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南斯拉夫冲突的背景(苏联和外蒙1944年在西域的扩张活动第二则)

上一篇苏联和外蒙古1944年在西域的扩张活动第一则:情况简介中对概况和全局做了介绍,这一次主要对内部的一些细节进行更深入更具体的讨论。首先要讨论的问题就是阿里汗拖雷的政权稳固性,先不说其伪政权性质,单说其内部的分歧也非常严重,除了阿里汗拖雷代表的教士派,还有不同族裔出身的,比如哈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和白俄,还有东干人,他们这些力量自身就有分歧,另外还不包括阿巴索夫等实际上只反对KMT而不真正希望分裂出去的少数派,这些矛盾错综复杂,互相交织。使得其中的结构更不稳定。

苏联与南斯拉夫冲突的背景(苏联和外蒙1944年在西域的扩张活动第二则)(1)

这个结构分析都不用直接推导什么逻辑关系,单纯使用历史经验就能理解。中亚的伊克塔政治模式、叶尔羌汗国的蒙古中央集权遗产和因此带来的教团膨胀现象等都是可以借鉴的,而阿里汗拖雷如果能得到更多发展,最后也会和帖木儿王朝的纳格史班迪教团阿赫拉尔系的结果差不多。而这些不同族裔的世俗政权会逐渐伊克塔化和中亚化,形成固定下来的割据政权,这一情形又和阿古柏入侵的时候东干人、塔兰奇人三分的情况十分类似,这里另外还有一个区域,就是当年没有参与分裂的阿山县也被卷入其中,夏拉苏梅(承化寺)也被叛匪奥斯潘.巴特尔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虽然只限于北三区,但是情形其实比当年阿古柏入侵还要严重得多。因为干预的主力不是“阿古柏们”,而是两个干涉方,他们提供外援, 当年阿古柏没有直接接受到谁的军事和物资援助。阿赫拉尔教团也是依附于帖木儿王朝的,他们本身并非开放性的教会,所以没有强力后台,这种萨迦式的教团是会灭亡的。然而莫斯科并不会容忍这样一个教团在自己头上拉屎,所以即便不是直接合并,也会像对待希瓦和布哈拉一样,逐渐的扶持起来,青年希瓦和青年布哈拉党的贾迪德分子在苏俄的影响下推翻原先的王权(希瓦汗和布哈拉埃米尔),分别成立与苏俄签订有同盟关系的所谓人民共和国,最后利用内部的矛盾推翻这两个壳子,直接并入自身。

苏联与南斯拉夫冲突的背景(苏联和外蒙1944年在西域的扩张活动第二则)(2)

希瓦汗国自古以来就有土库曼人和执政的乌兹别克人的矛盾,而布哈拉汗国内部则有革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矛盾。更早的例子是浩罕汗国,一开始被征服后,浩罕汗国并没有被彻底灭掉,而是像布哈拉汗国一样给监护起来,我们姑且把这种傀儡国家称之为“监护国”,但是浩罕自身没有处理好钦察人和萨尔特人之间的关系,导致内乱不断,胡多亚尔汗和内部的钦察人宰相集团、萨尔特人地方伯克们的关系都极度恶化,以至于变成孤家寡人,最后成了到鄂木斯克等俄国本土领取养老金者。这个就是内部矛盾处理不好的结果,而布哈拉埃米尔除了十分效忠沙皇,还积极摆平国内的不稳定因素,除了自己的儿子叛乱外并无其他动乱,所以沙俄军队不但没有裁撤汗国建制,反而帮助其平叛,并且在19世纪后期帮助其扩张到什格南、罗善和八答黑商(巴达赫尚),将这些地方并入布哈拉,称“东布哈拉”,范围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塔吉克斯坦的全部,杜尚别就是东布哈拉的重镇。说了这么多,主要意思就是说固尔扎的情况非常容易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发展成布哈拉人民共和国的形势,引狼入室在西域简直是常态,自古以来的“tradition”。

首先是东干人,他们曾经在马仲英带领下攻城略地,一度和和卓尼牙孜联合,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如果不是盛世才向苏联求救,苏联对两支力量分而化之,分别击破,那么省军就会彻底失败,沦落到阿古柏的境地。另外,阿尔蒂什的东干人也非常多,了解当地的读者一定知道,在前清时期当地驻军和汉民居住区域称之为汉城,而土人所住为旧城,这是每个当地较大市镇都包括的两个基本部分。所以在当年阿古柏入侵和不少起流亡白山派鼓动的叛乱中,经常有“马大老爷”之类的军队首领带领东干驻军哗变,这些都是当时各城的清军办事大臣所必须面对的麻烦事,不少陕甘*乱叛军也长途跋涉跑到西域去搞事情,这样在迪化一度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伪政权,并和在伊犁河谷自立为王的奥格利亚“苏丹”交战,直到塔兰奇人多次击败东干人,而东干人在迪化受冻挨饿才不得不向塔兰奇人投降,臣服于奥格利亚的伪苏丹国。而在南部,阿古柏发展自己的势力,并试图向北发展,但是关键的山口被俄军占领而无法进占固尔扎。但是他们并不会真正沉默下去,所以即便马仲英被击溃,马绍武等喀什地方军事长官也都随时试图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马仲英在和苏联代表谈判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一企图,甚至将未来自己主导的傀儡政权与苏联之间的关系比作满洲之于日本,赤裸裸而毫无隐晦掩饰之意。

白彦虎在叛乱失败后逃亡中亚避居,而马仲英在与盛世才争斗失败后也飞往苏联境内,这些都证明他们对俄国作为自己最后的容身之处信心满满。拥有一定军事力量的东干人也不一定会彻底团结下来,一旦稳定,他们就会陷入到分赃困局之中。但在依赖俄国的信念之下,他们很有可能保持松散的联邦制或者邦联制,维持表面的团结,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抗其他族裔的邦联,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1905年社会葛明党的村社中心主义的批判,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他们这么做不但不会导致真正的皿煮和经济福利平均化,反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哥萨克塞契化、部落化,甚至向伊克塔化的方向发展。最后导致混战、割据,连一个统一的社会都不能保全,更别说别的社会构想了。蒙兀儿斯坦的教团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就是大一统观念影响的后果,这个观念在不同社会是不一样的,在葱岭以东,这种观念是命定的使命,不完成就不行认为自己所在的世界是必须统一的,而分裂是不好的,是暂时的;而在葱岭以西,这种观念仅仅是锦上添花,而非必须的,他们地方诸侯是争取这个结果,而非必须要得到,没有也没事,出现这样一个人都是很久才能遇到的,比如穆罕默德、帖木儿、成吉思汗和查理曼。这些地方分裂几乎是根深蒂固的,出现这么一个东方式的人物都是很罕见的,一个帕米尔高原隔离的两个区域的政治文化就非常不同。东干人对于教团的理解是锦上添花,而非领导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才是帝王,所以对于外部联系并非像塔兰奇人那样热衷。

其次是塔兰奇人和其他畏兀儿人。畏兀儿人其实文明化程度不低,已经不再纠结于对族裔认同的关系,而是以地域分别内部不同的群体了,从另一个方面看,也能说明他们不担心自己的族裔认同会因为地域认同而遭到破坏。塔兰奇人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主要有这么几个来源,第一部分是原住民,原先在西辽时期就已经在当地生活的回鹘人,还有为了服务西辽翰儿朵汗廷的相关回鹘工匠和农民,这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塔兰奇人;第二部分就是准噶尔迁移到当地的强制农奴,他们也是被掳至此的畏兀儿人;第三部分是在灭掉准噶尔的时候追随卡尔梅克人的部众,被惩罚留在此地屯田服务驻军的,后来还有屡次叛乱(像张格尔叛乱)中参加行动的阿尔蒂什畏兀儿人,他们也被判处类似流放的徒刑,也是这么安排的。就是这样几波人混合到一起形成的塔兰奇人,他们在西域发生动荡之时因为失去了约束,彻底反叛,因而成立了上文所提及的伪奥格利亚苏丹国。他们的战斗力其实很弱,但是架不住人多,而且喜欢引狼入室,所以流亡在浩罕的白山派等也和中亚诸侯伯克们狼狈为奸,多次勾连入寇喀什噶尔,但是一旦清军回兵弹压,这些人立刻作鸟兽散。叛乱时常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动员能力的时间差,古代交通不便,大兵压境的速度非常慢,所以畏兀儿中间的叛匪非常容易造成局部的兵力优势,而这也是各个案例中都有所体现的共性经验。

苏联与南斯拉夫冲突的背景(苏联和外蒙1944年在西域的扩张活动第二则)(3)

他们在固尔扎战胜东干人,其实也并非真的因为战斗力强,而是东干人长途奔袭,而且武器装备落后,他们从浩罕等拥有土耳其教官和技师的中亚军队那里获取了武器制造的能力,虽然很粗糙,但是相对于东干人要强得多,后者顶多因为在军中服役而见过清军的抬炮,制式的火器压根就没大规模使用过。所以他们比起东干人更希望获取苏联或者英国的帮助。

然后是卡尔梅克人,一般来说,他们是配合当地的八旗兵和绿营对付当地的叛乱分子的,但是在1911年后这个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满洲权势的衰微,这些人的地位也受到了影响,外蒙古不再是其屏障和兵营,反而成为不稳定因素,这是比较麻烦的地方。所以在1944年的内阁之中,卡尔梅克人富察.易芬第也作为代表参与进去。当然,他们是作为比较边缘的族群被邀请进来的,但是在阿山的发言权要比伊犁大得多,因为当地背靠外蒙古,而他们在当地人口比重不小,且在当地有很大的渗透基础,发行由乌兰巴托印发的教材,虽然当地官员对于叛乱的哈萨克马匪予以严厉打击(乔巴山在1944年访问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见时称1939年就开始“抗争”的首领们到1943年只剩下奥斯潘.巴特尔一个人了),但是外蒙对于奥斯潘的援助一直是源源不断的,而这些阿山官员都不可能一点都看不见,不过是视而不见罢了。所以也能间接反映出当地卡尔梅克人的地位一定不低。这种间接的“一般人”“二般人”的区别,也使得北部的叛乱很难根除。所以哈萨克人奥斯潘选择和蒙古人合作。

分析了以上三类族裔的特点,对于之后会发生的情况我们也能有一定程度的预判,那就是卡尔梅克因素与伊犁因素之间的矛盾会进一步升级,总而言之,奥斯潘不愿意和固尔扎伪临时共和国政权彻底合作乃至臣服的原因,与其说是哈萨克人与畏兀儿人之间的矛盾,不如说是他们背后的蒙古人和排斥他们的其他力量的联合之间的矛盾,尽管后者是不团结的,东干、畏兀儿还有白俄,他们之间是互相争斗的,还有在此之上的亚教会势力,这种权势的根基只要是不稳定的,那么阿里汗拖雷就必须依靠苏联,所以苏联既希望在所谓的东土尔克斯坦建立稳定统一的类似自治共和国的省级政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深知,土尔克斯坦的社会不适宜彻底的打造成铁板一块,不然很容易出问题,这个机制之前我们就说过,没有泄洪渠就不行,否则就要像巴斯马奇运动那样“憋在肚子里放屁”,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又乱又定”的局面反而是莫斯科最乐见的。

苏联与南斯拉夫冲突的背景(苏联和外蒙1944年在西域的扩张活动第二则)(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