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

今天我们接着读刘禹锡的诗,但却不得不提到另一位重要的诗人柳宗元,因为在中唐,这是一对最重要的诗人,他们合称“刘柳”,他们的友谊,实在值得说了又说,两人的经历无比相似,两人的友谊,可称生死相托。

我们知道,刘禹锡22岁中进士,唐人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我们得说,刘禹锡才华横溢啊!其实,同榜的三十二个进士中,有一位比刘禹锡还小一岁,就是柳宗元。三十二人金殿面圣时两人相识,两个人互相仰慕,诗艺不分伯仲,志趣又大致相投,一见之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两人从这一年开始,终身为友。这一年,是贞元九年(公元793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1)

(刘禹锡像)

刘禹锡中进士之后,当年再中博学鸿词科,紧接着授太子校书。此时柳宗元父亲过世,只能在家守丧,无法进取,直到798年才参加博学鸿词科任秘书省校书郎。这之前的797年,正当刘禹锡可以仁途大进时,刘父去世,只好丁忧,一去三年,刘禹锡错过了第一轮最佳的腾飞机会。你看,两人从父亲去世的经历来说,何其相似。

柳宗元与太子侍读王叔文关系亲近,政见相同,于是柳宗元向王叔文引见了刘禹锡,此后太子登基(唐顺宗),二人共同成为“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永贞革新”期间,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刘禹锡呢,他破格被授屯田员外郎,参与国家财政管理。实质上,“永贞革新”期间的朝局被王叔文、王伾、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左右,这五个人,是实际上的“大唐五人领导小组”。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2)

(永贞革新“五人组”)

后来我们知道了,顺宗病重,“永贞革新”只进行了146天就以失败告终了,唐宪宗继位,王伾病故,王叔文被赐死,韦执谊被扔到了海南,刘禹锡去了朗州(是从连州刺史加贬到朗州司马的),柳宗元去了永州(是从邵州刺史加贬到永州司马的),三人的职位都一样,都是司马,不只他们三个,一共有“八司马”,当然都是王叔文集团的人。刘柳可谓共进又共退,这一年,是永贞元年,也是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3)

(司马楼前的刘禹锡像)

刘禹锡在朗州十年,柳宗元在永州十年,好在都在湖南境内,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虽然仕途不顺,但有好友就在左近,可以互相思念,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于是,柳宗元一生大部分诗文作品都在永州完成( 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317篇创作于永州。)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在朗州形成,其哲学思想也在朗州自成体系。这十年是两人共同在苦难中成长的十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4)

(柳宗元像)

时光不停留,两人一直在苦闷中打熬着,因为元和元年(806年)8月,宪宗下过一道诏: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公元815年,朝局发生了变化,这些人终于被诏回朝,有了重新“量移”的可能,刘禹锡回长安之后写了著名的《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又触怒权贵(武元衡为主),这一波人再度外放,第一次下旨时,柳宗元放柳州刺史,刘禹锡放播州刺史。虽然都是刺史,也都是放到更远的边州,但播州环境要差得多,辖下只有五百户,又在黔北,是下州之中的下州。柳宗元听完旨意,虽知旨意无法更改,仍然通过裴度向朝廷进言:自己愿意与刘禹锡交换位置,理由是刘禹锡的老母卢氏已年近八十,再奔播州,必然死别,而柳宗元的母亲已逝在永州,不用担忧尽孝的事,这是何等的友谊,外放官员,圣旨在前,岂敢私言换位,柳宗元为了友谊,也是拼了。裴度向宪宗陈情之后,旨意更改,柳宗元仍任柳州刺史,刘禹锡改到了连州刺史,连州,正是刘禹锡十年前第一次被贬未能成行的目的地,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柳州在广西,连州在广东,刘柳自长安出发,一路结伴,向南而来。这是815年的夏初,春花已凋,夏荷未圆,走到衡阳,两位好友虽然同悲身世,虽然万般不舍,但却不得不挥手作别,要分道了。柳宗元写诗《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梦得是刘禹锡的字)送赠刘禹锡,诗中言道:“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诗中既叙前尘旧事,又有劝赠之言,更有万般不舍。刘禹锡和诗一首,诗的标题是《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我们今天就读这首诗,全诗如下: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5)

(江头分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标题中有“再授”,原因就是十年前也是连州刺史,所以是“再”。

跟柳宗元的诗一样,刘禹锡的这首诗,开头一、二两句就道尽挫折: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两人在司马任上经历了十年的贬谪之后,本想着朝廷既然召回,定然可以大有作为,那知道到这里又要再次分别了。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这一联,各有典故:黄丞相,指西汉贤相黄霸,他受汉宣帝信任,曾经两次出任地近长安的颖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刘禹锡的“重临”连州刺史,却完全不同,他无法在朝中尽忠,已是不忠,又要带着八旬老母远赴边州,又兼不孝,不忠不孝的刘禹锡一肚子惆怅和委屈,所以他说“事异”,事情不同,既有不满、牢骚,又有自嘲,自我安慰。柳士师,指春秋时柳下惠,柳下惠曾经为“士师(狱官),因为“直道事人”三次遭到贬黜,刘柳都是“三黜”,这跟柳下惠相同,巧的是,柳宗元也姓柳,刘禹锡这句,直接说自己不如柳宗元,自己自愧不如。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6)

(归目并随回雁尽)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雁到衡阳而回,两位远贬谪客,此时此地就要分别了,两人的目光共同注视着天上北归的大雁,直送他们的身影在天际尽头。“并”目而望,是两人情长不断,天之“尽”头是他们思念的长安,“愁肠”与“断猿”,意出张说《岳州别子均》“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两人心头此时已是无边愁思,哪里还能忍得了让人断肠的哀哀猿声呢?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桂江指柳州的漓江,连山指连州的山,漓江当然不会向东流过连山之下,此句虚构这种情景,借山水的互相依恋指两人的相思相望之情。而《有所思》也是古乐府名篇,本是《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思念爱人的复杂情感。此处借指刘柳之间的互相思念之情,两人远隔山水,互相遥望,口中吟诵《有所思》之曲。虚实互生之间,诉尽难舍难分之情。

我们说刘禹锡是“诗豪”,他的诗始终以积极乐观示人,他命运运多舛,却始终昂扬向上,愈挫愈勇,诗中常饱含斗志,唯独在柳宗元这里,有一丝深挚友情包裹之下的些许柔软,不得不分别了,满篇都是舍不得。

没想到的是,衡阳一别,竟成永诀。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7)

(连州刘禹锡像)

两人分别之后,一去又是五年,直到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冬天,刘禹锡母亲病故,刘禹锡才从连州刺史任上离开,刘禹锡送母柩归葬荥阳故里。到十一月,路经衡阳,刘禹锡早早派人约柳宗元衡阳再次相见,不料却收到柳宗元已病卒柳州的消息,旧地再临,母丧友死,刘禹锡痛不欲生,要知道,柳宗元只活了47岁,“千山鸟飞绝”的孤独实在是太摧残人了。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8)

(《江雪》诗意图)

刘禹锡只能眼望为柳宗元报丧的人送来的文稿黯然神伤,柳宗元在弥留之际,嘱托将自己毕生文稿全部交付刘禹锡,称只有刘禹锡可以代他整理遗集,他把自己的身后事,都交付给了终身的好友,这是生死相托。实际上,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文稿悉心整理,直到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就是韩愈去世那年),已经53岁的刘禹锡才将三十通柳宗元文集《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公文集》整理完毕,付刻印行天下,现在我们能读到柳宗元的妙文,柳宗元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内,刘禹锡的功劳不小,他是个不负重托的人。

先丧慈母,又失挚友,支撑刘禹锡在困苦之中保持乐观自信的精神支柱,在这一年,全部崩塌了。这一年,刘禹锡48岁,他的本命年。他奔赴柳州为柳宗元办理后事,亲写祭文祭于灵前,几番哭倒……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怎么形容 刘禹锡与柳宗元(9)

(柳州柳宗元像)

刘禹锡不仅得裴度相助将柳宗元归葬故里,又将柳宗元遗孤柳周六、柳周七养在身边,视同己出,亲自教导学业,后来柳周六在唐懿宗咸通年间,与韩愈之孙韩绾中同榜进士。

有意思的是,就在柳宗元死后的第二年,唐宪宗也壮年暴毙,官方死因是误食金丹,这当然是表面的说法,史书有载:这个摧残刘禹锡大半生,柳宗元一生的皇帝,实际上是被宦官力量所杀,太子等不及了。此后的唐王朝,历经九个皇帝,废立全都出于宦官心意,弑君之事常见于史书。

我们总说,韩愈死的那一年,是唐诗中唐的结束,实际上,这个时间节点,从宪宗死这一年算也可以,前后相近。宪宗死,唐王朝就进入晚唐了。

我们看刘禹锡晚年的文集内容,发现他经常与白居易唱和,并且世称“刘白”,但诗文内容再也不如与柳宗元唱和时那样走心,他跟白居易的交情,不像柳宗元那样可以性命相托,论中唐成对的诗人,“刘柳”才是最有分量的一对。

(【唐诗闲读】之16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