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为什么比较正规(没你想象得那么)

医药行业现象之我见。

笔者在医药行业多年,经历了医改的各个阶段,也见识和听闻了行业内许多趣事、乱象,下面就外资企业的主要几种现象给大家说说。

外企没你想象的那么“高大尚、伟光正”

1. 合规与费用

外企都说他们很阳光、合规、专业,没有费用。错!

若真听他们的,相信了,你就掉沟里了。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费用绝不是单纯指钱,还有种种精心策划包装后的利益。

外企的专业度、合规性的确比国企、民企高,但销售费用却一直不低,究其根源只是技巧、手段更趋于合法合规,更高明、更有隐蔽性而已。

外企为什么比较正规(没你想象得那么)(1)

2. 宣传与造势

外企很会设计营销方案,会包装项目,他们能很好地把握和顺应国家医改政策与趋势,能把诊断和处方很好地嵌入到整个医疗诊治过程中,这是非常值得国企、民企学习的地方。

因外企成功筛选、研制、上市一个品种非常不容易,且代价巨大,因此,他们在药品前期的上市、宣传、造势中很舍得花钱,投入巨资。

这点也是国内企业应该学习的地方,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

外企的一个新产品问世,其人员招聘、队伍建设、国内外论坛、研讨、产品预热,时间持续近2年。

各大医院的主要目标科室的主任们翘首期盼,期待该产品开上市会,早日进入他所在的医院,以便他们早点体验该产品的卓越疗效。

外企在整个产品营销链条中的大咖站台、上市会、巡回讲座、卫星会、区域会、沙龙会、病例分享会、各种比赛、种种项目,比我们会宣传、推广、“洗脑”多了。

营销手段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融媒体时代其营销手段更是立体式、全方位“轰炸”。

若你有兴趣,可去看看最新的美剧《成瘾剂量》中奥施康定的营销手段,还有小说《烈药》,你可在电视剧和小说中感受一下那些精彩刺激的场面。

外企人员素质没你想象的那么高

1. 待遇与素质

业内都说外企的待遇高、要求高、人员素质高、企业氛围好、制度公开公平合理。

笔者认为此说法一半准确,一半错误。

外企的待遇大多数的确比国企、民企要高,且对人员的要求也高,人员素质普遍较高,企业氛围也好,公司内部文化较公开公平合理,尤其是外企进入国内的前5年,其聘用的几乎全是医学、药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且有很多对医疗体制不满意而出来的医生。

近几年来,随着外企的市场下沉,为开拓广阔的基层市场招兵买马,混入了许多民企淘汰的人员。

这几年,许多真正有本事的外企人员,跳槽到国企、民企,还有相当一部分创业,或转型、转行,做咨询、培训的也不少。

外企为什么比较正规(没你想象得那么)(2)

2. 基操与赔偿

目前,外企队伍中鱼龙混杂,精致的利己主义较多,也有集体作弊者(前几年,外企代表几乎都有小票机、酒店印章……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上司通过下属洗费用、吃费用,大家也见怪不怪,因其上峰就是其老板。

由于任务重,为了达成业绩,压货是其基操和标配。层层压货,外企口号:销售就是要学会把经销商和医院的肚子“搞大”!

办事处内部充分利用,吃透公司的考核机制和规则,给某几人堆砌销量,拿到公司奖金后内部再二次分配。

因任务指标太高,他们常每年只能拿到2-3个季度的奖金,故新人都是背锅侠,半年甚至1年内就别想拿奖金,因老人跳槽前会猛压货,拿到奖金就走人。不愿走的,迫不得已要离开的,就和公司耗,要求补偿或买断。

在给员工赔偿方面,笔者认为外企做得比国企、民企好,且外企的员工普遍《劳动法》学得较好,维权意识较强,这都是国内企业应该学习的地方。

笔者身边就有因年龄大、时间久,被公司买断赔偿的,少则赔偿大几十万,多则一两百万。

因业绩被裁员优化掉的,也是按工作年限、工资的不同,赔偿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3. 文化与能力

在任何单位,符合顶头上司的口味和文化就能留下来,能力业绩是次要的。有个性和能力卓越者,因种种原因,大多都离开了。无论古今中外,外企、国企民企概莫能免,此现象在外企尤为突出。

许多职场人把和领导处好关系也视为一种能力,笔者对此部分认同。

领导是你最大的资源,也是你内部最重要的客户,但此应建立在有能力做事、想更好地做事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地溜须拍马、跪舔仰脸、摧眉折腰却不做事。

现实情况中,我们看到的是鞭打快牛,虽然很多做了事,却不被领导赏识和重用。

在外企和领导关系好(听话、忠诚、会溜须拍马,常帮上司背锅扛事……)的员工,都拿到了优质的核心市场,获得了较多的资源和支持,背的销售指标却不高。因此,这样他就能拿到高额的奖金,从而可以更好地回馈上司,形成良性循环。

其实,外企内的裙带关系比国企、民企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常集体作弊、集体跳槽。

总之,外企在为国内医药行业培养出了大批人才,输出许多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培养出了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带来了许多职场陋习。

医药行业的展望与建议

笔者认为K型时代,企业、个人均应:

先站住(立足),再站高(谋位),先活着(生存),再活好(发展)。

近几年,医药行业政策频出、文件密发,集采如火如荼,给从业人员带来了许多焦虑。许多人无所适从,如没头苍蝇:向左?向右?坚持or转行?

外企为什么比较正规(没你想象得那么)(3)

笔者建议:

许多口服类的好品种被冷落忽视,大家都在争夺住院部针剂和所谓的“全科大品种”。其实,仔细耐心研读国家近几年的医改、医保支付改革、国谈/医保/基药目录遴选原则,你就会发现:

门诊口服一线专科药,才是未来医药行业的“王者”,建议做处方药的朋友们可尽早布局。

现在口服药还属蓝海,若不及时布局,待大家都反应过来,就成红海了。同时,现在目前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培训需求与销售业绩呈反比,形成了恶性循环。

希望看到此篇文章的医药人,能够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己。

在行业低迷不景气时,更能加大对自己的投资,与时俱进地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融媒体、数字化营销的学习。

愿,待到山花烂漫时,你我丛中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思齐俱乐部”(ID:member_siqi),授权医药大脑转载,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