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道长(重庆:黔江谭再忠)

重庆黔江道长(重庆:黔江谭再忠)(1)

谭再忠每天驾驶残疾人代步车往返集镇与老家的蚕桑基地。

“妈,你要吃的包子我给你买来了,你趁热吃,我上坡摘桑叶去了!”2022年9月4日一早,在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梅子村二组的一农房里,被当地村民公认为“孝子”的谭再忠,提着包子和稀饭,拄着一根竹杖从残疾人代步车上走下来,边说边将从石会镇街上买的包子和稀饭递到母亲手上后,转身背上背篓往桑园走去。

重庆黔江道长(重庆:黔江谭再忠)(2)

谭再忠将买的包子和稀饭递给母亲手中。

谭再忠的母亲,之前和他一起在集镇上生活。后来,谭再忠的弟媳去世后,其母亲又回到老家帮在家管理蚕桑园的弟弟煮饭、操持家务活。

头脑灵活爱做事 当地人叫他“搞搞神”

这段时间小蚕吃的桑叶不多,每天只要两个人采摘就够了,要是在四龄、五龄期,每天需要6个人才忙得过来。”与老伴一起采摘桑叶的谭再忠说,在老家种蚕桑,是他继羊肚菌后的又一产业。

2018年,谭再忠可算是喜事、乐事同行,年近6旬的他与本村杨昌锦组合成家庭。找到同样勤劳的“好帮手”,告别了几十年的单身。另外就是他尝试种的2亩羊肚菌,当年收入近2万元。

可在2019年,尝到甜头的谭再忠,决定把羊肚菌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2亩,因受气候影响,羊肚菌失收,亏损15万元。

重庆黔江道长(重庆:黔江谭再忠)(3)

谭再忠靠一根竹杖行走在产业基地的小路上。

遭到亏损,谭再忠彻底打消种羊肚菌的念头。为不让建羊肚菌的几吨钢管变成废铁,他决定栽桑养蚕,利用废弃钢管搭建养蚕大棚。于2020年流转附近村民20余亩土地栽桑,加上自家的10余亩土地,形成30余亩规模的蚕桑园,今年预计养蚕18张,目前已养14张,计划蚕茧收入超7万元。

据了解,现年61岁的谭再忠,为肢体二级残疾。他头脑灵活,在当地他还有一个绰号叫“搞搞神”。他的 “搞头”超出健全人,从事过缝纫手艺、搞过养殖、上山采药材卖,没几年又从事药材收购。

谭再忠5岁那年患上小儿麻痹症,读小学时全靠父母背着上学,直到满12岁时才勉强行走,靠拄着拐杖读完初中。毕业后谭再忠考虑到自己不能挑、不能抬,便去学缝纫手艺,学会在家里靠别人买布料上门加工。随着改革开放,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街上服装店和摆地摊卖衣服的也越来越多,谭再忠的手艺不吃香了,基本没有人上门来加工衣服。

重庆黔江道长(重庆:黔江谭再忠)(4)

谭再忠与妻子一早下地采摘桑叶。

出门打工没人要,涉及体力活又干不了。谭再忠闲着没事就往街上跑,他看到街上有人收购泡参、折耳根、淫羊藿、仙鹤草、车前草、野生桑皮等野生药材,他想到这些草草药老家遍山都是,便拄着拐杖、背着背篓到山上采挖野生药材。

“上山采药虽然很辛苦,但卖的钱能够解决家里的零用开销。”谭再忠说。

也就从谭再忠开始站起来那天,他就发誓今后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成为家庭的负担,不给政府添麻烦。

身残志坚不服输 靠卖药材养家糊口

一年又一年,谭再忠已年过三十,家庭贫穷加上有残疾,就连同样身带残疾的姑娘也不看好他。1998年秋季的一天,谭再忠上街赶场走到梅子关路口,发现路边的一个背篓里有一个婴儿在啼哭,他看看四周没人,以为是孩子的母亲在附近方便去了。谭再忠担心这孩子的哭闹动弹,把背篓蹬翻转,就守候在那里。

重庆黔江道长(重庆:黔江谭再忠)(5)

谭再忠在喂小蚕。

大约过了半小时,还是不见有人来,谭再忠开始向周围喊话:“这是哪家的娃儿…”见没有人回应,谭再忠猜想,肯定是有人丢弃的。不一会,有很多赶场的人也从这里路过,都说一定是别人家丢弃的女娃儿。很多认识谭再忠的乡邻,便叫谭再忠捡回家喂养。

好心人的劝说,谭再忠便将孩子背回家交给母亲,母亲给孩子收拾好,忙着熬米粥喂,谭再忠就上街去给孩子买奶粉和衣物等。

家里多了一个吃奶粉的女儿,谭再忠靠上山挖药材已经不能维持,他开始一边上山挖药材,一边走村串乡收购药材,家里还养了几只山羊增收。

由于长期与药材打交道,谭再忠认识南来北往的药材商多了,获取的药材信息也广了,他就靠做些药材生意,将女儿抚养成人,还将女儿送上大学。

重庆黔江道长(重庆:黔江谭再忠)(6)

谭再忠整理仓库堆放的药材。

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学习环境。2013年,正值女儿上幼儿园期间,谭再忠就选址在石会集镇附近修建起两楼的新房。新房落成,他将母亲和女儿接到新房安居。

“一般的健全人都没得他吃得苦,他作为一个残疾人,又单身,能从梅子关的盖上,来到集镇边上修房子,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居住在集镇上的黄传秀老人说,他完全是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出来的。

助推乡村振兴 让中药材成为村级特色产业

自从种植羊肚菌亏损后,谭再忠收购药材已没有了启动资金。

2020年,谭再忠在当地政府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支持下,贷款10万元,一部分用于投入蚕桑基地,一部分用于做收购药材的本金,还在集镇边缘廉价租了一家小门面和仓库,决定把药材生意做大做强。

在收购中药材的同时,谭再忠还为村民提供药材种子,动员村里留守在家、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妇女种植药材增收。

重庆黔江道长(重庆:黔江谭再忠)(7)

谭再忠收购的巴岩姜晾晒干。

“在我们武陵山,原本就是一个中药材库,比较名贵的中药材特别多,我们同样因地制宜培育多种名贵中药材。”谭再忠说,只要按规范种植,药材销售不用村民担心。有些大订单,我们供应不了,也就不敢轻易签单。

从去年开始,在谭再忠的动员下,梅子村的60多户村民发展前胡100余亩,当年凡种前胡的农户增收到5000-10000元。谭再忠还打算将白术、黄精引进村里种植,在梅子村建成一个500亩面积的药材基地。

“今年干旱,前胡不下头,连种子钱都卖不出来。”梅子村二组62岁的任爱明,去年种植2亩多地的前胡,收入1万余元。

“你去年还得到一年,我今年就搞倒霉了!”71岁的侯章明,今年第一年种前胡,他从干松的土地上,扯起一株花开满枝的前胡说:“这全是根须,没得干货!”

重庆黔江道长(重庆:黔江谭再忠)(8)

谭再忠(右)在干旱期间到村民的药材基地了解情况。

“1亩前胡按照去年的产量,亩产均在2000斤以上,除去种子钱后,我按保底收购价是2元1斤。”谭再忠说,只要不遇到天灾,比做其它农作物强得多。

“再忠是个忠厚人,我相信他,明年我还是种起。”侯章明说,不相信明年还有这样的干旱天气。

近两年,谭再忠结合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动员农户种植中药材,帮助周边及当地数百个家庭实现增收。(黔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诗素 文/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