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集三藏圣教序碑原文和译文(重修太玄观碑记句读注释及译文)

怀仁集三藏圣教序碑原文和译文(重修太玄观碑记句读注释及译文)(1)

《重修太玄观碑记》句读注释及译文

原文作者:宣授河南府路提举学校官 淄川李国维

大朝a①应天革命②奄③有区夏④,月月所照,靡不臣属。今皇帝登大宝位,功德隆盛。暨太子、贤王莫不祗⑤畏。上玄⑥崇奉道法,累⑦降诏旨,优恤教门,为国焚修,祝延福寿。宫观之兴,由是而广。

永宁王封土河南府永宁县,太玄观之重兴修也。玄之为道,至矣哉!洎广成子⑧答轩皇之问,语其精极,则曰:窅⑨冥昬⑩默,初未易以名言之。世降晚周,有柱史老聃氏,实太上道君,尊号玄元者也。知道之衰而不可复,将适B①流沙②,经函谷关,令尹喜识③其圣者,人恳请闻道,遂著五千言,为《道德二经》④,发明大教,自首章以次,举其至要,而文之曰玄⑤,非隐语也。所以为众妙启门,天地植根,有日月,谓玄牝⑥,又曰,涤除玄览⑦,微妙玄通⑧,曰玄符,曰玄德⑨。其常善救物救人,以天下为公故耳。去圣既远,道述为天下制,枝分派别,各立一家。或请彼游方之外者也,虽无烜赫⑨经世⑩功业,至说演道C①,亦诚有可取者。百世而下,显晦②时或不同,终不得以泯绝,作史者道之一门,志列于艺文九流之中,与儒者相亚而称之,亦岂妄③哉!

太玄始祖侯尊师,金国天德之壬申,母梦(孕),然与幼稚不群,尝独之④后圃,有太星光绕身,弱冠⑤,游姑射山⑥,于神居洞遇中皇真人,授真经秘诀,号重玄子。初,未尝读书,自天性开,无所不解。金大定癸巳,高士申大直问道,以所答类玄,大直叹服。自是名闻河东。一日,在吉州⑦忽遁去,门人张知徽、卫玄通相从,游秦之骊山,于降圣观讲经,有老叟,手神超异,曳杖而至,授玄言之教,改号太玄子。叟去不知所在,咸以为太上也。明年,于婺琳山值⑧终南囗元子善,应著《传道集》一卷。师自遇至人,有所得,秉执光明,持立一家太玄门户,太玄之名目,自此始矣。要之⑨,归趣⑩实宗D①于老氏。其在咸阳以避囗宫废②。大定年,东入洛阳,前参知政事判府程晖,同知大朴重师,名德,选水南圣地一区,命工构筑,咨申省部以佑,德为观额③,聚徒而居焉。程公常与师往来,谈玄说唱,意甚相善,邦人助也。(明昌)癸丑,季冬八日,燕④(然)无疾而逝。示道众付教与高弟卫玄通。玄通初师于侯,授《真一秘录》及黄老诸经,深探道要。大定甲辰之长安,结庐渼陂⑤之侧,府尹完颜襄,金朝宗室。明相⑥执赐名“玄虚观”。后徏栎阳,立“三坛观”。泰和甲子,朝邑刘泽、李又玄创建“长春”“玉清"二观,奉以居之,注《太古经》,义理精当。同州节度使姚里世德,问三宫妙化,六洞飞玄,师为开说,世德顿悟。

张道常行化于长水,其县之令簿,请道常建太玄庵于底掌峪小杨村山之西崦⑦,遂凿崖为洞,筑地为圃,手植竹、桧、梅、橘诸果,群峰环列,建前殿奉三清圣位,一堂绘塑诸师德真像,属⑧敦请卫玄通主教,继阐师席。元光元年,承省降劄⑨,以“庵”为“太玄观”。遣门人秦抱一等于囗山广游川,建玉清观,师为讲道,其道大行。时致仕吏部尚书贾损之及女几老人⑩辛敬之,游山水间,敬之相与讲易,以师兄迎之,深加意敬爱。

正大辛(未),八十三年E①十一月二十三日升堂②,留二颂示寐③,仪容俨然,遺言④门弟李道美,当之秦中立观弘教。果度门人三百所⑤。雷希声之陕,□道坚之云中,俱以玄道著名。二师皆天姿奇伟,德业请高,非常流所能同。生平著述文集、解释经教千余万言,门弟孙希言裒集⑥板行日久,侯有《悟正集》,卫则《清阳集》,传受言动之详,有本传收入道藏,及另有石记在观,兹不尽述。

道常立庵之初,居延⑦邵德明,协志经营,亦多有力。壬辰,天兵⑧南下,道徒散去,五月兵迥,徒众复集,堂殿屋宇俱在,此凶择福地⑨以居,神明佑护之故也。

丁未冬,道坚廻,将信币群马⑩,同道众复福庭□,与杨道颙节次F①增置地土,产业入常貯②公用,赡济同流。

中统③辛酉,受掌教诚明真人教劄,道坚为太玄二观尊宿。甲子正月初五日,委④顺行上第三辈也,诚明体奉上意,自⑤汉字赠侯师曰“上清太玄悟正真人”、卫“观化真人”、胙城李若冲充⑤“二观提点焚修事“云中贾善信“长亲教吴尊师”。甲子八月授“永宁王”⑥,旨充⑦太玄观绌⑧首住持⑨。贾、张依师道言,(率)道众于旧基次东,增修为殿者一,南向以奉太上,其殿之左右,天师灵官二,堂殿之前东西相,以奉玄师,道众诵持之所。前立三门,塑龙虎二神以为卫护,坛之乾隅⑩,立重修碑石。旧基上建堂三间,像二先师真人及诸宿德。不数载,咸为一新,功德修建皆旋,劚G①危崖②以平窊。美村躬亲其事,日以累功,勤苦可知矣。贾、张辈,辈之第四者也。

佑德③观乱④,后李若冲将兴修以阙⑤,力求⑥助,亦同心率众就西山伐木运至东洛⑦,鸠工⑧建殿宇,不敢以难为辞。重(其)(义)囗告成,恳嘱河南府路道录亢仲安状其实迹,求予文之,将诸诸石,予辞以老谬。善信辈再四,意坚不能已。窃谓道之不明久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非其人,道不虚行也⑨。今观其囗文集、章句、经解、侯之“三神道”、“九圣〈篇)⑩、“三要H①六论”等,足以知洞玄启玄之旨趣,与卫之文词、歌诗、古经、注颂,辞简而理明,若合符契,得之于心,发之于口,不思不勉②,造③于道之阃域④,非(悟)奥,安得超凡透脱如此?后之人居门下,尊奉法像,修建功缘,为同道依归之地,振举玄风,庶不负先师立教之意,固不得不耳,然则,与作者,外事也,修持者,内心也,必须体元⑤抱一⑥,知囗镜⑦和光⑧同鎏⑨,自有欲至无欲,有为至无为⑩,游神于夷希微丨①间,尤不失上清太玄之道,审②能乎是,谁不归而仰之?于教门有光矣。道运方兴,虽有拱璧③之迎,荣观之美,而燕处超然坐,愈也。噫!特立④于前者,既知是善,述于后者,复如是。亦岂非玄之又玄,则将见太玄之教,绳绳继继⑤,永无终穷。是宜为之记,其铭曰:

太无之前,渺莫(可)考。(混)元肇⑥分,(中)含至道。万有散殊,咸入拱造。人欲既滋,天理纷扰。自黄而老,开发秘奥。尘劫屡经,玄风几扫。惑者益多,悟者益少。侯卫二真,超出尘表。天(降)其缴⑦,以观其妙。威仪堂堂,心性了了。如景星之明,秋月之皎。生有清名,死有美号。卫后不为迟,侯先不为早。文十万言,与世垂教。及于后人,为益非小。法孙承承,庶克继绍。

至元七年岁次庚午五月庚子朔十有五日建

注释:

a①大朝:指元朝。

②应天革命:忽必烈即汗位后,汉族知识分子鼓动他“奋扬乾坤,应天革命",内容是军民异籍,胡汉分治。全其部落,顺其土俗。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③奄:覆盖。

④区夏:指中原地区。

⑤祗zhi:恭敬。

⑥上玄:上天,这里代指皇帝。

⑦累:屡次,多次。

⑧广成子:传说中黄帝时的道家人物,曾修行于崆峒山。黄帝专程去拜访他,拜他为师,问治国之术。

⑨窅:音miao,深远貌。

⑩昬:同“昏”。

b①适:赴,去。

②流沙:西方极远之地。

③识:zhi,知道。

④道德二经: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

⑤玄:幽远微妙。

⑥玄牝:道教术语,微妙化生之意,意思是:道化生万物,而不见其所以生。

⑦玄览:远见,深察,指人的内心。

⑧玄通:能与天相通。

⑨玄德:潜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

⑩烜赫经世:烜赫,盛大。经世,治理社会。

C①演:阐发道义。

②显晦:明与暗。

③泯:消灭。

④妄:荒谬,不合理。

⑤之:到。

⑥弱冠:成年。

⑦姑射山:位于今山西临汾境内。

⑧吉州:今山西吉县。

⑨值:遇到。

⑩要之:总之。归趣:旨趣。

D①宗:尊奉,效法。

②宫废:借张耒的诗,指侯尊师在咸阳来避当时的战乱时局。张耒《三乡怀古》诗,

清洛东流去不还,

汉唐遗事有无间。

庙荒古木连空谷,

宫废春芜入乱山。

南陌絮飞人寂寂,

空城花落鸟关关。

登临几度游人老,

又对东风鬓欲斑。

③额:不休息貌。

④燕:安也,安祥的样子。

⑤渼陂:水边,指池塘。

⑥明相:曙光渐明,天空露白之状。意为一大早。

⑦崦:太阳落山的地方。

⑧属:同“嘱"。

⑨劄:劄子,古代的一种公文。

⑩女几老人:是当时的一个诗人,名辛愿,字敬之,是宜阳县人,因家乡附近有女几山,故号。

E①八十三年:或为八年之误,正大辛未年,即公元1231年,这年正好是正大八年。

②升堂:登上厅堂。

③寐:闭目也。

④遗言:这里可理解为赠言。

⑤所:表约数。

⑥裒集:裒,Pou,辑集

⑦居延:古地名,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今内蒙境内。

⑧天兵:指元兵。

⑨凶择福地:凶地变成福地。

⑩币马:用作礼物的马匹。泛指财物。

F①节次:逐次,分数次。

②貯:贮的别种写法,贮藏。

③中统:元朝忽必烈的年号。

④委:委任。因为被任命者有的已去世,有“追任"之义。

⑤自:用。

⑥永宁王:元朝封爵,是第三等级封号,授驼钮金印。中统二年(1261年)拖雷第九子末哥之子昌童始封,其子伯帖木札,孙卜颜帖木儿袭封。这个记载比碑刻的早了三年。

⑦充:担任。

⑧绌:补缀。

⑨住持:道教全真派语,是道观当家的称谓。

⑩乾隅:西北方。

G①劚:斫,挖。

②:危崖:高崖。

③佑德:纪年有误,可能是作者有意在隐瞒历史事实,有意回避。

④乱:遭受战乱而受损。

⑤阙:同“缺“,指被毁坏的房屋等。

⑥力求:极为追求。

⑦东洛:字义上是洛阳。这里应指太玄观所在之处。

⑧鸠工:聚集工匠。

⑨若非其人,道不虚行:要不是那个人,道就难以凭空推行。

⑩九圣:指至圣孔子,书圣王羲之,兵圣孙武,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

H①三要:指修炼的三大要点,外三要:眼、耳、口,内三要:精、炁、神。视之不息,则神从眼漏,听之不息,则精从耳漏,言之不息,则气从口漏,逐于外而失于内,心为形役,是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者也。

②不思不勉:天生真诚的人,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不勉强就能做到。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③造:到,达到。

④阃域:境界。

⑤体元:以天地之元气为本。

⑥抱一:出自道德经,有与真理合一的意思,“专精固守,不失其道。”

⑦镜:明也,例“经义明镜圣法”。

⑧和光:是成语“和光同尘"的省称,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⑨鎏:上等金子。比喻美好的事物。

⑩无为: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灭人欲,存天理,使自己的言行遵从规律,去探索和靠近"道",使之成为思想武器和指导纲领。

①夷希微:出自《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道家所谓“形神俱忘,空虚无我"的境界。

②审:确实,果然。

③拱璧:泛指珍贵的物品。

④特立:特,只(不过)。立,成功。

⑤绳绳继继:继承。

⑥肇:开始。

⑦徼:精微,微妙。

译文

元朝初期,经过应天革命,政令通行全国,日月所照之处,没有不臣服的。现在,皇帝登上帝位,功德盛大,就是太子、王侯,没有不敬畏的。皇上崇奉道法,多次降旨,优待教门。(教门)为国家修道,祝福国运长久。道观因此广泛兴起。

永宁王的封地在河南府永宁县,是太玄观得以重修的主要原因。玄之作为道,是最高的(教派)。到广成子回答黄帝的询问,语言极其精当。深不可测的太空,不得而知,最初也没有具体的名称来称呼它。直到周朝后期,有个柱史名叫老聃的人,其实他是上天的太上老君下凡,尊号玄元。他知道“道"将衰微不可恢复,将要去西方极远之地,路过函谷关,令尹喜知道(他)是个圣人,大家就恳请他讲道。于是就写下五千言,就是《道德二经》,从此,发明了道教。从第一章开始,依次列举最主要的内容,而取用了“玄"字,其实并不是隐语。《道德经》作为开启众妙的学问,作为天地的根植,太阳和月亮就是玄牝,又说,消除人们内心的欲望,就可以与天地相通,称之为“玄符”“玄德”。他常常救物救人,以天下为公。道术为天下而制,故而天长日久之后,自然会枝分派别,各自立门派。有的请那些在外游历之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治世功业,(但)在阐发道义方面,确实有可取之处,百世之后,明与暗(实际指功过)或许会有所不同,可终究不会灭绝。历史学者把它列为一个门派,列在艺文九流之中,且放在儒家学派之后称呼它,难道不是荒谬的吗?

太玄始祖侯尊师,是金朝天德壬申年(1152年)生人。起初,其母因梦而孕。(他)小时候就不合群,曾经独自一人来到花园中,有太星光绕其身。成年之后,游学于姑射山(今山西临汾境内),在神居洞中遇见了中皇真人,教给他《真经秘诀》,号为重玄子。起初,他并不曾上学读书,可从天姓开悟之后,没有什么不理解的。金朝大定癸巳年(1173年),高士申大直问道,因为他的回答类似玄学,大直叹服。从此,在河东一带出了名。有一天,在吉州(今山西吉县)忽然离开,门徒张知徽、卫玄通与他一块到秦之骊山(今陕西临潼),在降玄洞讲经。有一个老者,老者的手特别奇异,曳杖而来,教给他玄言,改号为“太玄子",之后,老者不知去向。人们都认为老者是太上老君。第二年,在婺琳山遇到了终南 元子善,他答应写《传道集》一卷。师自从遇到至人后,有所收获,执行正道,主持一家太玄门派,“太玄"之名,从此开始。总之,其宗旨实际上还是尊奉老子。他在咸阳暂住以避时乱。大定年间,东入洛阳,前任参知政事判府程晖,同知大朴重师,名德,在洛河之南选中一块地方,命工匠构建房屋,并向省部申报以求帮助,德为了修建(宫观),废寝忘食。众教徒都住在那里。程公经常与师父来往,谈玄唱和,关系甚是密切,老百姓也来帮助他们。

明昌癸丑年(1193年)腊月初八日,(大师)安然无疾而终。死前指示道众,把道观的事务交付给高徒卫玄通。玄通早先就拜侯为师,教给他《真一秘录》及黄老诸经,(玄通)也深入探究道的精要。大定甲辰年(1184年),玄通前去长安,在一个池塘旁边结庐而居。长安府尹完颜襄,是金朝皇帝宗室。有天一大早,就执笔赐名叫“玄虚观"。后来,玄通又来到栎阳,建立了“三坛观"。泰和甲子年(1204年),朝邑的刘泽,李又玄创建了“长春"“玉清"二观,请他前去,在那里,他注解了《太古经》,注文义理十分精当。同州节度使姚里人名叫世德的,请教“三宫妙化"、“六洞飞玄”,玄通给他做以解释,世德一下子就明白了。

张道常行化到长水,长水的县令、主簿请道常在底掌峪小杨村山之西修建太玄庵。于是凿山崖挖窑洞,平整地面成圃,在里面种上竹、桧、梅、橘等。这儿群山环抱,修建前殿,供奉三清圣位,堂内绘塑名师德真像,诚恳邀请卫玄通来主教,接任阐师之位。元光元年(1222年),接到省里下发的公文,要改“庵“为“太玄观”。(卫师)派遣门人秦抱一到于X山的广游川,建玉清观,卫师还去那里讲道。其道得以发展流行。当时吏部尚书贾损之和女几老人辛敬之,游山玩水(来到太玄观),他俩相互讲述“易"理,(卫玄通)按对待师兄之礼款待他俩,表达深切的敬意。

正大辛未年(1231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卫师)登上厅堂,留上两篇颂文,闭目,仪容十分严肃,赠言给弟子,要求李道美去秦中立观弘教。后来果然度门徒三百多人。雷希声去陕,道坚去云中,都以玄道而闻名。(侯、卫)两位大师,天姿奇异,德业清高,并不是普通人能相比的。平时著文立说,解释经文教义千余万字,弟子孙希言已经把这些文章辑集出版了。侯师有《悟正集》,卫师有《清阳集》。他们教授经文的具体言行,详有记载,收录在道观保存,或另有石刻记载,在此不再尽述。

道常在建庵之初,有居延人邵德明,协助经营,也出了许多力。壬辰年(1232年),天兵(元军)南下,到达这里,道众逃散而去。五月,元兵退去,众徒复集,堂殿房屋俱在,这种经过兵乱仍能保全的福地,似乎有神明在护佑吧!

丁未年(1247年)冬,道坚回到观中,带回巨额财物,他发动道众一块恢复福庭,和杨道颙一起,逐渐增置土地,(地里)的物产计入观中贮存以备公用,同时周济同流。

中统辛酉年(1261年),接受掌教诚明真人的任命,道坚任太玄二观尊宿。甲子(1264年)正月初五日,追任往上推三辈,诚明奉皇帝旨意,用汉文追赠侯师曰“上清太玄悟正真人”,卫师“观化真人",昨城李若冲“二观提点焚修事",云中贾善信“长亲教吴尊师"。甲子年(1264年)八月,封(昌童)为“永宁王",皇上下旨,(永宁王)同时兼任太玄观首任住持。贾、张依据师道的言命,率领道众在旧基的东边增修一殿堂,面向南,用来供奉太上老君,左右设天师、灵官二神位,殿前东西厢房,用来供奉玄师以及道众用来颂持之所。前边立三门,塑龙虎二神做为护法神,坛的西北方,树立重修碑石,在旧基上建堂三间,画上二先师真人像及诸宿德像。不数年,为之一新,所有建筑均已完成,于是挖高填低,平整地面,美材亲自主办此事,功以日累,其中的辛苦可知也。贾、张这一辈,算是第四辈了。

佑德,道观遭受战乱,后来李若冲准备兴修补缺,极力寻求帮助,并且率众到西山伐木运回观中,招集工匠,修建殿宇,也不敢以困难大来推托。因为看重这次义举,完工之后,(他)真诚嘱托河南府路道录亢仲安陈述事情的经过,请求我作文,将刊之于石,我以年老糊涂来推辞,可是善信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请求,使我无法推托。窃以为道之不明,时间已很久了,人能够弘扬道,并非道能使人成名。如果不是有那人,就无法完全理解这“道“。现在,看他所写的文集、章句、经解,还有三神道,九圣篇,三要六论等,就足以知道他对“玄“的理解之深刻,开导人们学习“玄”的旨趣,他的文章和卫师的文词、歌诗、古经注颂,言辞简约,而道理明白,两个人的都相符合。他们从内心深处有所得,就用口说出来,这样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不勉强就能做到的圣人之所以能达到“道"的境界,要不是(他)深悟其奥妙,如何能超凡透脱到如此程度?以后的人,拜倒在他的门下,供奉法像,建立功业,成为同道派归依之处,振举玄风,或许不负先师建立教派之旨意。所以,我不能不来写这文章,然而,就写作者而言,是身外之事,对修身者来讲,是内心之事,一定要做到内外合一才行。我知道能“明白理解经文"与“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都是高尚而美好的。人从有欲望,通过修养达到无欲望,从有所作为到无为,神游于无我的境界,也不失上清太玄之道。确实能够到达这种境界,谁能不归服且敬仰呢?对于教门也有荣耀啊!“道”正处于兴起之时,面对有珍宝的诱惑,能使“观"得到荣耀的诱惑,还能毫不动心超然处之,真难以做到。啊!只不过先成功的,知道是善举,后成功的,也是同样。难道不是说“道"微妙无形,不易理解,那就去拜见太玄教,继继承承,永无穷尽。就为他作记,其铭曰:……

以下铭文是韵文,不再译文。

怀仁集三藏圣教序碑原文和译文(重修太玄观碑记句读注释及译文)(2)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