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青年的人生观)

青年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青年的人生观)(1)

陈鹤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在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人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儿童时期,第二个阶段是青年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壮年时期,第四个阶段是老年时期。这四个时期都有它的重要性,不过,依着一般说,青年时期比较的更重要些,因为青年时期不仅仅是年富力强,精神肉体都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并且它还有进取的创造的活力,有勇气、有热诚、爱真理的一股战斗力。

由于现实环境的缭乱和一部分主观上的不够努力,因此不少人都痛感现实生活的沉闷,而对生活发生了疑问,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生活态度,希望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这里,就我的看法,分作十二点。

一、要乐观

一般人对于人生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悲观的,一种是乐观的。悲观的人对于做人做事都是很消极,以为生活本没有意思,还不是那么一套,还不是过一天算一天!因此处处都表现了消沉、麻木、观望的态度。而乐观的人对于做人做事都很积极,随时随地都在找寻真实的理想生活,循着历史的轨道去认识真理,生活在人民当中,做一个真正的人,所以他们所见的前途是善、是美的,也是光明、愉快的。

二、要明事理

做人固然要乐观,但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要把握住事情的正确性。譬如在黑板上画一只鸭子,你在左面看是一个样子,从右面看又是一个样子。我们看一件事情,绝对不能看片面的,我们应该从整个的去观察、分析、研究。我一向很不以为然的,一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处罚子女、学生,总是不问情由就罚站罚打,难道错误都在子女、学生身上吗?这都是很有问题的。

青年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青年的人生观)(2)

1912年陈鹤琴在北京清华大学学习时留影

三、要克己恕人

一般人都有一种错误的成见,以为自己都是对的。我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在船上看见一个外国妇人站在甲板上看风景,被人踏了一脚,照常理说,无疑是踏她的不对,但事实偏偏相反,她竟连声道歉,认为自己不该妨碍别人走路,错处却在自己。中国人有三句话:“圣人过多,贤人过少,庸人无过。”这意思也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己”,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要自己以为没有错的。我们凡事要反过来想一想,错的也许在我。这里我并非要大家养成一种“自卑心理”,而是要大家先责己然后再去责人,这样才能把“是”“非”弄清楚。

四、要抑怒制哀

怒与哀都是情绪的表现。怒是积极的情绪反应,哀是消极的情绪反应。我们不管它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情绪反应,在生理上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危害也很大,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去抑怒制哀。我在《写给青年》中提到“人生三法宝”,以为无论待人处事接物,假使在发怒的时候,最好拿出“照妖镜”来端详一番自己的尊容,看看自己的状态,那你不但不会发怒,反而会笑起来。

当然,要抑怒制哀,并不是要压低我们对抗敌人的战斗情绪,而屈服在暴力面前;也并不是要忘却我们身受的悲哀,去盲求快乐。相反的,我们要有更大的怒,要有更大的哀,而且是用冷静的头脑去思想,采取更有效的反抗。

青年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青年的人生观)(3)

1918年,陈鹤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时留影

五、要公平

我在上面说过,一件事情不是单面的,我们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贸然地下判断,是免不错误的。如有些父母对于子女们的态度,总是以自己的喜爱而显出不同。如有些老师对待学生们也常因处理不公平而使师生间的感情破裂,团体中的长官也是如此。所以大公无私,实是做人处事的要诀,否则不平则鸣,是一定的。

六、要舍己为人

我们做人,应当时时提醒自己的便是“舍己为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从容殉道,完完全全是为了人。所谓“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所谓“为大众的幸福”,都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只有肯牺牲自己,在大众的利益上着眼,才有真正的快乐!才有真正的幸福!

青年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青年的人生观)(4)

在妻子协助下将儿子作为观察实验对象

七、假如我是你

“假如我是你”看起来这是个很高深的哲学问题,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是一个浅近的做人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得好,我相信许多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得到解决。

谈到交朋友,有所谓“患难之交”与“酒肉之交”。患难的朋友能够在友人最困难的时候予以帮助,予以同情。酒肉朋友,在友人得意时就时常往来,非常亲密;如果朋友一旦失意,便不理他了,那时候,你是你,我是我,什么也不肯帮助,用这种态度去交朋友,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对待朋友也应该抱“假如我是你”的态度,不然的话,怎样可以称得上好朋友呢?

绍兴地方流行一句俗话,“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意思是讲一个人不要专为自己,想到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去想到人家。有人说了一句很风趣的话:“前半夜想自己的时候,我会聚精会神地去想;到了后半夜,我已疲倦得要睡觉了。”这就是我们普通人自私自利的表现。

又如我国的大家庭中,婆媳之间、姑嫂之间,很少有相处得好的。做媳妇的时候怨婆婆不好,做姑娘的时候说嫂嫂不行,但是到了自己做了婆婆、做了嫂嫂,就忘了当年做媳妇、姑娘的情形,而且总是这样代代相传。但如果能了解“假如我是你”这一原则,婆媳之间、姑嫂之间就不会有争执;如果将这一原则再运用到夫妇间去,也就不会有感情破裂,也不会造成家庭间的悲剧了。

孔子曾讲过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做的,不要加于别人。西洋哲学也有一句话:“己所欲,施于人。”这话是说,自己所欲的,要给别人。但是,我们做一件事,不仅仅从自己一方面看,还要从对方去看看。“假如我是你”这种做人的道理,也许比这两种哲学都来得恰当。人做事,都应该多从人家的实际处境想,不只是从自己的主观作出发点来想问题。这样的话,我相信,做人一定会做得好,事业也一定可以成功。

八、不畏艰难

我以为做事一定有困难,不困难的事是没有意义的。不过我们遇到困难的事情,就得寻求解决的方法,应当抱“不灰心”的态度去克服它,但不要一味直冲;就是失败了也决不灰心,但不要忘了探究失败的因素。我们依照生理上讲,动物的脑子构造越复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多;脑子构造越简单,解决的方法也越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公开做过一次实验,起初实验的是金鱼,把食料放在缸的角落里,如果要吃它,得曲曲折折地游过去,结果金鱼总是在玻璃上乱闯;第二个实验的是老鼠,方法与前者相同,但结果总是被老鼠找到路径。人为万物之灵,更得时时运用思想。照我的生活经验,觉得平坦大路实在太少了,很多事情都是要曲线式行进的。拿破仑攻打意大利时,经过阿尔卑斯山,将士们都畏难不敢前进,当时拿破仑说,“难”字只有愚人辞典里才有!将士们受了他的鼓励,终于达到目的。这虽是拿破仑一时的豪语,但他那种不畏难的精神却是很可贵的。又如武训先生办学校的精神,实在是了不起,值得我们效法。

青年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青年的人生观)(5)

陈鹤琴:忘记年龄,与孩子们共同游戏

九、要手脑合一

无论为学为事,仅仅凭了空想是不够的,还得要手脑合起来去做。我们不要惊奇于欧洲科学家的聪明,其实我们远在汉朝就有火药的发明;又如王阳明所创的格物致知,就是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太平洋事变后,上海全部陷于敌手,我由上海转宁波去内地。到了宁波,因事停留下来,遇到一位朋友家的孩子。他问竹子里面有没有空气,当时我竟回答不出来。如果说有空气,那空气里面有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如果说没有空气,照物理上讲,外面的空气压力很大,为什么竹子不被压扁?后来我实地用水用火去实验,方才证明竹子里面确是有空气的。但问题又来了,这空气是从哪里进去的呢?我又去向专家请教,这才明白。所以,我们不论做学问做事情,必须实地去实验。我国之所以事事落后,就因为一部分人把“做”与“想"分成两件事情。我们读书固然是求智的一个好方法,但除书以外的学问实在太多了,不是亲身去经历,怎能了解呢?譬如一个文艺作家,空有理论而无实际的写作经验,他的理论还是不稳固的。

十、要抓住机会学习

我觉得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多具有巨大的潜能隐力,但是这种潜能隐力都埋藏着不曾被发现。有时候偶尔听到了一次演讲,或是一个偶然的触发,就会被唤醒,就发生了无比的威力。例如伽利略发明了钟摆,是被教堂里在摆动的油灯所唤醒;牛顿因苹果坠地而立言;又如医生用的听筒,是因小孩子玩跷跷板所激发。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去找寻足可以激发的机会。你们不要以为憨厚的老农卑不足道,殊不知他们有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绝非书中所有。例如我在江西,为了建筑幼师校舍去采购木材,当时我先问了乡下人,他们就告诉我木材的量法和生长在阴山与南山的木料的优劣,使我懂得许多关于木料上的知识。如果没有他们告诉我,我相信一定做了“傻瓜”,还不知道自己上当呢!

青年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青年的人生观)(6)

在江西泰和创办中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师范学校

十一、要公事当私事做,私事当公事办

有些人对于“公”“私”两字的分法实在有些奇妙:有的简直公私不分,而有的却认为公务尽可以马马虎虎地过去,可是遇到私事,那就不同,一丝一毫不能让人,非得斤斤较量不可。当然,这两种态度都是要不得的。记得我在江西,为幼师建筑校舍,起初是点工做的,后来发觉工作效率不行,于是改变计划,就将全部工程包给他们去做。那真是奇怪,原来要三天工夫才能造一堵墙的,居然一天内就完工了。又如有些人对于公物总不爱惜,像日常消耗的水电文具之类,也许是不要自己的钱去买,总是随随便便地糟蹋了,这又多么不应该呵!

所以,我的看法,要大家把公事当做私事去做,把私事当做公事去办,不要仅仅重于私事而忘掉公事。否则,任凭你的能力如何强,但在服务道德上,你是有着不可弥补的缺点。

十二、要互尊、互信、互谅、互爱、互助

没有人是能够过绝对孤独的生活,不然,犹如树木脱离生养相关的泥土,就立刻会枯萎死灭。所以,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从别人处所摄取的能力的量愈大、质愈好、种类愈多,则个人的力量愈大。”这是对的。譬如一个歌唱家,他的热情可以唤起群众的共鸣,因而发出伟大的力量,但假使他没有群众,则决不能发生共鸣的力量。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成就的一部分还是受外力的影响,常在朋友中无形地或有形地接受着鼓励与辅助。我们要求自己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就得有大量的外力来促成自己的成功。

朋友不论是哪一类,以“人”来讲,应该不分贵贱,我们都应该尊重朋友的人格。你如不尊重你的朋友,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结合,虽则有些地方相当神妙,但就大体上说,还是有共通之处的。我以为,朋友之间能取得互信是很重要的,否则互相猜疑,这个友谊是不会长久的。以夫妻而论,又何尝不如此呢?

世间上很少有完人的,所谓“取人之长,舍己之短”,也是这个意思。别人有了过失,我能原谅;我有了过失,别人也会原谅,因为任何人都是免不了犯过失,人的好坏,本来也是从比较上得来的。

我以为,无论做人求学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一个“爱”字,大至世界,小至夫妇、朋友,都应该相亲相爱。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往还,应在均衡的状态下生存发展的。换句话说,唯有互惠平等,彼此提携,方能持久。不然,一味为自己打算盘,第一次或许有人会上当,到第二次,大家都晓得了,还会上你的当吗?

“青年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国家与人类的。”这句话多么的真实。的确,我们从青年本身讲,他不仅是要负起继往开来的责任,并且要把全人类的责扛在自己的肩上,而去谋大众的利益、幸福。所以,绝不是限于以个人的发展为发展的。

青年是可爱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这里,我只就管见所切,以供青年朋友们参考。

(本文原载《现代教学丛刊》第一卷第一辑,1948年2月25日)

本文来自《陈鹤琴画传》

人物简介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