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巷子的故事(广货王家的少爷)

这是一位胡同老者丰富不凡的家族记忆,

这是几代北京人跨越前清、民国、

日伪时期和解放前后的鲜活的过往,

如今只有风烛残年的老人保管着它们。

北京巷子的故事(广货王家的少爷)(1)

广货王家的少爷(二)

前清民国的鲜活过往

又几年过去了,王伯来找过我好几次,我爷俩儿都错过了,今天终于能坐下来聊一聊。他又说起对他的迫害来,情节是新的,真真假假,可实质内容没变,还絮絮叨叨说了半天街坊如何冲他笑,又如何误会他。我能听出他的孤独和寂寞,我便陪他聊我俩都爱聊的过去。

原来他家是京城有名的“广货王家”,前门观音寺街有字号,您还别说,我还真在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上见过,“玉竹斋”的招牌分外惹眼,古玩玉器,名品百货,当年官员进京,有些进献就是从他家挑货,连皇上都知道他们家字号,似乎还说过“这又是从广货王家拿的吧”一类的玉言。

他家买卖有两处,都是大生意,老太爷交往的,也都是京城有名的人物。过生日办堂会,来的是侯喜瑞、马连良、雪艳琴,有一次,雪艳琴的丈夫,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因为这段姻缘而入了回教的溥仪的堂弟,跟老爷子聊了个富可敌国的话茬,让老爷子警醒了,他开始反思富不过三代的问题,最后做出一个决定,姑奶奶嫁出去还可以进门省亲,儿子们成了家,就单过单干,自立谋生去罢。这个院儿不要进,进了也是自相残杀,会为了家产你死我活。

于是他的爷爷便遵父命搬出单过,先是在崇文门外雷家胡同安了家,那是花儿市清真寺后身的一条早已消失的胡同,他家就挨着清真女寺,当我说出雷家胡同和女寺时,王伯眼睛亮亮的,很是惊喜。他的爷爷是双胞胎,二巴巴(北京回民称爷爷为巴巴,与阿里巴巴用法相同)生意没做大,他的巴巴则在东安市场立了足,不卖高端的广货,而是卖百货。后来就把家搬到了邻近的骚达子大院,就在亨得利后身。再后来,就租了菜厂胡同东来顺丁家的大宅院,他家有规矩,分家出来的不要置办产业,所以一直是租住。如今他家住过的院子早已被北京百货大楼所彻底取代,而对面丁家自用的四合院,却幸免于一次次的劫难,成为王府井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宅院。

他的爷爷没有辜负老太爷的一片苦心,把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总是说不求做多大,小本经营就挺好,看来真是看透了大家族的弊病,才有这样的人生智慧吧。他父亲大学毕业,去了华北铁路局,后来做官是越做越累,解放前,没少帮了地下党的忙,解放后,放着锦绣前程不要,辞官回家做了百货买卖,又自发去昌平垦荒,直到整出个农场才算完。

关于他的爷爷、父亲和他自己,王伯还说了很多,都是真实而传奇的。不聊,不用五六年的光阴等待这样的倾谈,我们就无从知道这样一位不起眼的胡同老人,竟然有这样丰富不凡的家族记忆,那是几代北京人跨越前清、民国、日伪时期和解放前后的鲜活的过往,如今只有风烛残年的老人保管着它们。我是幸福而幸运的,在一片轰鸣的城市声响中,还能听到他们微弱的倾诉,还能捕捉到不再期望表达的自言自语。如果您感兴趣于这样的收藏,那就听我慢慢诉说王伯的故事。

期待留言互动

未完待续

文字:达吾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排版:香蒲

京城见闻录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