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

俗话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与美国各州之间用尺子画出来的分界线不同,中国各省间的分界线犬牙交错,因为这是数千年历史演变的结果,并非殖民的分割。

由于各省均有悠久的历史,每个省不仅有省名、简称,还有别称。简称大家都很清楚,看车牌就知道了,本文想介绍一下各省的别称。

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1)

中国地缘结构

  • 山东——齐鲁

山东省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和鲁国故地,因此称齐鲁大地。

  • 河北——燕赵

河北省在战国时期为燕国和赵国故地,因此称燕赵大地,包括京津地区。

  • 山西——三晋

春秋时,晋国主要在今山西省,至战国,赵魏韩三家分晋,史称“三晋”,从此三晋成为山西的别称。

  • 陕西——三秦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天下,将秦国故地一分为三: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史称“三秦”,后来三秦成了陕西的别称。

  • 河南——中州

河南位于天下之中,是古代的中原之地,世称“中州”。

秦晋冀鲁豫


  • 浙江与江苏——三吴或吴越

浙江与苏南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故地,因此被称为吴越。

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后,吴越地区是东晋和南朝的统治中心,即当时的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因此江浙地区也合称为“三吴”。

  • 安徽——江淮

安徽与苏北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世称“江淮地区”

  • 江西——江右或赣鄱

古人以西为右,长江在南京至九江一段为南北走向,江西省位于长江以西,古称“江右”。

江西又称赣鄱大地,赣,即赣江,鄱,即鄱阳湖。

  • 福建——八闽

福建古为闽地,在元代分为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大地之称。

华夏文明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宋朝时期南移至长江下游地区,其核心便在以上五省。

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2)

江南东道后来成为华夏文明中心


  • 甘肃——雍凉或陇右

甘肃古属雍州和凉州,故称雍凉之地。古人以西为右,甘肃位于陇山(六盘水)以西,故又称甘肃为陇右。

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3)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 湖北——荆楚

荆,即荆州,荆州是汉十三州之一,湖北是核心。楚,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核心亦在湖北,因此湖北称为“荆楚大地”。

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4)

春秋列国

  • 湖南——湖湘或三湘

湖,即洞庭湖,湘,即湘江,“湖湘大地”由此得名。洞庭湖区域是湖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西部雪峰山脉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名为“湘南”。因此,湖南又称“三湘”。

  • 广东——南粤或岭南

南粤,即南越,是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至前111年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首都番禺(今广州),这便是广东“南粤”之称的由来。

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5)

南粤,即南越

岭南之称,来自唐代岭南道,但包括广东和广西全境以及港澳地区。

  • 广西——八桂

八桂,本是桂林的别称,后来代指整个广西。

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6)

桂林山水甲天下

所谓桂林,就是桂树成林之意,广西盛产桂树,八桂极言桂树之多,并非实指。

  • 四川——巴蜀

巴蜀之称,来自先秦时期存在于四川的巴国和蜀国,世称四川(包括重庆)为巴蜀之地。

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7)

巴蜀

  • 云南——彩云之南

彩云之南其实是云南的美称,云南,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 贵州——苗岭侗乡

苗岭山脉,位于贵州省,是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因苗族集中聚居区而得名。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是侗族文化发祥地,被称为“侗乡”。贵州因此被成为“苗岭侗乡”。

  • 黑吉辽——关东

闯关东,闯的便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此三省建省较晚,常常相提并论。

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8)

闯关东

  • 宁夏——塞上江南

宁夏平原为中国水稻集中产区之一,且河湖众多,颇似江南风光,所以叫做塞上江南。

  • 海南——琼崖

公元前110年,汉朝政府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唐代时改称琼州,这便是琼崖的由来。

  • 台湾——流求、福尔摩沙、鹿岛,但我们听的最多还是宝岛台湾。

福尔摩沙是葡萄牙人对台湾的称呼,即美丽之意。鹿岛是荷兰人对台湾的称呼,台湾曾经梅花鹿众多,惜今已灭绝。

齐鲁之地由来(齐鲁燕赵三晋)(9)

福尔摩沙

此外,我国还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地区,被称为“西域”的新疆地区,内蒙古虽无别名,但它是草原大漠之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