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1号到底有多强(快舟一号背后暗藏)

“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其设想是:当发生区域战争时,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快速装配出一颗卫星,并使用一种能够快速发射的运载火箭将其送入轨道。中国的“快舟”可有相似用处?且听专家详解。

第一军情作者:沧海观澜

这两天,朋友圈一直被“快舟一号”成功发射的新闻及其解读刷屏,央媒报道关注点有三:一是快舟火箭,二是视频卫星,三是商业航天。避开这一波刷屏浪潮,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快舟”背后那点事……

快舟1号到底有多强(快舟一号背后暗藏)(1)

“快舟”是什么?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快舟”,主打就是一个“快”字。

从中国早期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风暴一号”,到去年底在文昌发射的“长征五号”,都被称为液体火箭。使用的燃料无论是偏二甲肼、煤油,还是液氢液氧,都是液态。发射前需要长时间加注测试,加注后需要尽快完成发射。

但近年来为广为人知的“东风速递”则不同,它要求的是快速出击、一击必成、使命必达,这就意味着“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留下大把的时间去加注测试、准备发射。

目前,大部分弹道导弹都已采用固体燃料推进技术。固体导弹体积小,发射前不需要加注,可以在移动发射车上机动,生存能力更强。与液体燃料相比,固体燃料比冲小、运载效率低的问题也在逐步解决。据传,“航母杀手”东风21、“中国白杨”东风31,都是固体导弹。

而这次闪亮登场的“快舟”,怎么看都更像是个送快递的,特别是中间那段绿油油的涂装——标准的中国邮政啊!

快舟1号到底有多强(快舟一号背后暗藏)(2)

也难怪,“快舟”火箭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发,该公司的另一款热销产品就是“东风”系列导弹。

据披露,此次发射的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是“快舟一号”火箭的改进型,与液体火箭相比,“快舟”火箭不需要固定发射塔架,不需要加注燃料,只需提前两天进发射场,不超过10个人就可完成发射。

2013年9月25日,“快舟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两小时后,NASA官网在头条位置发布消息:中国秘密发射新快速响应火箭!新卫星很可能是中国“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的一部分。

“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其设想是:当发生区域战争时,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快速装配出一颗卫星,并使用一种能够快速发射的运载火箭将其送入轨道。这种卫星成本低,研制周期短,也不要求很长寿命,最好采取模块化构造,能够即插即用。

与传统卫星大都由军队高层使用、主要满足战略需求相比,这种卫星更便于满足通信、侦查、预警等战术需求,在战场上,指挥官可以随时召唤卫星,连排一级甚至单兵都可以用手持终端与卫星连接。

“吉林一号”能干啥?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显然是为了探索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发射的卫星也都是用于国土资源普查、交通路网规划、农林确权、天气预报、牧马、放羊、打渔……

所以,每次中国航天发射,评论区总是一片欢乐:

“中国交通部或成星际探索最大赢家!”

“强烈支持农业部收编中国航天局!”

“国土资源普查卫星转到外国上空记得关机,以免耗电!”

……

新华社报道说,这次“快舟”搭载发射了3颗卫星:分别是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行云一号、凯盾一号两颗立方体星。

立方体星暂且按下不表,单说这“吉林一号”,在圈内算得上是小有名气。

2015年10月7日,中国成功发射了1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包括1颗光学遥感卫星、2颗视频卫星和1颗技术验证卫星。

公开报道显示,吉林一号光学A星是一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光学成像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可达0.72米。2颗吉林一号视频星可以拍摄4K超清视频,地面像元分辨率为1.12米。

《环球时报》引述不具名专家的话说,这颗卫星和国际最高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球分辨率最高的商用遥感卫星分辨率达到0.31米,而美国的军用光学成像侦察卫星“锁眼”则达到0.1米。

2016年5月,一组吉林一号光学卫星拍摄的图片在网上流传,鸟巢、水立方、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甚至连停靠在港口内的航母、驱逐舰都清晰可辨。

快舟1号到底有多强(快舟一号背后暗藏)(3)

既然商用级卫星的分辨率都达到这个水平,自然让外界对于中国军用级卫星的分辨率充满联想。

而那颗视频卫星拍摄的影像迄今尚未公开。

大家知道,前不久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号称全球首部采用4K、3D技术拍摄的电影,全球能够播放120帧顶配版的影院只有5家,票价自然不菲。

看来,要想一睹“吉林一号”从太空拍摄的4K影像,恐怕还得掏点银子才行。

这颗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应该是2015年发射的两颗视频卫星的升级版。3颗卫星组合起来,能拍一部3D电影吗?

也许,长春电影制片厂近水楼台,可以先去了解了解。

商业航天靠谱吗?

这几年,“钢铁侠”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在国际航天界声名鹊起。

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航天公司,仅用10年时间,就开发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研制了承担空间站货物运输任务的“龙”飞船。

2008年12月,Space X获得NASA价值16亿美元的正式合同。

2012年10月,龙飞船首次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

2015年12月21日,猎鹰9号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并成功对一级火箭实现回收……

快舟1号到底有多强(快舟一号背后暗藏)(4)

人们被马斯克描绘的壮美图景迷醉,仿佛只有商业航天,才能开启通向宇宙的大门。

不得不承认,马斯克的确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国内外貌似姓马的商人似乎都比较厉害,比如前两天单刀赴会面见特朗普的马云,风清云淡之间就让任性的美国当选总统笑逐颜开,还诞生一个网上热词——“一马平川”。

但是,光靠画饼充不了饥,光靠讲故事也上不了天。当您吃完第三个馒头饱了,不能忘了前两个馒头的事。

曾几何时,美国航天界一直是NASA(姑且称之为“官办航天”)主导。但冷战结束后,美国国会赋予太空探索的预算越来越少,而NASA的发射成本却越来越高。到了上世纪末,航天飞机的单次发射费用已飙升到9000万美元。

这已经数倍超出了最初的预算,也违背了发展航天飞机以节省发射成本的初衷。

既不能放弃对太空的探索,国家又没有大量资金用于航天投入,NASA只能转向社会资本,通过竞价招标寻找出路。

2008年,NASA启动“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旨在为国际空间站寻找快递送货商,最终,两家私营企业中标,其中一家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Space X。

不过,当年的Space X还是家小公司,“钢铁侠”的神话也没有今天这么牛。

为了扶持马斯克,NASA向Space X开放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航天飞机研发的大量技术报告,转移了大量成熟技术、核心技术骨干,甚至包括一批航天业内的顶尖高手——这才有了Space X的今天。

NASA时任局长博尔登在一份内部报告中称,这是美国太空探索战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转型!

或许,正是因为NASA把低端的轨道运输任务外包给了Space X,NASA的科学家们才能更专注于太空探索和宇宙研究。

今天,我们讨论发展商业航天的意义,除了通过市场竞价,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更重要的一条,恐怕还是让“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

让“商业航天”充分竞争、有钱可赚,也让“官办航天”更好地集中精力于仰望星空,探寻整个民族和人类的未来。

扯远了,关于“快舟”,您明白了吗?

快舟1号到底有多强(快舟一号背后暗藏)(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