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化学武器公约(化学武器在中东阴魂不散)

【诤闻军事报道】尽管在中国等大国的帮助下,叙利亚已经转移销毁了化学武器,但经常还曝光出内战对立双方互相指责使用化学武器的新闻。化学武器已经成为笼罩在中东的深深“怨念”,它除了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还屡屡成为大国介入当地局势的话柄。

从定义上来说,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困扰、迟滞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最早记录使用毒气的战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9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斯巴达军利用硫磺和松枝混合燃烧来制造毒气对雅典城内的守军进行攻击。在中国,化学武器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

以色列化学武器公约(化学武器在中东阴魂不散)(1)

一战中被化学武器杀伤的英国士兵

不过,上述“古典化学武器”最多是一些利用燃烧等手段的简单做法。化学武器真正大规模走上历史舞台,和19世纪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化学工业的飞速进步,使得人工大规模合成剧毒物成为可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武器作战,是在1915年4月22日的第二次伊普尔之役。德国在有“现代化学战之父”称号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的指导下,用大量使用氯气攻击法国,加拿大和阿尔及利亚联军。之后两军相互使用及研发新型的毒气,其中以芥子气、光气、氯气为主,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头子的阿道夫-希特勒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曾一度失明。

【诤闻军事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成为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代表。令人气愤的是,为防西方国家报复,日本并未对西方国家使用,而是仅仅针对了被日本军看作“劣等民族”的中国人。化学武器的使用均需日本天皇亲自下达指令,如武汉会战中天皇曾多次允许使用毒气。

二战后,前苏联和美国成为化学武器的“双雄”。前苏联是化学武器最多、化学战能力最强的大国。美国也具有强大的化学战能力。美军化学毒剂主要有7种,总量约为3.8~4.2万吨,仅次于前苏联。

化学武器之所以一度泛滥成灾,至今仍在中东等局部地区肆虐,除了国家利益的因素外,化学武器技术门槛较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以色列化学武器公约(化学武器在中东阴魂不散)(2)

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美国大片《勇闯夺命岛》中出现的就是新式VX毒气弹

神经性毒剂化学武器的产生,和化肥、农药杀虫剂的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1936年,德国农药专家施拉德博士在研究杀虫剂时,发现一组极为剧毒的有机磷物质。只要极少剂量的一滴,就可以把人的瞳孔缩小到针尖大小。回到研究所,施拉德博士立刻将这组物质中的一种分离了出来,并取了一个阴森森的名字——塔崩,被称为“超级毒王”。继发现塔崩之后,施拉德博士于1939年又从这组物质中分离出了一种更加具有杀伤力的毒剂,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并为它取了一个更恐怖的名字——沙林。杀伤力最大VX神经毒气,也是基于英国科学家拉纳吉特-戈施博士对V类毒剂研究。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美国大片《勇闯夺命岛》中,身经百战,获得多枚奖章美国海军陆战队休`法兰将军带领部下劫走的就是16枚新式VX毒气弹。可见,杀虫剂等高毒性化工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很容易摇身一变,成为化学武器的研发基地。而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来看,杀虫剂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为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研发甚至进口化学武器生产技术提供了掩护。

【诤闻军事报道】因此《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对被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的有毒化学品的工业生产做出了一些规定。比如,有毒化学品被用作原料、遏制细胞繁殖的抗肿瘤剂、烟熏剂、除草剂或杀虫剂。这些化学品的产量和储存量如果超出了《公约》限制的水平就被看作是化学武器。特别是含磷、硫、氟的有机化工厂和农药厂是检查的重点。除了生产、加工、消耗、拥有相关剧毒化学品的企业外,生产其他特定有机化学品的企业只要超过一定规模也在公约的监控范围之内。

从这个意义上讲,再考虑到质疑性视察的因素,几乎整个国家的化学工业都将在公约的监控范围之内。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以“澳大利亚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倾向于采取严厉的化学品及生产设备贸易;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禁止化学武器公约》都不能用来妨碍其和平利用化学技术的权利。因此,化学武器问题由于联系到化学工业这一现代工业极为重要的门类,而显得更加复杂,其中不但涉及到军事斗争,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实际上,虽然西方媒体在不时在渲染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的化学武器,但实际上这些国家被曝光的所谓沙林、芥子气、塔崩等毒气,不过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化工技术而已。现在尖端的化学武器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大国手中。和现在的塔崩、VX神经毒气相比,美国已经在研制更先进的第三代毒剂。它们可以是天然毒物或毒素,也可以是结构简化了的天然毒物模拟物,或者是人工设计合成的天然毒物的类似物及仿制品,处于生物科学和化学科学交叉重叠的高技术领域,其先进程度远超所谓的一般化工生产。尽管叙利亚在媒体上曝光有可携带化学武器的战机和导弹,但和美俄种类繁多、精确度高的投送平台相比,技术层次至少落后30-50年,不但更容易遭到拦截,而且破坏效果一般。正是由于这种差距,伊拉克在当初的海湾战争中根本不敢使用化学武器,生怕遭到美国的残酷报复。

以色列化学武器公约(化学武器在中东阴魂不散)(3)

两伊战争使用的化学武器炮弹

要追究中东化学武器泛滥的责任,除了一些地区国家,美苏争霸的冷战背景也决不能忽略。特别是美国在中东化学武器上的双重标准,极大挫伤了国际社会禁止化学武器的努力。

二战结束以来,由于阿以冲突多次导致战争,中东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热点地区。美国坚持偏袒以色列致使许多阿拉伯国家寄希望于努力发展平衡自己的军事能力。此外,出于考虑获取石油和武器出口的经济收益,美国对一些中东产油大国获取化学武器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诤闻军事报道】在伊拉克的化学武器问题上,美国双重标准的嘴脸更加明显。出于遏制伊朗和与苏联争夺中东的需要,美国在暗地里还对伊拉克化学武器上采取纵容态度。后来曾在小布什政府担任美国防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就曾大力推动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1983年,拉姆斯菲尔德担任总统武器控制顾问委员会和政府安全事务顾问。当年拉姆斯菲尔德与萨达姆举行会谈后不久,美国制药公司就向伊拉克提供炭疽病毒和鼠疫病菌,美国商务部还批准向伊拉克出口化学武器原料。《华盛顿邮报》为此讽刺称,拉姆斯菲尔德是“优秀的制药企业总经理”。更无耻的是,在后来美国进攻伊拉克后,竟然为了寻找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把向伊拉克出口化学武器的帽子安到了埃及的头上。

除了美国外,其他西方国家也没少参与伊拉克的化学武器制造。1985年,英国开始为伊拉克建造可被用来生产芥子毒气的化学工厂。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还专门为参与该项目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以色列化学武器公约(化学武器在中东阴魂不散)(4)

在中东局势愈加混乱的今天,中东化学武器的发展也处于十字路口。从埃及到利比亚再到叙利亚,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正在经历巨变。这些中东地区的原有“强权”,研发和生产化学武器的能力已经被大大削弱。因为化学武器的技术基础是稳定的化学工业。而在社会巨变甚至内战的影响下,工业生产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即便能够生产出部分化学武器,其性能也会大打折扣。如果这时各国能够放弃私利,携起手来加大化学武器的核查力度,严厉控制中东化学武器及其生产技术的转让。化学武器在中东的蔓延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会逐渐萎缩。然而如果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采取原来双重标准的政策。这不但不会制止化学武器在中东的蔓延,而且还会真正引发重大人道主义灾难,化学武器的恶魔真的有可能被地狱之门释放出来。【诤闻军事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