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生理想(从范进中举的闹剧)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古典名著《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一幕,堪称笑倒几代读者的经典剧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生理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生理想(从范进中举的闹剧)

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生理想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古典名著《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一幕,堪称笑倒几代读者的经典剧情:

穷困潦倒的老秀才范进,正在街上苦哈哈的卖鸡换米,忽然得知自己竟高中举人。

如此天降喜讯,这老先生瞬间没撑住,竟当场一声““噫!好了!我中了!”当场就疯疯癫癫,披头散发在外面疯跑。

若不是老岳父胡屠户赶紧上前一个巴掌,这好不容易苦尽甘来的范举人,恐怕就得乐极生悲,后半辈子做个可怜的疯子。

而同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对这“中举变疯子”的雷景象,乡亲们急的手足无措,来报喜的几位“报录人”,却是相当的淡定。

还不慌不忙的给大家支招,这才有了范进岳父胡屠户壮着胆子挥起手,一巴掌把范进打清醒的雷事。

常年负责“报喜”的他们,对这类“变疯”的事,早已见怪不怪。

如此搞笑的情节,自《儒林外史》名满天下后,从此长期流传,却也叫不少后世读者们边笑边叹息:不就中个举嘛,这范进至于嘛。

但如果放在《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年代,即明朝成化年间时,对于那时代千千万万削尖了脑袋奔科举的“范进”们来说,能中举人,那真是欣喜若狂的喜事。

“喜”到什么程度?就得先看看,中个举人有多难?

明清时代的科举,竞争素来激烈,考一辈子都没功名的“老童生”大有人在。“秀才考举人”的乡试环节,那更是千军万马争独木桥。

明初的时候,由于教育水平落后,全国读书人少,中举的难度还不算低。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朝一些省份的乡试录取率,一度高达百分之五十四,也就是每两个秀才里就有一位“幸运儿”高中举人。

可到了范进生活的明朝中叶,可就没这便宜事了。

(越剧《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形象)

随着明朝教育的普及发展,读书人越来越多,“秀才”功名都成了狼多肉少,“举人”功名也就更金贵。

以学者郭文安《明代乡试录取率考述》统计:明朝正统年间时,范进生活的广东,每次乡试大约录取五十个举人。但这时的明朝乡试录取率,已经降到了百分之八。

而到了“范进中举”时的明朝成化年间,乡试的录取率更降到百分之四,广东比全国稍高一点,也不过是百分之六——每百个参加乡试的广东秀才,也就考出六个举人。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执着科考路的范进,大半辈子都悲催碰壁。

哪怕已经考上了秀才,想找胡屠户借钱,却依然被骂的狗血淋头:

“那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哪像你这尖嘴猴腮……趁早收了这心……”确实,单看这录取率,中举人这事,就是低概率。

这么个“低概率”的大喜事真摊到身上,搁谁是范进,都得狂喜一场。

而比起这“低概率”来,更让范进乐疯的,还有那此时伸手摸的着的,作为举人的幸福生活。

虽说中举以前,范进已是秀才,可“秀才”与“举人”别看只差一级,身份待遇却是天上地下。

明代的秀才,理论上也享有优厚待遇,但到了明朝中叶时,秀才的钱粮补贴,早已是杯水车薪。

外加明朝政事腐败,秀才们既然想继续攻读,就少不得受学官们盘剥。

当时一个普通秀才,每年的补贴只有18两,而在京城这类地方,读书人想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至少每年要挣50两白银。“穷秀才”到处有。

所以也就有了《儒林外史》里,范进秀才乡试前,胡屠户的另一句大骂: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明朝的秀才,大多数都是这样的苦日子。可要中了举人,那就大不一样了。

比起苦哈哈的秀才来,举人们的特权真是多多。虽说和进士们比,举人还差了一大截,但也可以见官不跪,平日“请谒有司居间”,也就是和官员们说上话。

倘若多次会试不中,也可以参加“大挑”获得官职,且享有免赋税徭役特权,对于老百姓来说,那是惹不起的“举人老爷”。

放在地方州县,那就是高人一等的权力阶层。对比中举前范进上街卖鸡的惨状,堪称一飞冲天。

比起“一飞冲天”的身份来,更诱人的,却是举人的经济待遇。由于享有特权,所以只要中举,那就不断有人上门攀交情。

比如当过县令的张乡绅,就慌不迭的跑来给范进送钱送房子。接着各色人等,不是送钱就是送地,只求能得到“举人老爷”的关照。

于是穷得赤条条的范进,几天不到就财产暴涨,成了当地有钱有势的权力阶层,说是一夜暴富,那是毫不为过。

如此“火热”景象,正如明朝人陈益祥的感慨,人一旦中了举,别管之前混的多惨,接下来立刻是“美男蕲为仆,美女蕲为妾者数百,且厚赁为见,名曰靠身”。

也就是肥沃的土地白花花的银子,外加当牛做马的狗腿子,比着赛似的往你家跑。

那些考一辈子摸不到功名门路的读书人,之所以头发花白还如此执着,可不就是为了传说中这诱人的富贵?

一场“范进中举”的闹剧缩影下,就是让当局者们如痴如狂的,古代权钱交织的名利场。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郭文安《明代乡试录取率考述》

一个英国人在海外殖民地的抢劫,为何引发大国间的“神仙打架”

汉代最该位列“凌烟阁”的人,却因和皇帝沾亲被踢了出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