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去北大当教授(我能到北大当教授吗)

年过七十,便喜欢回忆。

有时想想,俺这一辈子,

阴错阳差,竟当了记者,

成了名副其实一媒体人。

好不好呢?当然好啦!

记得俺们老领导范敬宜曾写过一篇文章,

假如有来生,还要当记者

这是老范肺腑之言。

于是,我问自己,

老詹哪,

假如有来生,你想做什么?

想去想来,我的回答是,

想到北大当教授。

为什么呢?

很简单,

因为,老詹这一生,殚精竭虑,琢磨出一“理论”,

或者说,有一“重大发现”。

我发现,我们可以用两句话,

非常简洁而又相当本质地概括人类生活规律,

这两句话就是——

一切为了消费。

消费全靠感官。

想想看,我们所做的一切,

学习啦、考研啦、工作啦、努力啦……

说到底,

不都是为了消费吗?

而我们的一切消费,

吃的啦、穿的啦、用的啦、住的啦……

说到底,

不都是感官消费吗?

以这两句话为框架,

我构建了自己的“感官消费”理论

为了这理论,

我耗费了工作以外所能挤出的绝大部分时间,

从知天命开始构思,

到退休8年后定稿,

用了整整18年时间,

终于完成我的“专著”——

感官消费

怎样去北大当教授(我能到北大当教授吗)(1)

可别小看这薄薄只有164页的《感官消费》,

它是我新闻工作之外的最重要追求,

也是我新闻工作之外的最重要成果。

如果有人问我,老詹哪,你这一生干了些什么?

我会回答,我做了两件事情,

一、当了记者。

二、写了本书。

这本书到底怎么样?

究竟有没有用?

几句话是不可能说清楚的,

有兴趣者,不妨将本文后面的附文看完

十八年写成一本书,这本书到底有啥用?

你就全明白了——

好的,如果看了我的“自我推销”,

你大概就会明白,

这本书于我,有多么重要!

我是多么多么看中它,

而且,我是多么愿意让自己的“理论”之花,

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

正因此,我萌生了到北大教书的想法!

如果有可能的话,

我想在经济系(如今叫经济学院了吧?)

单独创立一个“感官消费”专业,

而且,设置专门的课题,带专门的研究生

分门别类,认真研究

触觉消费,

味觉消费,

嗅觉消费,

听觉消费,

视觉消费,

把这五种消费形态都琢磨清楚

将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各种表现,

以及有可能在实践的种种应用,

研究得又深又透,

再用于指导实践,

那么,我相信,

这门学问,这个理论,

一定会大放异彩!

一定会为中国的原创经济理论

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样做,可就比将西方的这理论那理论拿过来,

消化消化,

打扮打扮,

说明说明,

解释解释,

有意义得多,

也有价值得多了。

而且,对于千千万万围绕消费而绞尽脑汁的

各种行业,

各个厂家,

以及每一个从业者,

一定是会大有现实指导作用,

进而帮他们大大提高效率的!

倘能如此,

俺这一生,

是不是比当一名记者,

写一些“速朽”的文章,

更加充实,

更加愉快,

更有价值

也更有意义呢?

唉,可惜,人生不可能复盘,

否则,我真想,

到北大去当教授!

附:十八年写成一本书,这本书到底有啥用?

从1999年到2018年,花了整整十八年,老詹终于写成《感官消费——一门全新的消费经济理论》。

十八年间,一边写书,心里一边嘀咕:一个从没念过经济学理论的报社记者,竟然要写一本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专著……

一、写出来有用吗?

二、学界能认同吗?

三、读者会买账吗?

三个问题,时时萦绕脑际,挥之不去。

那天,碰到学经济学一位复旦同学,于是问他,您给估计估计,我这样的书,推向市场,前景如何?

“这个嘛……前景很难说!”朋友坦率地说,老詹,你虽然脑子灵活,点子挺多,但恕我直言,先天不足有二:

其一,读大学念的是新闻系,并非经济“科班”出身。

其二,几十年身在媒体,并未进入理论学术“圈子”。

一不是科班,二不在圈子,写出书来要被认可,实在难矣!

为啥呢?你看哈,当今中国,正儿八经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教授什么的,十万八万打不住吧?人家埋头钻研一辈子,白发苍苍,都快退休了,还不一定能搞出什么理论呢。您倒好,一业余票友,报社记者,既没念过专业,又未拜过大师,只是生日那天夜里灵感突然那么一闪,就折腾出个《感官消费》理论来!您这理论也太来得容易了吧,就不怕专家学者笑话?

朋友一席话,说得很中肯,我连连点头:您说得很对、非常对!《感官消费》虽然被自己不谦虚地称为“一门全新的消费经济理论”,但说穿了其实非常简单,书中列举的现象,也都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没啥神秘。

但是,也恕我直言吧,一种理论到底有没有新意、有没有价值,好象不应该以简单不简单、是否人人皆知为标准吧?

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这一现象,谁不晓得?可全世界只有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

再举个经济学界的例子,英国经济学家科斯发现,利用价格机制是需要费用的。并非如过去经济学理论所公认那样,市场运行是良好的、不需要成本的。就凭这,他老兄不也创立一套“交易费用理论”,还得了诺贝尔奖吗?

我倒以为,正是在那些看似简单、人人皆知的日常现象之中,或许正蕴藏着深刻真理。恰恰因为太简单、人们太熟视无睹,反而被忽略了,迟迟没被发现。

说句实话,自从有了将《感官消费》撰写出书的想法,我就作好了为学人所不屑,被专家们笑话的准备。但有一条,我心里是非常有底的,那就是,我这理论,既非东拼西凑,亦非外转内销,百分之百“原创”,如假包换!

听完这番话,朋友哈哈一笑,好的好的老詹,既然你如此底气十足,信心满满,那就抓紧出书吧,兄弟我预祝你马到成功!

与朋友谈完话,回到书房,打开电脑,细细重读《感官消费》初稿,脑子渐渐冷静下来,不由扪心自问,老詹哪,你花十八年功夫写这本书,到底有没有新意,有没有价值呢?

经过认真考量,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以下四方面,此书是有价值的

其一,《感官消费》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人类消费行为。

当今中国,“消费行为学”之类的理论书籍,版本繁多,分类庞杂。但只有《感官消费》第一次把人类千变万化的消费明确划分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五种消费。

其实下细想想,人不通过感官,如何实现消费?循此独特视角,《感官消费》应运而生。这应该算是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创新吧?

按照此一理论,甭管消费什么产品或者劳务,都可对号入座,界限十分清楚。这就非常有利于对几乎耗费人类全部资财、数量非常庞大的消费行为,作出明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为我们研究生产、流通和消费提供科学依据。

其二,《感官消费》揭示了人类消费的若干基本规律。

按照“感觉消费”理论的观点,人类消费不但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而且,各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些非常有趣的规律,比如,第一条,高低律:感官消费的五层次是由低层向高层渐次递进、不断满足的。

人的最低层次消费是触觉消费,即,人体触觉器官(脚、手和身体等)所需的基本消费。第二层次是味觉消费,即,人每天必须吃饭喝水,不满足这一需求,就要饿死渴死。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两大需求。古人云,食色性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顺便补充一句,性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需求之一,属最低层次的触觉消费)。

在满足以上两大基本需求后,接下来才是追求新鲜的空气啦(嗅觉消费),安静的环境啦(听觉消费),以及赏心悦目的家居和装饰啦(视觉消费)……这就是感官消费的“高低律”。

除此之外,还有“主次律”、“共性律”、“递减律”等十二条。依据这些规律,不但可以弄清楚不少过去不容易解释的消费现象,而且可以用以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使个人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目标更加明确,政府发展更加理性。

当前,不是正碰上中美贸易战,咱们不是正愁消费这架马车怎么也不给力吗?各级政府倘若认真把消费到底是咋回事弄清楚,对于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肯定会有帮助!

其三,《感官消费》解释清楚了过去很难解释的一些现象。

人们买房,为什么喜欢视野开阔面朝大海的?为什么要在在房前屋后种花种草?一幢价值数百万元的公寓,为什么要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花在并不“实用”的环境及装饰上?花这么大一笔钱,究竟为了什么?应该归入哪一类消费?

过去,这些问题,恐怕准也说不清楚(最多笼而统之称为审美需求、精神消费)。如今就简单了,也明确了,按“感官消费”理论解释,以上种种需求,皆属视觉消费,是人类在满足其他四类消费需求后所追求的最高层次消费。

生活中的好多现象,以“感官消费”理论作解释,很容易就说清楚了。

其四,《感官消费》创立了衡量人类消费水平高低的一种全新体系。

对于人类消费水平高低的衡量,有举世公认的“恩格尔系数”判别法,即,以吃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吃的比重越大,说明其生活水平越低。

根据“感官消费”理论,老詹独创性地引伸出一个“视听消费系数”概念,即,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其视听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衡量。所占比例越高,说明其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则生活水平较低

比如,居民日常支出中,用于环境美化以及种花种草的钱越多,用于购买书籍看电影戏剧的钱越多,用于外出旅游观光(主要为了视觉需求)的钱越多,其生活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如果说“恩格尔系数”是一种判别生活水平“到底有多低”的指数的话,“视听消费指数”则是一种判别生活水平“到底有多高”的指数。一低一高,一下一上,互为补充,却又不可互相替代。

这样一种判别方法,可不可以说填补了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空白呢?

无须否认,《感官消费》确实是老詹突发奇想、别出心裁之作,虽然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但是,毕竟,它是人类第一次以感官消费这个全新视角来诠释自己的消费行为,因其“原创”、因其“独特”而一俊遮百丑,使得这只丑小鸭有了呱呱坠地的机缘。

如果真要给小家伙算一算命的话,其命运无非有三。

其一,无声无息,短命夭折

就像一块石头,丢进水中,泡也没冒一个就自生自灭了。

其二,慢慢长大,逐渐存活

也能生存下来,也能够长大,但长大以后,也就平平常常一鸭子,与别的家鸭野鸭公鸭母鸭没什么区别,要说价值,红烧清炖,可供一餐而已。

其三,变为天鹅,一飞冲天

因其原创,因其独特,因其有理,因其有用——一个理论,要做到四者兼而有之,颇不容易——“感官消费”最终得到理论界的接纳,实业界的认可,而且,越来越有用,越来越走红,一不留神,兴许还会成为经济理论一个独立分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甚至,还能弄回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哩!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它需要是只是两个字,时间。

如此受欢迎,确实没料到

——《感官消费》上市首日小记

16日上午,工人出版社责任编辑小习告诉我,老詹,《感官消费》已经在当当网淘宝网上货,可以网上购书了。

因此,你也可以发文自我推销了。

于是,当日下午3点58分,我在《码字工匠老詹》公号推出文章《老詹这本书,你们会买吗?》,开始自我推销。

没有料到——确实大大出乎预料——文章刚一推出,立即有人购买!而且,一个接一个的热情留言,令人目不暇接:

——哈哈哈,前天见到詹总,说预计十天出书,刚去当当一看,居然出了,已经买了三本,坐等。

——买买买,多买几本,家人一手一本!

——已下单,果断买!

——詹老毕生大著,当然要认真拜读!从中汲取精华,指导人生实践!

——马上买!老詹写的书,一定好!

——俺是老詹铁粉之一,一定买几本送人!

……

读着这些热情话语,既意外,又感动!

没有料到,还不到一小时,便有网友留言:当当缺货,在哪儿还可以买呀!

过一会儿,又有网友留言:上网已经查不到,真把人急死了!

立即与出版社联系。

得知这一情况,出版社既喜又惊,立即表示,马上补货!

当天傍晚,货终于补齐,出版社还接到几个大单:有一次买400本,作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活动时,人手一本的。也有购买200本,作为礼品送给联系单位和朋友的。

次日中午,出版社传来图片,短短一天,此书在当当网已冲上经济类新书排名第七

怎样去北大当教授(我能到北大当教授吗)(2)

一本小书,不到200页,仅仅10万字,上市后竟如此受欢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冷静想想,可能原因有三:

一是,角度新颖。这本书从感官消费角度研究人类消费,这在过去的经济理论中,还没有过。

二是,粉丝给力。购买此书者,大都是认识并喜欢老詹文章的人,他们对老詹的书寄予厚望。

三是行家推荐。资深媒体人、中国品牌之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亲自作序,热情推荐。

不管怎么说,新书受欢迎,当然很高兴。于是,小记于上。但愿乘这势头,此书销售,再创新高!

(对了,要买此书者,可到当当网或淘宝网,输入《感官消费》即可买到。后面这个链接,是网友发来的,亦可试试:m.tb/h.3XMtzF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