后,才被放出,并恢复王爵,返回藩地开封。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橚薨于开封。

第七子齐王朱博:建文元年(1399年),被建文帝废为庶人,召回京师软禁。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靖难得胜,朱博被释放,复封齐王,回藩地青州。

但是朱博在青州多行不法,又叫嚣不满成祖,所以于永乐三年(1405年)被再次召回京师,次年被废黜、软禁。

宣德三年(1428年),因福建妄言男子楼濂谎称“七府小齐王”,欲谋不轨事,宣宗密令,使齐庶人朱博及其三子“暴薨”。

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于建文元年(1399年)被废为庶人,软禁于藩地大同。燕王靖难成功后,复封代王。

此后朱桂在藩地横行霸道、多有残民犯禁之事。成祖念及兄弟及连襟之情(代王妃与成祖皇后皆为魏国公徐达之女),没有废除朱桂王爵,只削去代藩护卫了事。

正统十一年(1446年),代王朱桂死,年七十三,太祖诸子中,最为长寿。

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同样在建文元年(1399年),朱楩被废,建文帝将其迁至福建漳州,令地方官员严加看管。

靖难后,成祖恢复朱楩王爵,此后又将其移藩湖广武冈州(今湖南武冈)。朱楩在武冈一住数十年,直到景泰元年(1450年),七十二岁的朱楩于武冈去世,这也是太祖诸子中,最后一位去世的皇子。

以上四人,在燕王起兵时,已经被建文帝废藩,成为庶人,并严加看管,自身都难保,对于靖难之役,是毫无影响的了。

选择臣服于建文朝廷、“勤王”京师的太祖诸子有:

第十五子辽王朱植:藩地辽东广宁(今辽宁北镇),燕王起兵时,响应建文帝诏令,率辽藩护卫家眷南下“勤王”(其实就是建文帝不放心,把十五叔调回来好控制)。建文四年改封湖广荆州府。

朱植尚未到达藩地,燕军已渡江破京师,建文帝失踪,燕王朱棣登基,成为明太宗(成祖)。成祖怨恨朱植在靖难中不支持自己,此后借故削去辽藩护卫及疏远,只留下厨役侍卫三百人供朱植驱使。

辽王朱植狼狈不堪,郁闷中度过二十多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成祖去世前两个月,朱植薨于荆州藩地。

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藩地宣府(今河北张家口),距离燕藩近在咫尺。靖难爆发后,朱橞生怕四哥趁机攻打自己,于是在建文帝诏令“勤王”之下,急急忙忙率谷藩护卫弃守宣府,南下京师,(南京),“勤王”而来(其实就是投奔侄子,放弃与四哥对抗)。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在燕军已经抵达京师之外的严峻形势下,驻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见风使舵,打开金川门投靠燕王,使得燕军轻易攻破京师,为燕王登基称帝立下大功。之后,论功行赏的成祖将朱橞改封湖广长沙府。

而朱橞到长沙后,自恃有功,骄横跋扈,大肆搜刮,使得成祖不满,下诏斥责。朱橞乃至生出谋逆之心,意图谋反。但是尚未来得及实施,即被成祖得知,并粉碎其阴谋。之后,朱橞被废为庶人,发凤阳高墙关押。

宣德三年(1428年),同样因“七府小齐王”事,谷庶人朱橞及其二子,“自戕”而死。

辽王、谷王,选择支持建文朝廷,站错了队,日后都被成祖打压。辽王装孙子,总算得保首领,家族维系藩封。谷王先投靠建文,后又出卖侄子,自恃有功,骄横跋扈以至犯上作乱,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废身死下场。

朱棣死时朱元璋有几儿子在世(朱元璋儿子们的结局)(3)

不公开表态,选择中立,观望局势的太祖诸子有:

第六子楚王朱桢:朱桢为南方诸王之长,在藩地武昌,为太祖统掌西南各地,是太祖在西南的实际代理人,地位超然。

建文帝继位后,并没有对楚藩动手。而燕王发动“靖难”时,朱桢按兵不动,声言:天子无明诏,藩王不宜妄动。没有驰援京师朝廷。建文帝与燕军作战,手忙脚乱,没有顾得上这个南方诸王之首,朱桢得以保全。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难成功,即皇帝位,因朱桢没有明确对抗自己,所以未为难朱桢,还授予他宗人府宗正,名义上成为皇室族长。此后楚藩风平浪静,维持与帝系的良好关系。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朱桢在武昌去世,年六十。

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朱椿在太祖诸子中,以性情温和著名,喜好读书,容止容雅,太祖都称呼他为“蜀秀才”。

朱椿文学学识出色,而军事上不免就逊色了些,所以与太祖其他诸子偏于军功相比,蜀王在藩地成都教化地方,宽厚待人,地方安宁,四民乐业。

对于这个十一叔的作为,同样标榜文治的建文帝也十分欣赏,赞赏他与自己的理念相同,削藩中从没有想动朱椿的意思。燕王起兵后,私下去信询问朱椿意见,朱椿回复“忠孝为藩”。所以燕王也很高兴,认为十一弟忠孝当头,不偏不倚。

之后燕军得胜,燕王登基后,也没有难为朱椿,对其信任有加。朱椿继续镇守西南边陲,为国家屏障。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朱椿薨逝,时年五十三。

第十四子肃王朱楧:靖难时,肃藩封地远在甘肃甘州(今甘肃张掖),是太祖诸子中,藩地最为遥远的皇子。

甘州地方贫瘠,供应不足,朱楧早有移藩愿望,太祖在世时不敢提,等建文帝即位后,以为甘州遥远,需要亲王坐镇以安抚,也没有动过对肃藩“削藩”的念头。

而朱楧急于离开甘州困苦之地,眼见朝廷对于诸王开展削藩,灵机一动,主动上书建文帝,提出“缴还肃藩护卫,还甘州藩地与朝廷,自己移藩内地”,等于是自己主动把自己“削藩”。建文帝正头疼如何收回诸叔的权力,见肃王如此识趣,大喜过望,立即批准,收回肃藩护卫及藩封,改封肃王朱楧于兰州。

朱楧终于得以內迁,而建文帝也收回肃藩权力,皆大欢喜。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朱楧在兰州立即上表祝贺,臣服新君显示安守臣节,本分做人。成祖见与世无争、默默无闻,所以没有为难他。朱楧于兰州生活近二十年,号称太平王爷。永乐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肃王朱楧去世,年四十四。

第十六子庆王朱栴:藩地宁夏镇(今宁夏银川),当时的宁夏镇靠近北元,孤悬河套,位于战争前线。所以庆王就藩后,并未直接到宁夏镇,而是暂驻韦州(今宁夏同心韦州镇)。

朱栴在韦州居住长达九年。期间度过了燕王起兵与建文帝展开对抗的全部过程。因为不在藩地,没有什么威胁,所以无论是建文帝,还燕王,都没有特别关注朱栴,也许是建文帝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庆藩。

总之,庆王朱栴“靖难”、“勤王”都没有参与,在韦州的平淡度日,直至燕军获胜,燕王登基。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命朱栴正式就藩宁夏,又准许他夏天可以到韦州旧地避暑,还是很关照的。

此后朱栴平静地在宁夏及韦州两地生活了三十年,一直到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六十一岁的朱栴病逝于宁夏。

以上四人,在靖难中,保持中立,对于燕王和建文帝的战争,两不相帮(其实还是偏袒燕王,毕竟谁也不想被削藩,建文帝是正统所在,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持朝廷,其实也相当于同情燕王,甚至支持了)。之后燕军得胜后,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尊贵、安宁的生活,得以善终。

支持燕王,参与靖难的太祖诸子有:

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朱权藩地大宁(今内蒙古赤峰),位于燕藩北平之北,地势重要。大宁直面北元,为大明反击防备北元的第一要地,所以宁王麾下护卫也是诸王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拥有“甲士八万、兵车六千”,并可以节制归附大明的蒙古兀良哈三卫。

在靖难开始后,建文帝为防止北方诸王倒向燕王,下诏辽、宁、谷诸王南下“勤王”,其实就是把诸王掌握在手中。辽王、谷王奉诏南下,而宁王朱权没有奉诏,既不南下,也不联系燕军,手握大军驻守大宁,观望后果。

建文帝见朱权不奉号令,大怒,下诏削去宁藩三护卫,削朱权爵位,废为庶人。但是距离遥远,宁王势力雄厚,削宁藩不过是空话而已。

朱权深知燕王是给自己挡枪的,如果朝廷击败燕军,那下一个绝对会轮到自己被废(其实已经被废,不过没有执行而已)。所以与燕王多有私下来往,以图联手自保。但这个时候,朱权尚未有彻底投靠燕王的意思。

燕王本来就觊觎宁藩雄厚实力,又得知宁王有联手意思,于是假意求助,率少数人直奔大宁,面见十七弟,哭诉朝廷压迫,并开口求援。朱权不知道是计,好生抚慰燕王,并支援大批粮草,然后又亲自送燕王返回北平。

不料半路上燕王突然发难,安排伏兵半请半押地簇拥着朱权就奔北平而去,而大宁也被燕军早就预备好的伏兵拿下。朱权本来就不满于朝廷削藩,自己也有对抗之意,虽然不是主动参与靖难,但是在燕王半是拉拢半是恳求的态度下,尤其是“事成后中分天下”的许诺下,横下一条心,就此参与靖难,并在日后为燕军草拟檄文,谋划军事,算是靖难中重要的一份子。而靖难成功后,燕王成为皇帝(成祖),对于唯一明确站在自己一边的兄弟,当初“中分天下”的承诺绝口不提,还拒绝了宁王移藩钱塘(杭州)、苏州的请求,最后朱权无法,只得就藩于南昌。

日后,感觉被欺骗的朱权气愤难平,对于成祖及帝系深怀怨望,并将之暗地嘱咐于后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七十岁的宁王朱权,在郁闷了半辈子后去世,终年七十。而他的子孙,也牢记祖宗的嘱咐,时时牢记讨还公道。

最终,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权的玄孙,第五世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于南昌起兵“清君侧”,举兵为祖宗雪恨,而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因年幼未就藩,一直居住于京师(南京)的太祖诸子有:

第二十子韩王朱松,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靖难时,时年十九,未就藩。

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同朱松同岁,靖难时,时年十九,未就藩。

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建文元年(1399年),时年十七,未就藩。

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建文元年(1399年),时年十三,尚未成年,未就藩。

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建文元年(1399年),时年十一,同样未成年,未就藩。

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建文元年(1399年),与朱栋同岁,时年十一,未就藩。

对于这六位比自己还小一截的小叔叔们,建文帝自然不会怀疑他们对自己有什么威胁,留在京师好生奉养,但是也没有允许其外出就藩。

原本的计划是,消灭燕逆叛乱后,或是将他们迁往外地,给予富贵同时也严密控制,不授予权力;或是就在京师奉养,以富贵悠闲终身。

但是没有想到,燕王居然会获胜,而建文帝在大势已去前,也顾不上这些默默无闻的小叔叔们了。

之后燕王登基为帝,成为明太宗(成祖)后,将这些实际上都相当于儿子年纪的小弟弟们妥善安排,给予优厚待遇,并先后安排就藩(韩王因病去世早,所以没有来得及就藩,但是其子在长大后,被仁宗安排就藩了)。

以上,就是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太祖其余二十五子的具体情况。其中早逝八人,已被废四人,支持建文帝二人,保持中立四人,支持燕王一人,年幼留在京师、无所作为六人。而当时还有两位皇室亲王:秦王朱尚炳(秦慜王朱樉嫡子),晋王朱济熺(晋恭王朱棡嫡子);一位世子:鲁世子朱肇辉;一位靖江王:朱赞仪(太祖长兄朱兴隆之曾孙)。因不属于太祖诸子、成祖诸兄弟,所以这里不再复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