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

一、地貌类型

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二、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的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

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1)

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

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2)

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3)

2.河流侵蚀地貌

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一般位于中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4)

侵蚀地貌示意图

三、河流堆积地貌

(一)洪积-冲积平原

1.分布:山前

2.形成机制: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词→7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3.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5)

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6)

冲积平原

(二) 河漫滩平原

1.分布:河流中下游

2.形成机制: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澡滩平原

3.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7)

(三)三角洲平原

1.分布:河口地区

2.形成机制: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3.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相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8)

河流地貌模型(河流地貌)(9)

三角洲平原

来源于网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