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

绪论

本研究试图测度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特征及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探究代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代际收入的传导机理。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表现何种特征,趋势如何。第二,影响西部地区居民代内收入流动的主要动因有哪些。第三,西部地区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机制问题。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1)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前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得出本研究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国内外收入流动性相关经验研究,构建了中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测度的基本框架,并利用CFPS五期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侧重于从代内、代际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的水平与特征进行研究,揭示其收入流动程度及变动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与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等方法对该地区居民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展开实证。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2)

本文使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各章节结论都是基于经验数据所得。

主要结论包括:

一、西部地区居民代内收入流动性主要特征

第一,无论从两年、四年或是2~8年的不同时间间隔来看,均可的得出西部地区各收入阶层居民停留在基期阶层的几率都较高,且概率大致都呈现增大趋势,说明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严重。与韩长根对全国居民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从全国来看,最低收入阶层停留在本阶层的概率呈下降趋势。

第二,具体来看,最低收入阶层和最高收入阶层尤其是最高收入阶层停留在本阶层的概率均远高于其他收入阶层,且数值总体呈增长态势,说明收入两极固化问题同样严重。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3)

相较之下,中间三个收入阶层收入流动性稍强,其中,中下收入阶层的流动方向朝下,而中等及中上收入阶层的居民实现向上流动的几率在增大,收入流动性较为令人满意。

第三,以流动性指标测算结果来看,自二〇一〇年以来,西部地区居民代内收入流动程度在减小,总体上流动方向向上。

二、西部地区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主要特征

第一,根据对西部地区整体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研究,发现父代收入处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家庭,其子代也处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几率极大,说明西部地区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非常严峻。

父代收入水平处于一般、较高的家庭是子代向上流动的主要贡献者。父代处于最高收入阶层的家庭子代大概率都会保持在该阶层。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4)

第二,从代际收入流动指标测算结果来看,自二〇一〇年以来,西部地区家庭的代际收入弹性整体大致呈现“M”型波动态势,总体上代际收入流动性在减小。自二〇一二年之后,我国西部地区家庭代际收入大致向上流动。

第三,对不同样本组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西部地区整体居民更弱,说明农村家庭子代收入水平对父代收入水平的依赖性更强;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男性子代家庭的收入流动性最强,西部地区家庭次之,西部地区女性子代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弱;西部地区低收入群体(子代收入位次排名后50%)的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弱于西部地区居民总体水平。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5)

三、西部地区居民代内收入流动性主要影响因素

西部地区居民基期所处收入阶层、城镇化率、居民年龄、户籍以及应有的住房数量是影响西部地区居民代内收入流动的主要动因。

具体来说,居民基期收入等级越高,越容易发生向上流动,基期收入水平越低则发生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越大;居民所居住省份的城镇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其实现向更高收入等级的流动;随着居民年龄的增长,流动到较低收入阶层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居民拥有住房数量越多,越有助于其流动到更高收入阶层。

四、西部地区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主要传递机制

西部地区代际收入流动主要有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两大传导途径。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6)

一方面,西部地区父代收入与子代人力资本存在显著正效应,父代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子代人力资本将增加1.641个百分位数,可对该地区父代收入与子代人力资本之间进行因果推断;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父代收入与子代社会资本水平之间同样存在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父代收入在同辈中的位次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子代的社会资本排序将上升0.944个百分点,且影响程度大于全国水平。

政策建议

从本文结论可以看出,整体上,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总体流动性方向向上,但两级固化问题、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严重,收入分配格局较为严峻。另外,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女性子代家庭、低收入家庭都表现为较弱的代际收入流动性。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7)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本文针对西部地区不同群体收入流动性的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为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要从各方面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第一,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策实施方案,推进各项防止返贫致贫工作。同时,不断夯实帮扶工作,如动员企业结对帮扶、落实资金衔接、帮扶展品销售、组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等。

第二,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生产体系,增强农产品品质监管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打开市场。

第三,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8)

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促进资源要素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均衡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推动产业小镇发展,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构建健康良性产业生态圈。

加强工业基础建设,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就可以有效推动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中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从而增强小镇的经济辐射力和产业吸引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三、加强社会福利建设,建立公平普惠的福利体系。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9)

住房问题是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每位居民住有所居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要下力气解决好居民最关切的住房问题,才能免去其后顾之忧,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干事创业中区。

首先应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解决短期内青年人的租房难、租房贵问题。其次更要立足长远,做好前瞻性制度建设,实现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

农村居民收入分化情况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较低)(10)

四、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力度,尤其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与建设。

加大公共教育力度,尤其要向农村地区及低收入家庭的政策倾斜,以减少因人力资本禀赋差异造成的代际收入不平等。西部地区不同性别子代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差异较大,欠发达地区的性别歧视、女性就业率低等问题尤为显著。

应重视性别教育,调整男女观念,发掘女性潜质。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女性受教育情况,根据女性自身特点培养提升学习和工作能力,强调女性在社会用工企业、用人单位中担当的角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