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1)

先来复习一下之前我们提到的“追星十六字箴言”:

「红时不追 难时不黑 只赏作品 不问是非」

把这段话放在开头主要还是因为陶喆出轨做PPT这事儿太搞笑了,如果好好道歉,结局可能未必是这样。

出轨事件让身为华语乐坛“R&B教父”的他陷入“晚节不保”的窘境中,除了那个时代过来的歌迷,现在路人眼中的陶喆就是PPT天王和《今天你要嫁给我》这样早些年的口水歌,甚至连《爱很简单》的原唱是他都不知道,《飞机场的10:30》只会哼那几句还是因为古巨基的《情歌王》。

不同于现在随便唱几首歌就能冠上XX天王天后的含金量,把时间倒退到陶喆第一张专辑发行前的那个时代,他能和罗大佑一起共享“教父”之名,靠的可不仅仅是上面几首歌。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2)

1993年,在音乐制作人王治平的邀请下陶喆放弃洛杉矶警署的工作回到中国台湾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3)

作为演艺世家出身的星二代,父亲陶大伟是中国台湾著名的歌手,母亲则是京剧名伶王复蓉,所以大多数对陶喆的了解都集中在他有留学背景、在台湾从创作歌曲和担任音乐制作人开始起步发展。

这都得从他打造出中国台湾地区最早唱华语R&B和嘻哈的组合(洛城兄弟)说起。

当年的L.A.BOYZ只是一个偶像团体,团员黄立成、黄立行和林智文是表兄弟,他们在洛城长大,属于典型的ABC,玩起HIP-HOP来自然像模像样。

L.A.Boyz对中国台湾HIP-HOP深远影响可以借用蛋堡在《十年》里的歌词来解释,“那时我们最爱看的漫画来自东立,最爱听的音乐来自洛城兄弟。”

把美国流行了很久的东西原班不动地移来中国台湾,放在L.A.BOYZ三个大男孩身上用偶像的外衣包裹输出,不但带来了新的音乐,还有美式的街头热舞和穿着,令人耳目一新之余也成为青少年急于模仿的对象。

那种制作上的热情和创作上的诚意是一听就听得出来的,能感受到他急于想将国外最流行的文化推介至华语歌坛,也热忱地想将自己的技术和创意放进这么一个新兴团体的音乐中,而不是现在趁着流行想捞一把的那种急功近利。

以至于多年之后,陶喆到现在还念念不忘为L.A.Boyz制作的早期作品《金斯顿的梦想》。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4)

提起R&B自然绕不开周杰伦。

但在周杰伦成为将R&B推广出来的当红炸子鸡之前,1997年靠制作出L.A.Boyz正式出道的陶喆就顶着R&B教父的头衔发表了一张不仅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华语乐坛,更是基本达到了那个时期欧美完整音乐工业水准高点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华语特征的流行专辑《David Tao》。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5)

只要你听过了这张专辑,你就会对R&B有个初步的概念,因为相比较陶喆之后的两张专辑,这整张专辑就是一张完整的纯粹的R&B套餐。

那时候华语音乐模仿样本主要是日本,在那个港式日曲风靡的时代,原创的华语蓝调布鲁斯闯进来无疑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

集中西文化于一身的陶喆,直接把一颗欧美音乐的炸弹投到了华语乐坛,将黑人乐风与本土歌谣结合,撮合了一场美式风骨与中式血脉的完美联姻,给当时热衷芭乐的华语乐坛带来不小的冲击。

所以把R&B曲风彻底推广到华人听众区域的,陶喆是先锋,周杰伦无疑是神助攻。

即使是现在很多人说周杰伦带动了中国风,我还是想说把西洋文化融入中国味道就是出自陶喆之手,如果你想否定我的话,就去听听专辑里的《望春风》。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6)

《望春风》是早期中国台湾四大名曲《四月望雨》中的一首,通过对少女青春情怀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刻画,诗情画意般地诠释着当时人们含蓄的爱情观念。

闽南话开启了音乐的开头,之后则是把国语用R&B的风格来演绎,虽然传唱度不算太高,却是最先一批出现“阿卡贝拉”模式的歌曲,没有花里胡哨的伴奏仅仅就是简单的合唱而已,让人无法想象这是21年前的作品。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7)

不是每个歌手都能拿到金曲奖的“最佳新人奖”,毕竟新人奖只有一次机会,与“最佳新人”同时的还有“最佳制作人”。

《David Tao》让陶喆一举拿下最佳新人与最佳专辑制作人两座沉甸甸的奖杯,市场在那个风口选择了R&B,将他推上宝座,也是市场,成了他以后做音乐最大的敌人。

当大众都在期待他拿出一张R&B更加浓郁的专辑时,两年后的陶喆却以摇滚的精神作为背景音乐,从第一首歌《找自己》开始就摆脱了上一张R&B风格,祭出一张曲风更加丰富的专辑《I’m OK》,直接二连冠金曲奖最佳制作人。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8)

《马戏团》欢快气氛的雷鬼乐里融入的是父母口中亘古不变的朴素道理;

民歌《夜来香》的改编更丰富、大胆,阿卡贝拉和后段日式电影歌曲质感的穿插很别致;

电子曲风的《Angeline》则与童话故事产生了神奇美妙的化学反应。

乱炖般的把所有的曲风过了一遍,它的价值在于对西方流行音乐精髓的精妙把握,让之后10年中一切努力吸收西方元素的歌手显得格外单调。

2000年周杰伦出道时媒体就拿他和发行过两张专辑的陶喆做对比,甚至给他冠上“小陶喆”的称号,发行第二张《范特西》时,媒体仍有这样的声音。

但无论从早期还是后期发展来看,陶喆相比于周杰伦,商业性没有太强,在音乐上随性而自由,束缚更少。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9)

社会良心通常是商业市场上惹人讨厌的拖油瓶。

第三张专辑《黑色柳丁》之所以能成为其音乐生涯中最具广泛影响力的一张,因为他敢将良心放在创作中。

专辑同名主打歌写在美国臭名昭著的911事件后,他用自己宏大的世界观不断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的思考,对社会黑暗面的反思,整体讲了一个用爱对抗世界和孤独的故事。

这种有深度的音乐在华语乐坛少的可怜。

从开场强烈的摇滚慢慢过渡到平和的情歌,一直到最后的摇篮曲,无论从对社会的批判性还是本身的音乐性来讲,早已通过开场的同名曲“黑色柳丁”挑明,这会是一张在主流华语乐坛中颇为辛辣的专辑。

不遑论其放在整个中文音乐里会有多高的地位,至少在那个港台原创音乐处于巅峰的时代,这张专辑确实在商业化如火如荼的环境中,通过用心的制作,罕见地表达出了超越娱乐的创作观念。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10)

之后的《太平盛世》仍旧在走宏大叙事社会关怀的路线。

每次陶喆出片,第一波推出什么样的歌,来表达什么样的态度,已经成为听陶喆专辑的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新专名为《太平盛世》,谁知主打歌却名为“鬼”,把讽刺摆在台面上来隐喻现今社会乱象,简单的文字传达他关怀周遭每个人的深切情感和想法。

《鬼》工业摇滚, 表达对人性贪念的怀疑;

《爱我还是他》 抒情Ballad, 呈现感情中的挣扎与自私;

《Susan说》中国小调 R&B情歌, 情人穿越时空的坚贞诺言;

《孙子兵法 》 中国民乐 摇滚,以史诗口吻追忆历史的教训;

《Catherine 》 民摇情歌,描写真实而残酷的母子亲情。

这些歌词描述的有关于八卦文化强势介入中国台湾社会每个人的生活中,社会上充斥着的玩乐透中大奖的贪念和赌性,那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种种现象也获得金曲奖最佳专辑的认可:

陶喆的歌更有社会使命感,尤其以《太平盛世》的批判色彩最为明显,手法上也更圆润纯青,内容主题上,承接了《黑色柳丁》的社会反思,但是力度上却稍微有所放轻,以诙谐达到效果,比如《Sula与Lampa的寓言》”

——金曲奖评价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11)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12)

流行音乐不谈流行度就是耍流氓。

从陶喆的表现来看,这个流氓他是当定了。

仔细回顾他专辑发行的时间点,在初出茅庐的各位都保持着一年一专甚至一年几专的热度下,陶喆的产量在流行音乐领域来说已经慢到平均三年左右才出一篇专辑,速度之慢根本无法在歌迷中混个脸熟。

再从音乐内容来说。

虽然他的音乐高质量,但由于他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创作歌手,且高质量和受欢迎是两码事。

那什么歌最受欢迎呢?

演唱内心的自我、指责战争的破坏性、感叹爱情的矛盾、谴责不负责任的舆论、吐槽金钱至上的时代、嘲讽冷漠的人际关系和抨击真理和公平的消失。

这些充斥在他歌曲里的主要思想,在快餐式的娱乐文化的现在不受欢迎也是意料之中。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13)

歌曲不迎合市场也就等同于小众,红的时候内地还挺封闭,内地市场打开的时候年纪大了,发片慢,很少商业口水歌,他又不以偶像明星自居,自我定位就是音乐人,也不必用音乐结合商业。

当然像他具备这种实力的人,这么玩法不至于会让市场忘记他,这也是许多偶像型歌手无法想象的。

如今再翻红也只能靠一代人的青春情怀,再回到那个念念不忘的千禧时代,华语主流流行音乐曾因为R&B星光熠熠,那曾是陶喆最好的年代,也是属于他的太平盛世 。

最佳国语专辑陶喆(陶喆流氓音乐)(14)

像年轻时那样样创作出既有工匠般精雕细琢,又充满自由不受拘束的灵气的音乐,“流氓”耍了二十年,陶喆仍旧值得我们充满期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