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修书只为墙他三尺又何妨典故(千里修书只为墙)

张英 冯溥两个人的官司还真不好打。毕竟人家安徽的故事就在那里放着。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安徽桐城三尺巷的故事:

万里修书只为墙他三尺又何妨典故(千里修书只为墙)(1)

安徽 六尺巷

清朝康熙时,安徽桐城的张英,当上了大学士。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两家争执不下,张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出手。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如今在巷口有一方石碑,中间阴文镌刻着“三尺巷”的图画故事。

张英(1637-1708)是一个很是了得的人物。其本人官至大学士,而其后代长子张廷瓒是康熙时的进士,第三个儿子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为官于康雍乾三代,共50年。根据推断,一个家庭能够世代为官如此,没有好的人品也不可能。因此,张英作为此故事的主人公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这样的官司很多,而且多得是:

人家北宋王安石也有这样的美谈。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争,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权威,写信给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回信诗云“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惭愧,让出一尺半,邻家得知后,也让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这是我们发现的较早的一个让墙的故事版本。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临川。

当然,不只有宋朝的,比青州、桐城故事更早的还有明朝的。并且,几乎大量存在。

万里修书只为墙他三尺又何妨典故(千里修书只为墙)(2)

以下是各种搜、各种度、各种问之后,笔者搞得一个关于让墙诞生的街道的粗略统计: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山东有4条:青州、掖县、济阳、聊城;北京有1条,江苏有3 条,河北2条,河南6 条,安徽2条,福建 2条,山西2条,浙江1条,江西2条。

万里修书只为墙他三尺又何妨典故(千里修书只为墙)(3)

从朝代来看,宋朝,1条;明朝,21例,清朝,3条。

从名称来看:夥巷街1条,三尺巷9条,仁义巷(胡同)13条,贤良街、平安街各1条。

万里修书只为墙他三尺又何妨典故(千里修书只为墙)(4)

如上统计肯定不全面。街巷的名称虽各不相同,但是情节几乎完全一致。今天,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谁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根本难以找出一个标准答案。关键是,谁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已经不重要。有一点可以确定无疑:礼让谦和是一种美德,各地都有这样的故事,说明这种良好的品德是人们的普遍向往和希望。我们姑且不去过分追究谁才是“千里修书只为墙”的主人公,我们只要知道:仗势凌人不可取,谦和礼让美名传。

如此,足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