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孝文化简介(关注探寻119年木匾背后的)

千年孝文化简介(关注探寻119年木匾背后的)(1)

点击上方 简阳发布 可以订阅哦!

在平窝乡郑家楼村4组村民牟成建家大门上,有一块上书“纯孝性生”4个镀金大字的木匾。木匾的左侧则用8行小字写着颁发这块牌匾的缘由。而从匾上落款“光绪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可以得知,它距今已有119年历史。

千年孝文化简介(关注探寻119年木匾背后的)(2)

郑家楼村石桥

“纯孝性生”,意思是说,纯朴的孝心是天性使然,这是对孝行的嘉奖之辞。能够担当这个荣誉的人,必然是天性纯朴者。的确,这块木匾嘉奖的两兄弟——牟永富和牟永贵,在救父这件事上,一个割臂,一个割肝。

今天,小阳带你一起

去平窝乡郑家楼村4组,

去探访木匾背后的孝行故事。

1

惊动

一念头

两兄弟为救父做“傻事”

在平窝乡郑家楼村4组村民牟成建家,门口挂着书写有“纯孝性生”4个镀金大字的木匾,木匾长约1.5米,宽约1米。

千年孝文化简介(关注探寻119年木匾背后的)(3)

金字木匾

“纯孝性生”左边竖写着8行小字,对颁匾的缘由进行了介绍:

藉民牟启荣,髦年膺疾,寝困床褥,奄奄垂绝,药祷无功。其二子永富、永贵,痛亲情切,焚香祝天,相继割股、割肝,和药以进。卒得感通冥漠,立起沉疴。其一念肫诚,讵非出自性生者欤?爰表楬橥,用敦兴劝。

牟成建是割臂救父者牟永富的曾孙,说起曾祖割手臂上的肉救父这件事,他记忆中很模糊,但是却难掩对先祖作为的崇敬,他为家里能挂上“纯孝性生”这块牌匾而自豪。倒是他81岁的母亲吴必珍说起牟永富的孝行很激动。她说,自己嫁进牟家就是因牟家出孝子。嫁进来后,她看到祖父的左手臂有一个鸡蛋般大小的坑,好奇地询问后得知,这是祖父一心为救其父而割手臂上的肉后留下的。

谈到伤痕,随行的割肝者牟永贵的外孙钟金亮说,小时候在外公家耍,也看到外公肝脏处有一条约十厘米长的疤痕。他还带记者来到牟成建家背后的庙子山。庙子山绿树成荫,遮天蔽日,人迹罕至。他指着镶嵌于柏树林的一块“癞巴石”说,这就是外公给他说的割肝处,如果没有开荒成土地,这里可是很隐蔽的地方。

当然,钟金亮也和吴必珍一样获知先祖的举动是出于一个念头——用我的命换父亲的命,我死了还有其他兄弟姊妹。看着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父亲,为了报答父恩,先有牟永富割臂,后有牟永贵割肝。

这些“傻事”惊动了邻居,惊动了地方衙门,惊动了朝廷。经过核实后,光绪帝颁给牟氏兄弟《旌表恩照》书,对两人的孝行进行嘉奖,并赐给兄弟俩鹌鹑服各一套,赏银30两,绸缎一匹,乡里可建牌坊等。

鹌鹑服是清朝的官服之一,因饰有鹌鹑图案而得名,是八品官衔官员穿戴的服装。这意味着,牟氏兄弟因孝行被纳入了官员行列。四川省府和简州官府各赐牟氏兄弟牌匾一个,牟成建家门口挂着的那块匾,就是简州官府所赐。

千年孝文化简介(关注探寻119年木匾背后的)(4)

《旌表恩照》书

1927年由四川官印局代印的《简阳县志》第五册,对牟永富、牟永贵“双孝子”有记载:

牟永富、牟永贵兄弟也,简北潴窝沱人。父启荣髦年膺疾,寝困床褥,奄奄垂绝,医药无效。永富兄弟痛亲情切,乃焚香祝天,相继割股、割肝,和药以进,父病寻愈。乡里禀报州牧马承基,以‘纯孝性生’四字旌之,并奖给正八品顶戴。时光绪庚子五月一日事。

鉴于这一记载,钟金亮对孝行发生的时间推测,可能是1899年4月发生的事。古代交通不便,还要对孝行进行严格核实,这些都需要时间,没有一年是完不成的。

2

惊悟

三举措

拟打造郑家楼村“双孝”文化特色基地

牟氏“双孝子”的故事,经过本土作家陈水章的还原、华西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后,已影响甚广,不少人来电来信表示,希望带着儿孙们到现场学习教育,但因无条件接待而被婉拒。

为此,围绕挖掘传承“双孝子”文化底蕴,纵深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平窝乡提出了打造简阳周边远近闻名的孝慈文化活动中心,乃至全市、成都周边首个以孝韵、孝行、孝举为特色的孝文化旅游目的地。

平窝乡党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尊老爱幼、家庭和美应成为社会主旋律、最强音。为此,深度发掘“双孝子”典故对和谐家庭关系、传承孝义文化尤为可贵。

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在亲民化改造中以孝文化为主题进行改造,展示历代与孝相关的人物故事、“孝”字的演变进程、与孝相关的小物件等,突显孝文化主题。

同时拟打造孝文化公园。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景观再现,营造温馨且具有浓郁孝文化氛围的环境来熏陶人们的心灵,全方位地宣传孝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孝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吸引各地游客,特别是通过人文力量,吸引亲子活动项目、国学教育基地、农旅融合项目落地,建设和谐宜居高品质社区。

不仅有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双孝子”的后辈们其实也一直在行动。2008年12月8日,钟金亮和哥哥钟明亮在家族中发出拯救“双孝”孝文化的倡议书,拟为二孝先辈立碑刻匾、恢复祖屋原貌、建祠堂等。

如今,现年72岁的钟金亮还在为弘扬和传承牟家敬孝精神而奔忙着。“家族中的很多人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承。”牟成建说,整个家族都很和气,敬老爱幼成了一种自然习惯。

3

惊呆

两举动

堪比“二十四孝”被收录进县志

在庙子山分别埋着牟永富和牟永贵,钟金亮还特意为两位先辈立了标识。在牟永贵墓前,钟金亮给记者回忆了其外公讲述事件的经过。

千年孝文化简介(关注探寻119年木匾背后的)(5)

牟永富和牟永贵割股割肾的大石处

1899年4月的一天,父亲牟启荣躺在床上,有气无力,脸色苍白,瘦得脱了人形。由于经历连年干旱,粮食减收严重,加之又有7子3女,家境困难,虽身患重病,但只得在石钟、平窝等场镇找乡间医生开处方抓药。

眼看着父亲就快不行了,这让牟永富和牟永贵特别难受。无论如何都要救父亲,父亲在,家才在,家才完整。

牟氏家训云:忠诚报国、勤孝荣亲。为了不让这个家失去顶梁柱,兄弟俩听过不少传统忠孝故事,比如割肝救父母的故事。还听说过,如果父母的病无法医治了,儿女用身上的肉或肝做药引子,让父母喝下药后就会好起来。时年14岁的牟永富和13岁的牟永贵兄弟俩心里渐渐有了主意。

为了将想法付诸行动,牟永贵曾借给父亲抓药的机会,向医生咨询肝的位置和如何止血等问题。看了剃头匠拿着剃头刀理发后,他们得到启发,决定用锋利的剃头刀作为“手术刀”。

时值农忙时节,家里的农活是要继续干的,割肝后的牟永贵咬着牙和三哥牟永龙一起晒场收麦子。牟永贵弯腰去端装满麦子的簸箕,一使力,扯动伤口,疼得他控制不住身体倒了下去,并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伤口。牟永龙大为吃惊,掀开牟永贵的衣服,看到扎在腰间的帕子被鲜血染红了。在牟永龙的追问下,牟永贵才很不情愿地说出了真相。

牟启荣得知后,既感动又心疼儿子。他忽然想起,前几天吃饭时,吃到一块很绵软的肉,但当时听说是四儿子牟永富在外面买的。牟启荣把牟永富叫过来,问起那块肉的事情。在父亲的逼问下,牟永富承认了自己割臂的事实。两兄弟割臂和割肝的地方都是在屋后的那块“癞巴石”处。

事过境迁,几年,几十年,上百年过去了,观念在变,思想也在变,两兄弟割臂和割肝的孝行惊呆一些人,并提出了质疑。质疑多了,连牟氏兄弟后人都受到影响不愿多宣扬,钟金亮还曾专门找知名外科医生寻找其合理性。其实上,在1927年版的《简阳县志》中,就收录了数条历朝历代当地割肝、割股救亲的故事,牟氏兄弟的孝行只是其中一条。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孝文化为研究方向的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原馆长李天行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牟氏两兄弟的这种孝行不应该提倡,太过极端,但其行为不应该受到质疑,这一行为很好地诠释了真正的孝顺是什么,那就是感恩,感恩父母,感恩重生前,孝行重生前,心里时时刻刻装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为父母付出点点滴滴。

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一传统美德格外看重,无论是“举孝廉”选官取仕,还是看门第联姻,“孝”都被奉为首要的标准和尺码。从某种意义上说,孝道、孝行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维系人们关系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纽带。我们现在更是要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孝文化,孝行天下。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一直被这个故事感动着,尽管在采访中也听到了各种声音,包括说这是愚孝等,但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对于只有十多岁的孩子来说,为了救助身患重病的父亲,身处贫困家庭,世人又能奢望他们拿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这行为想来是可以理解和信任的,更是可以被尊重的。

还记得小时候,记者的母亲曾向记者问道:“我老了,你拿什么来供(养)我。”“打酒割肉供。”这是大人们教孩子说的一句话。后来才发现,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孝心有,但真正行动起来往往却很难。对父母感恩并怀孝心是必须的,但是只有孝心肯定是不足的,还得有实实在在的孝行,否则好心不一定能办成好事。于是想,真正的孝行,无须所谓的心灵鸡汤去浇灌,而是一日一日,一月一月,一年一年,久久地去行动,让“孝”真实而可行。

▶记者 | 曹礼芹

▶图片 | 谷成斌 曹礼芹

▶编辑 | 简阳发布新媒体运营小组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简阳发布

简阳最权威微信公众平台

发布简阳政务信息

展示雄州发展成果

搭建群众沟通桥梁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鼓励下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