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传记在线阅读 纪念英国女作家夏洛蒂

夏洛蒂勃朗特传记在线阅读 纪念英国女作家夏洛蒂(1)

1970年英国电影《简·爱》剧照。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是知名度最高的《简·爱》电影版本。

今年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逝世165周年。夏洛蒂·勃朗特一生写了四部长篇小说,她的代表作《简·爱》(《Jane Eyre》)问世一百多年来,历久不衰。

●《简·爱》在中国

1847年,小说《Jane Eyre》第一次出版,出版后引起轰动,1848年再版两次。1934年,《Jane Eyre》的第一个中文译本问世,译名《简·爱》,译者李霁野。迄今为止,小说《简·爱》有近60个中文译本。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评论界对《简·爱》也和对其他外国文学遗产一样,采取“外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接受。当时对《简·爱》的评论,认为女主人公在盖茨黑德府的不幸童年和在洛伍德学校的艰难岁月这两部分是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众的苦难和资本主义的黑暗。”而小说的后两部分桑菲尔德段落和荒原庄段落,宣扬了爱情至上和宗教迷信,是应该批判的。桑菲尔德段落和荒原庄段落是《简·爱》最重要的部分,占了全书五分之四的篇幅。

过去我们用“反映现实”来检验《简·爱》,这本书没有多少“合格”的内容。《简·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所以没有被列为禁书,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肯定作者提出了男女平等的重大问题,肯定简·爱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并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二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得到过卡尔·马克思的重视。卡尔·马克思把夏洛蒂·勃朗特同狄更斯、萨克雷并列为光辉的一派英国小说家,认为他们“在真实而动人的描写中向世界揭露了比所有政治家、理论家、和道德家所揭露的总和还要多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对《简·爱》的评论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将其神圣化。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我以为《简·爱》还是好。一是情操崇高,二是适合年轻人读,是爱情好的教科书。年轻时不爱看此书,完了——感情上看不懂《简·爱》,是个大老粗。”

《简·爱》在中国拥有大量的读者。就是没看过原著的人,也通过观看根据《简·爱》改编拍摄的电影,或者听电影录音剪辑等方式,十分熟悉简·爱的身世和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1979年在国内上映的英国故事片《简·爱》)(上海电影译制厂1972年译制——作者注)让简·爱的名字家喻户晓。

●银幕上的《简·爱》

《简·爱》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有近三十个影视改编版本。1944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的故事片《简·爱》(主演奥逊·威尔斯、琼·芳登)被公认为所有版本中最经典的。但对于中国观众,知名度最高的版本是1970年苏珊娜·约克和乔治·斯科特主演的英国版《简·爱》。这个版本在世界电影史上没有什么影响力,是上海电影译制厂(以下简称“上译厂”)的配音演员李梓和邱岳峰用声音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简·爱: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

这段台词是上译厂厂长陈叙一翻译的,他也是《简·爱》的译制导演。在陈叙一的严格要求下,《简·爱》的配音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简·爱》的缺陷

上译厂译制的电影版《简·爱》和小说原著一样,都以“团圆”结尾。不同的是,小说中的简·爱是带着5000英镑遗产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两人结了婚,罗切斯特得到著名眼科医生的诊治,结果终于恢复了视力,“因此,我的爱德华和我都很幸福,尤其是使我们感到幸福的是我们最亲爱的那些人也同样幸福。”而电影版《简·爱》删去了简·爱获得她的叔叔留下的5000英镑遗产这个情节。电影是这样结尾的:简·爱又回到桑菲尔德,桑菲尔德已被烧成一堆废墟。简·爱和罗切斯特在芬丁的庄园重逢,两人在长椅上低语着,罗切斯特对简·爱说,她迟早是要结婚的:

罗切斯特:噢,那么早晚有个傻瓜会找到你的。

简·爱:但愿这样,有个……傻瓜早已找过我了。我回家了,爱德华,让我留下吧。

电影的这个结尾抒情浪漫,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爱情,简·爱又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小说的结局是爱情与遗产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为何要让女主人公得到一大笔遗产?没有这笔遗产,简·爱也会重返桑菲尔德,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作者给了她的女主人公一大笔遗产,这样的安排是画蛇添足吗?笔者认为,解答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小说女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和小说作者的生活环境。简·爱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可选的职业屈指可数,除了做女教师,想要更好的东西是徒劳无益的。简·爱做家庭女教师,做乡村女教师,一年的薪水只有30英镑,男女不平等首先表现在女性经济上不能自立自主。小说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提出了男女平等的问题,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只好给了她的女主人公一笔遗产,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小说“大团圆”的结尾,是作者的一个遐想。

夏洛蒂·勃朗特一生与贫病为伍,1855年,夏洛蒂·勃朗特离世,仅活了三十九岁,但是她的作品给后人留下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杨庆华

流程编辑:王梦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