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

大秦,咸阳城

阎乐向赵高报告:

胡亥已经自裁。

听闻这个消息,赵高忽然泪流满面。

“对不起啊,胡亥,我真的对不起你,若有来世,我希望还能继续做你的臣子。”

阎乐大为不解。

“大人,这是何故?您让我逼死胡亥,为何胡亥死了,您却如此悲伤啊?”

“时至今日,我已经大权在握,你又是我的心腹,有些事情,也就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了。”

赵高说罢,叹了一口气。

“你可知道,我并非是秦国人?”

“那大人您是?”阎乐略带几分吃惊地问。

”我是赵国人“赵高淡淡地讲到。

长平之战孝成败,赵高先辈为秦奴

三家分晋,我家祖上成了赵国贵族。

本来身为贵族后裔的我,应该衣食无忧。

然而秦国攻打韩国,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分开。

身为韩国国君韩的桓惠王,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献出上党郡的土地,以求秦国退兵。

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

于是自作主张,党军的17座城池献给了赵国,以求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

身为赵国国君的赵孝成王,与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害怕激怒秦国,因此反对接受上党郡。

赵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平原君则认为,如今不需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十七座城池,因此支持接收上党郡。

赵孝成王担心这样,会引起秦国派兵攻打赵国。

平原君回答:我们武廉颇,文有蔺相如,如何不能与秦国争锋?

于是赵国接受了上党郡的投降,并且准备好了,与秦国之战一战。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1)

秦国国人很快便派了白起攻打赵国,白起绰号”人屠“,是难得的乱世名将,上党郡很快被攻占,但上党郡的百姓,在赵国军队的接应下,纷纷逃亡到了赵国境内。

在这个人口就是劳动力生产的时代,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虽然失去了上党郡的土地,但是就获得了上党的百姓,接收上党郡一事依然算是赚到。

然而秦国并没有结束战争,而是以赵国接收上党为由,发动了长平之战。

赵国的老将廉颇选择了,修筑壁垒,筑城防守,想要和秦国打消耗战,毕竟秦军老师远征,向前线运送粮草困难,只要等到秦军军粮消耗殆尽,自然可以反攻秦军,大获全胜。

然而赵孝成王却不这么想,毕竟他是一位年轻的君主。

一方面,少年登基的他,比起消极的防守战,他更希望能打一场华丽的大胜仗。

他需要一场华丽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彰显自己君主的英明,以获得朝中大臣的忠心。

另一方面,廉颇身为老将,自恃先王的恩宠,凭借老将的身份,常常对赵孝成王说教,颇有几分功高盖主。

于是他改用赵括指挥战局。

赵括是同龄人,不会功盖主,而选拔新将领,又可以体现自己用人有方,赵括熟读兵书,又是将门之后,颇有几分勇武,若是好好培养,未来必然是一位名将。

但是第一次指挥作战,就指挥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实战经验极为不足。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2)

此时蔺相如,与赵括的母亲又纷纷反对,担此重任。

如此一来,更加激发了赵括想要急于表现的心,想要证明给自己的母亲,证明给身为高官的蔺相如,证明给自己信任有加的赵孝成王,自己可以,自己能打胜仗。

结果因为急于表现,立功心切,赵括却失去了冷静,早已忘记兵书之上,有穷寇莫追这一条,直接下令全军出击,试图一举战胜秦军。

结果这恰恰中了秦军的圈套,秦军顺势包抄,将赵括领的赵国大军团团围住。

赵括试图突围,但很可惜,赵括不懂得人情世故,每每获得赏赐,都不知道分给将士,此时败局已定,将士们人心涣散。

只要少数亲信,还愿意跟随赵括突围,结果乱军之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

经此一战,赵国惨败,不少赵国人被秦国抓去做奴隶。

而这些被抓去做奴隶的人中,就有我赵高的祖先。

附和改革获信任,靠近胡亥动权谋

我父母身为奴隶,我作为奴隶的后代,自然生下来便是奴隶。

我痛恨秦国,一方面,是因为我是赵国人。

另一方面,是因为秦王为了镇压不听话的奴隶,一道法令,杀掉了大量的奴隶,其中就有我的家人。

我想要报仇雪恨,但我很清楚,我身为一个奴隶,生命尚且朝不保夕,想要报仇更是天方夜谭。

如果想要报仇,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往上爬。

但是想要往上攀爬,有何谈容易。

秦朝奖励耕织,可是我在宫里做苦力,没有机会耕田织布,秦朝奖励战功,可是我这样的奴隶,根本有机会参军作战,如此一来,我人生无望,一辈子都是只能做个下人。

好在想要往上爬,对于我还有唯一一种办法。

这有唯一的办法就是成为宦官。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3)

宦官专门用来伺候秦国皇室宫廷,能够接触到秦国皇室,若是能够得到秦国皇室的宠幸,那么为未来必然可以步步高升。

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当宦官,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宦官,就意味着不再是男人,要接受宫刑,以后不会再有子嗣。

不过我不在乎,本来像我这样的奴隶,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后代,结婚生子,对于我这样的卑贱的奴隶说,仅仅就是幻想,即便是真的能生下孩子,这个孩子以后依旧是被人当牛做马。

与其生下来让孩子受苦,莫不如干脆不要这个孩子。

若是我能够让大秦国覆灭,那么赵国自有后来人。

我主动向官府请求,我要接受宫刑,我要做一个宦官。

在这个宦官受到鄙夷的时代,宦官本来就非常的缺乏,很多人宁可一死,也不愿意接受宫刑,像我这样主动接受宫刑,迅速就得到了批准,并且得到了进入秦王宫的机会

终于我得到了进入形成进入秦王宫的机会。

一方面,我在秦始皇面前卑躬屈膝,奴颜媚骨,通过不断的作践自己的尊严,讨得秦始皇的欢心,我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终于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

另一方面,大秦朝以法治天下,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为了响应秦始皇法治天下的政策,我刻苦研习法律。

然而身为我一介奴隶,想要识文断字尚且困难,更况且秦国法律繁荣复杂,难以学得通透,即便是高官与贵族尚且需要问法于吏,我要研读秦律,更是难上加难。

此时秦始皇推行法制,引来不少秦朝贵族反对,见我竟然如此痴迷于学习法律,为了鼓舞众人勤学秦律,于是准备赏赐我,以作为众人的榜样。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4)

秦始皇问我想要什么赏赐?

我不要金银珠宝。我不要高官厚禄,我说我不过是陛下的一条狗,我只希望希望秦王能给我机会,让我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服侍秦国王室

秦始皇非常感动,看到我竟然如此忠心,于是便我把安排在了胡亥的身边,之所以安排到胡亥的身边,一方面是因为,身为皇子的属官,自然待遇地位都是极高的,晚年有了一个保障,另一方面,秦始皇想要扶苏做太子,而胡亥日后不会沾染权力,如此一来,我便可以远离朝堂,安享晚年。

尽管秦始皇重重地奖赏了我,但我我赵高身为一个赵国人,永远与秦国王室为敌。

我一方面,不断地获取胡亥的信任,另一方面我不断的寻找着机会,想要让胡亥成为太子,如此这般,只要未来胡亥登基,我身为胡亥最信任的人,日后必然能升任高官,掌握朝纲。

胡亥乖巧又懂事,赵高左右很为难

然而在胡亥相处的日子里,我的感情却慢慢变了,

胡亥在我面前,就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有些时候,懂事的让我心疼。与其说我在服侍她,倒不如说,是他在陪伴着我。每次见到胡亥,我感觉我并恨他,反而心里有几分对晚辈的怜爱。

生活之中,我与他并无君臣之礼,反倒他敬重我是一个长辈,对于我的教导,他乖乖遵守,让我乘坐他的马车,给我吃他舍不得吃的糕点,每每让我内心感动。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复仇大计,是否真需要牺牲一个,这样无辜孩子?

终于最后的时刻来了,秦始皇死了。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5)

为了能够进一步获得权力,我想让胡亥成为太子,因此我与李斯拟定了一份矫诏,以便让胡亥登基皇位,能够当上皇帝,我以为胡亥会很高兴,

可是胡亥听到我的提议,脸上只是露出了不在意的笑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的脸,仿佛看穿了一切一般。

我有几分害怕,又有几天,不知所措。

我只能跟胡亥说,你如果不当皇帝,让扶苏当上了皇帝,那恐怕你会有杀身之祸。

然而胡亥只是对我笑笑

我忘不了当时胡亥脸上的笑,那是一种极其淡然笑容,仿佛看开了一切,他没有明说,但我很清楚他已经什么都知道了。

胡亥最终还是选择乖乖听了我的话。

我以为是我的强势占了上风。

但现在想想,或许他在临死之前,哄我开心罢了。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6)

胡亥当上了皇帝,可是他将一切的权力都给了我。

甚至或许我杀掉了李斯的时候,胡亥都没有质疑,我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尽管我的权力已经达到了极盛经,可是朝廷之中,依然有不少人不听从。

于是我将一头鹿带到了宫中,然后对着胡亥说到

“我将这匹马献给您。”

一时间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些人说是鹿,有些人说是马。

我走到胡亥面前反问,

“这难道这不是一匹马不是吗?”

胡亥晃了晃头,然后称病回宫。

我自以为计谋得逞,凡是坚持这是一头鹿的人,通通杀掉,只留下和我一样,指鹿为马的人。

我起初以为。胡亥是因为一时间分不清鹿和马,导致急火攻心,因此大病一场。

后来我才明白,他只是为了配合我的谎言罢了。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7)

有一天,他把我喊到宫中,他罕见地问了我一件国事。

他问我,东方的六国的后代,趁着陈胜吴广起义,纷纷揭竿而起,何良策可以御敌 ?

我不知如何回答,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他这是为我考虑,此时已经是遍地烽火,咸阳城岌岌可危。

他还在担心,咸阳城被攻破的时候,我的命运。

然而他不知道,只要能够让大秦你覆灭,我已经不在乎我自己的生死了。

我杀了那么多人,但是我都不在乎,他们本就是秦国显贵,他们让秦军四处杀戮,不知道双手沾了多少血,他们的死亡,都是咎由自取,因果报应。

可是我唯独对不起胡亥,为了灭掉大秦,我只能杀了胡亥,胡亥是一个好孩子,他不该就这么死掉。

我派你阎乐去杀了胡亥,因为我实在是不敢见胡亥,我不敢看他的脸。

那天真无邪的面庞,眼神却又仿佛看淡了生死。

只有他,什么错都没有犯,还一直对厚待我,他是所以走向死亡,原因仅仅不过是因为,他是秦朝的皇子罢了。”

宦官身份不可知,从此不愿做帝王

赵高的故事在历史上扑朔迷离。

一开始人们把找赵高当反面人物,后来考证出赵高可能是赵国人,所以赵高就变成了,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为赵国报仇的英雄。

当然赵高身上有很多疑点。

比如说,有观点认为,赵高为了获得秦始皇的信任,主动接受了宫刑,成为了宦官,但是秦朝时的宦官,是可以不接受宫刑的。

为赵高逼死秦胡亥的阎乐,据说就是赵高的女婿,既然找赵高有女婿,那就有女儿,有女儿,那就说明没有接受过宫刑。(当然也可能是先生下的女儿,后接受的宫刑。)

然而这些历史过于遥远,这些疑点难以考据出真相。

这些疑点中之一,便是赵高为何不亲手杀掉胡亥?

赵高不亲自去杀掉胡亥的理由,长久以来众说纷纭,后世谋权篡位的人,也大多纷纷效仿,派手下去逼皇帝自杀。

但是胡亥最后临死前,希望能够最后见赵高一面,然而这个请求却被拒绝了,这是不是说明了,赵高也害怕见到胡亥,自己就会心软,毕竟胡亥一直善待赵高。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8)

作为第一位帝二代(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

胡亥唯一的死因,或许仅仅只是因为,他生在秦朝皇室。

在历史学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一种历史规律,结束乱世的王朝往往短命,比如说结束春秋战国的秦朝、结束南北朝的隋朝、结束宋辽金对峙的元朝。

而这种历史规律,并非是胡亥一人可以对抗的。

生在帝王家,就会被历史裹挟,要逃离和王朝一起覆灭的命运,几乎是一种奢望。

如果是一介平民,说不定还能参加起义军,成为历史的弄潮儿。

即便是不想参与世间纷争,也可以到处逃荒,躲避战乱。

但是胡亥不能,因为他是皇子,无论当不当皇帝,作为暴秦的余孽,在改朝换代之后,自己的命运都必死无疑。

即便是活着也必然是被软禁着,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

不幸生在帝王家。

往往被认为是一句凡尔赛的话,只不过是帝王将相,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的无病呻吟。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9)

但是清朝皇子早上三点就要开始学习,背书一次需要背诵一百二十遍。

如此一来,对于我这样的学渣来说,就算是让我做皇子,我也主动放弃。

文景之治,为了体现节俭,皇后只能穿粗布的裙子,更不可能整天剁手买衣服。

反观当时的平民百姓,只要足够的富裕,想要穿上丝绸也并非难事。(当然不包括低贱的人)

西汉赵隐王刘如意,本已经放弃太子之位,但是最终仍被吕后毒死。

而在汉朝初年,即便是触怒了皇帝,为了体现宽厚与仁德,皇帝也不能乱杀无辜。

生在皇室,所能享受到的荣华富贵,寻常人只要努力奋斗,也能够享受得到。

但是生在皇室,从小受到各种皇家礼制的束缚,却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

胡亥死时几岁(最早的不幸生在帝王家)(10)

更不要说,在宫里有各种权谋争斗,在朝外天下无数人盯着皇座。

即便是不想卷入纷争,对手却不想给自己留下祸根,往往是斩草除根。

若是让我穿越到古代,我宁可做一位富家翁,也不愿生在帝王家。

历史流转,皇帝在中国已经成为过去时, 皇权专制所束缚,不仅仅平民百姓,也包括皇室本身,只希望未来,再也不会出现,不幸生在帝王家的悲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