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是清欢老外报恩后续(人间至味是清欢)

来源:八一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邵天江

新桃旧符,春风屠苏。年关将至,又是春节。

“来而无往非礼也。”“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中国是礼仪之邦、人情社会,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这是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也是注重人伦之情的一种文化情结。

人间至味是清欢老外报恩后续(人间至味是清欢)(1)

春节团圆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明代文徵明的这一反讽诗句恰恰说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情往来只是一种形式与礼仪,不在乎钱物的价值高低、数量多寡,在意的是彼此间的那份深厚情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此之谓也。

人间至味是清欢。《荆州记》里说:诗人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如此冰清玉洁之情谊,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人间佳话,与“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可谓异曲同工。

王子猷雪夜访戴

人情往来是双向的,往者有真意,还须来者含真情。潮剧中有一出折子戏《王茂生进酒》:薛仁贵得胜回京,官封平辽王,官员富豪上门送礼有如过江之卿。曾经的患难之交王茂生闻知,欲到王府相认,无物以礼,只好装了两坛清水代酒祝贺。薛仁贵以水当酒,大饮三碗,这便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俗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贤者之间的交情,恰是平淡如水、不尚虚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画面,引人入胜,堪为典范。清静如水、明净淡泊,清风徐徐、明月朗朗,君子之交故能如封坛老酒,历久弥香。

然而,“聊赠一枝春”的交往方式,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也非所有人都能接受。《清稗类钞》里就有一个小故事,福州林琴南六七岁时,看到老师家里穷,就回家装了一袜子米送去,结果“师怒,为其窍,却弗受”。林母得知后,笑道:此岂束修之礼。遂叫人带了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欣然接受。这真是,石米之礼,映照人情冷暖!

其实,人情的背后是人性,表现为一种真实的情义或心理。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这水中一旦掺入杂质,轻则变味,重则变质。如今,人情世故、礼仪往来仍在延续传承,但一些被名利裹挟的陈规陋习,早已偏离了传统、远离了本真。比如,此起彼伏的酒席风,这家请罢下家请;层层加码的人情礼,一山更比一山高;水涨船高的彩礼钱,岁岁年年花样新……这样的人情往来,面子越来越讲究,里子却越来越拮据,礼俗异化成了陋俗,熟悉的人情味变成了沉重的人情债。虽然人人大呼“人情猛于虎”,苦不堪言、不堪重负,但为了所谓的“面子”,还要打肿脸充胖子。

人间至味是清欢老外报恩后续(人间至味是清欢)(2)

好的传统是无形财富,但不是行贿受礼的由头。变了味的人际交往一旦进入“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的组织生活中,清清爽爽的同志间关系就会变得混浊不清,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就会变得乌烟瘴气。把交往交情等同于交易交换,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私相授受、权钱交易,且价码日益看涨,“含金量”不断升高……如此种种,使肝胆相照成为奢谈,忠言诤友不见踪影,让“同志 战友”的纯洁关系染上了铜臭味、市侩气。

“春之德风,风不信,则花不成。”年关也是廉关。能否过好这一关,是一个严峻考验。交往之中见党性,交往之中有纪律。纯洁同志同事关系,党规党纪早就亮明了态度,画出了红线。如何有境界地交往,远离功利、势利、唯利之交?如何有底线地交往,远离违规、违纪、违法之交?如何有品位地交往,远离低俗、媚俗、庸俗之交?这是一道亲情题,也是一道廉政题。廉洁自律,守住底线,这个春节才能年味浓郁,这个春天才能阳光明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