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

文/图/视频/朱珍 姜开林 李修竹

于江南细雨间踱步,于毛里湖畔穿梭,便可来到远近闻名的“中国藠果之乡”——白衣镇。极目远眺处,水天澄碧、藠果莹透,千亩茶园、百亩油茶林、水蜜柚基地交相辉映,仿佛可以感受到一抹苍绿浸染的清爽。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1)

集镇全景。

白衣镇是津市市有名的农业大镇,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为藠果产业种植积淀了上百年的光阴。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就开始种植藠果,后藠果远销日韩等国,成为了此地的一大特色产业。从2010年到2020年,津市藠果先后被农业部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了注册商标,并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品。镇钟灵村更是成为了第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2)

藠果基地。

作为“藠果之乡”,白衣镇的藠果个大、色白、汁多味足。近年来,白衣镇以“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藠果等特色产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铺就了“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的白衣之路。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3)

藠果种植。

在钟灵村经济合作社的藠果田里,村民们正平整土地,一颗颗藠果种子整齐排列,孕育着丰收的迹象。村里的种植大户、49岁的藠农刘四春夫妻二人都从事藠果种植,从最初的三亩田扩大到如今三十余亩,她们一家人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日子也愈过愈幸福。白衣镇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建设五百亩藠果扶贫产业基地,预计其年收入可达30万元。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4)

田间劳作。

为拓宽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白衣镇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运行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藠果栽种面积达到1.5万亩,参与合作社农户3000余户。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5)

机械收割演示。

坐落在津市高新创业园的湖南台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蕌果产品技术研发、种植、加工、储藏、销售于一体的藠果产业龙头企业。企业基地常年播种面积20000亩,年产蕌果6万吨。生产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有序地给藠果称重、捆绑、包装和装箱,藠果逐渐被发往国外。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6)

藠果仓库。

随着产业的发展,藠果加工厂附近部分水域出现环境退化、水质污染的问题。对此,白衣镇提出“既要产业兴也要湖水清”的目标,致力于推进河清水碧,守护绿水青山。一方面,关停生态红线内的13家藠果厂,整合资源、集中建厂、招商引资、安装污水处理设备等,推动产业转型;一方面,建设白衣庵溪生态拦截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清理垃圾淤泥、栽种净化作物、加强江河湖库管护,让“黑臭死水”变“源头活水”。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7)

生态公园。

藠果这一支柱产业之外,白衣镇还大力发展在茶叶、水密柚、茶油等经济作物。白衣镇以春茶产业发展为致富渠道,由种植大户牵头,先后投入产业资金300多万元,集中栽种优质茶叶近千亩,茶叶年产量达到了40万斤。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8)

茶叶基地。

同时,白衣庵社区采取“合作社 居民 村集体 公司”的运作模式,使得水蜜柚一年可卖过万斤,为贫困对象带来了增收红利;此外,在金坪村800余亩的油茶园里,红彤彤的油茶果挂满园内,采收工人们穿梭其中。作为扶贫产业项目,该油茶基地为周边贫困户常年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发放劳务费近40万元。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9)

油茶基地。

以藠果这一支柱产业为媒,白衣镇融产业建设、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助推产业扶贫与文旅融合发展,拓宽产业致富之路。藠果节、起鱼节等特色庆祝活动妙趣绽放在大街小巷;水蜜柚林、乌梅基地、葡萄园、柑橘林等果园不时传来阵阵飘香;白衣庵溪沿岸风光带吸引着远方的游人墨客……此外,退养淡水鱼类、推进湘莲种植等举措,进一步筑牢了生态白衣的堡垒。

头陂镇现代农业(白衣镇藠果之乡)(10)

优质稻基地。

微风染藠绿,产业富民心。那大片产业园、满目藠果正串珠成片、农民的笑容正迎风绽放、一幅幅产业增收的图景正徐徐展开。这欣欣向荣的美丽乡镇,似乎裹着满园苍翠,让返乡的游子心有所属,也包容着万千白衣人,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