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1)

吴永良(摄于太行山挂壁公路)

“我是80后哦!”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资深老教授,“浙派人物画”的杰出后继者,吴永良今年已经80岁了,但精神状态极好,身板硬朗,常自封“80”后,不仅学养深厚,思想敏锐,且处世纯真,“童”趣怡然。

他手头功夫扎实,笔墨修养精湛,先后承袭潘天寿、周昌谷、李震坚、方增先等先生亲授,是“浙派人物画”第二代画家中的领军人物,他还非常擅长“看”人,早年间,他带着二女儿吴洪晖出门,回来后女儿向妈妈告状:爸爸在外面老是看年轻的女孩。吴永良有三个女儿,其中吴洪晖、吴珍之,分别为杭州画院和浙江画院专职画师,其夫人木昭妙也擅长水墨写意花鸟画。

今年1月,吴永良携鲁迅小说人物百图之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七十余件作品,在第二故乡上海的鲁迅纪念馆举办“弘扬鲁迅精神——吴永良《鲁迅小说人物百图》专题展”。这次不仅是一批精选鲁迅小说人物集中亮相,十余幅历年创作的单幅画也将同时展出,尤其是一张白描《鲁迅》,对吴永良而言意义极为特殊,“这张画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我一切的苦难,各种酸甜苦辣都源自这张画,当然,我也是注定要画这张画,偶然与必然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故事新编-奔月》之夷羿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2)

《故事新编-补天》之女娲补天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3)

《呐喊-阿Q正传》之阿Q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4)

《呐喊-阿Q正传》之阿Q与阿D打斗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5)

《呐喊-端午节》之方玄绰

缘牵鲁迅

“我最早喜欢文学,最感动我的是鲁迅的作品。为什么?因为鲁迅是思想家,在他眼里众生平等,无所谓高低,我佩服鲁迅,这个人心里有大爱,他同情弱者,他的伟大在于他的为人,境界非常高尚,鲁迅这个人是深深感动我的。”

自幼爱好文学的吴永良在阅读文学名著中被鲁迅打动,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其握有“绘画”这门工艺之后自然而然地被宣泄在画作之中。

出生宁波鄞州的吴永良成长于上海,于前身为行知艺术学校的上海市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科接受了正规的绘画基础训练,1962年春,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毕业创作就是一幅白描《鲁迅》肖像,为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吴永良还特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支持下搜集相关资料素材。后来这件作品获得了时任院长潘天寿和指导老师周昌谷的高度评价,第二年,便被鲁迅夫人许广平收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吴永良因而闻名画坛。

“一张白描《鲁迅》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这种关系发生以后,好像是种解不开缘分,大家误会我是专门画鲁迅,其实也不是,其实我各种题材都画,只是鲁迅在我的创作里占比较重要的部分。”

虽然吴永良的创作从未只止于鲁迅,但这之后,以鲁迅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并被社会广泛关注。1986年,浙江电视台国际部特邀摄制的《吴永良画鲁迅》专题片广获好评并在全国获得银奖,于浙江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映后送至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播映。他也创作了很多鲁迅题材的作品,继白描《鲁迅》后,在温州创作的《于无声处听惊雷》(1972)得到了鲁迅胞弟周建人的好评,为绍兴鲁迅纪念馆收藏。《鲁迅在故乡》(1981)入选“全国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美术展览”在京展出,为绍兴鲁迅纪念馆收藏。《鲁迅像》(1982)入选“全国中国人物画展览”,赴各地巡回展出,为北京中国画研究院收藏。《鲁迅》(1983)、《长夜》(巨幅指墨画(1984)、《以沫相濡》及鲁迅画像刻石(1996)为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

“因为最初接触到鲁迅小说时被感动震撼的心境仍时时重现,鲁迅笔下的各种令人难忘的生动人物形象也时时显现眼前,所以在倍受人物艺术形象和极富画面美感的意境感染下,时常有着想创作鲁迅小说人物造象的冲动。”自南洋新加坡旅居多年返回杭州后,从2006年起,吴永良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精心创作并于2015年冬完成了《鲁迅小说人物百图》,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和逝世八十周年,已于2016年五月在鲁迅故乡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举办了《鲁迅小说人物百图专题展》暨百图专集首发式,画作中的百余人物形象各异,生动的神情刻划和简洁的景境烘托,凝聚成浓烈的鲁迅笔下旧中国的社会状貌和时代气息,尺幅仅仅一平方尺,简洁明豁却生涩老辣、格调高雅、构图大胆。人物本身的姿态表情、刻画造型十分精到,用笔用墨丰富自如,且题款的字体、多少、位置、布局,甚至形态以及钤印都随着画面内容和形式需要而各不相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毛建波认为此非凡成就的获得是因为吴永良对鲁迅有着发自肺腑的仰慕,对鲁迅小说里众多人物有着由衷的“欢喜”和同情,“没有这种情感在先,吴永良基本不会花费差不多10年精力去琢磨、去酝酿、去经营鲁迅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伤痛迷茫魔幻虚实。”而对于鲁迅,吴永良虽然爱,但并不盲目:“鲁迅并非圣人,自然不免有其缺憾之处,但是瑕不掩瑜,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和爱护这位文化伟人。”

鲁迅用投枪和匕首写杂文,也用犀利的文学语言塑造中国社会的人物百态,吴永良笔下的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就有鲁迅这种深刻的自我解剖精神,而当他以中国画特有的大写意笔墨来表现时,呈现的是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再创造是一种震撼:《狂人日记》狂人的眼神让人看过一遍就难忘;《明天》中红鼻子老拱与蓝皮阿五的无谓厮打则让人哭笑不得;《故乡》里水生的羞涩与老年闰土的木讷简直使人落泪;而《阿Q正传》的阿Q挨人揍了却喃喃自语:“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此种自娱的精神胜利法也深深刺中了我们民族的敏感神经……

艺术创作虽为笔头绘事,但事关春秋,亦属内心,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所以作为有着树碑立传性质的人物肖像画,我只画心里由衷钦佩的民族英烈和志士仁人,因此对于鲁迅,我也尽量要求自己必须有感而发地严肃创作,切忌功利之念。”吴永良言。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6)

《呐喊-故土》之闰土与水生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7)

《呐喊-孔乙己》之孔乙己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8)

《呐喊-孔乙己》之孔乙己之二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9)

《呐喊-狂人日记》之狂人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10)

《呐喊-狂人日记》之狂人之二

正脉新貌

“我从小喜欢绘画,也喜欢文学,现在老了,教学早就放下来了,也不会搓麻将,幸好自己喜欢画画。”热衷绘画的吴永良退休后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在纸墨之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博导任平在《吴永良—画中有诗》中对吴永良早期的艺术生涯有过详细的描写(节选):

1957年他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前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科一毕业,就考上了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此后得到了潘天寿、周昌谷、李震坚、方增先等先生的亲授。这是一件极其关键的幸事。尽管那五年政治运动很多,但老先生们在的那几届学生都得益非浅,同届8名同学中他和童中焘、曾宓,比他们低二届的卢坤峰、吴山明,再后一届的张立辰、马其宽、程宝泓等都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功夫,如今个个都是功成名就。

对吴永良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就学第一天和最后的一天,“第一天第一位给我们讲话的是潘天寿先生,他教我们学画和做人的道理,这开口奶确实影响了我对人生和艺术的态度,将艺术视为纯真的爱好和高尚的工作。”学成毕业时,他和同学去潘天寿院长家告别。刚坐下,就有新华社记者来采访,潘院长辞退了记者却与同学们谈了半天,讲的是关于继承优秀传统和创新的许多问题,谆谆的教诲使他终生难忘,先生的崇高人品更如烙印一般在他心里任凭岁月流逝而难以磨灭。

吴永良在校学习很出色,本应该留校。但由于他坚持画白描鲁迅而得罪了系里一位领导,被说成“只专不红”,在那个政治压倒一切的时代,吴永良的悲剧似乎难以避免。直到文革结束,16年后,吴永良才又回到母校任教,并攻读写意人物画研究生。磨难让吴永良有了不寻常的阅历,却并未磨灭他对绘画的痴迷。

他和童中焘俩,一个小名阿良,一个小名焘焘,既是同学又是浙东鄞县同乡,那股倔强的脾气十分相像。鄞县离潘天寿家乡宁海县也只几十公里路,他们那股认定目标不回头,在中国画传承的大事大非面前决不含糊,正气凛然的表现,甚至可以找到“阿寿”的影子。他们都是潘天寿“距离说”的忠实支持者,民族艺术坚强的捍卫者。

童中焘说吴永良画画很拼命,“下乡在等车的间隙他也拿出速写本来画。他既勤奋又聪明,基础好,有一套画人物的本领,可以从头画到脚,从脚画到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国辉则认为吴永良应该是浙江当代人物画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中国美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则说:依吴永良的年龄和早期学院训练教育的优势,他深知黄宾虹、潘天寿一脉中国绘画的正脉所在。当他尝试用新视野、新理念、新笔墨去拓展周昌谷、李震坚等始作俑的浙派人物画创作,中国笔墨、中国味道则始终牢记,时刻坚守。

这位中国美院的老教授,虽然成名极早,却向来低调行事,很少在艺术市场走动。在谈及自己的创作体会时,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指导观念,艺术家不能够太热闹,不能够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因为这是和艺术背道而驰的。“不能成为亿万富翁,也不能成为大官僚,艺术应该是清苦的,是‘悲’的。‘悲’剧艺术往往是永恒的,喜剧艺术通常是稍纵即逝的”。

吴永良十分在乎艺德:“一要对的起自己艺术操守,还要对得起社会大众,我们的老师辈没办过展览的很多,周昌谷先生是1982年我个人给他在美院办的展览,现在动不动就是一个展览,粗制滥造,我认为这个风气不太好。成为一个专家,学术地位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对得起社会大众,我心里有高峰,所以不敢嚣张、不敢张扬,我心里一想潘老潘天寿,黄宾虹,怎么比?这样才会踏踏实实用功,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他的两个女儿都是专业画师,吴永良对她们的要求很高,“第一你不能画画像我,第二要像一个专业的画家,要对得起自己。潘天寿讲过搞绘画艺术就是死后留名,现在有些画画的人张牙舞爪不得了,我觉得不好。”

吴永良既纯真耿直,爱憎分明,也是勇于探索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率先开创的“意笔钱描”教学实验取得显著成果,被列为美院中国画系人物画正式课程,为中国人物画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将意笔线描技法大量运用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蔡元培像》、《西泠印踪》、《华夏颂》、《西泠印社先贤图》和鲁迅题材作品《民族魂》、《无声中国的呐喊者》等。现任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的毕业创作和论文辅导是吴永良和刘国辉带的,“后来刘老师去了德国,吴老师一直带我们毕业。”“在教学方面,人物意笔白描的课程在现在国画系教学大纲中还在,这个课程的设置是当时吴永良老师确定下来的,在人物教学中实施,进行教学的。其意义和作用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吴老师提出意笔线描后,使学生从素描教学转入到中国画笔墨的认识过程中,这一环节很重要。”

多专多能的吴永良凭借上佳悟性和娴熟的笔墨功底,以及对中国画的个性化认知,在工笔、意笔、肖像画间腾挪,并自由游弋于书法、线描、理论中,既触类旁通,又相互成就,虽精绘鲁迅,但绝不仅此,艺术生命可谓顽强且丰富矣!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11)

《呐喊-明天》之红鼻子老拱与蓝皮阿五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12)

《呐喊-社戏》之少年鲁迅余小友们看社戏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13)

《呐喊-头发的故事》之N先生与我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14)

《呐喊-序》之鲁迅少年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15)

《呐喊-药》之华老栓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16)

《彷徨-孤独者》之鲁迅

大咖眼中的小鲜肉都是哪些人(这个80后)(17)

《彷徨-祝福》之祥林嫂的悲惨结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