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

202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3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有一段时间,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兴起,可是面对着大浪淘沙,一大部分企业都被淘汰了,而作为第一批伴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企业华日,也经历过几次生死。

好在经历过改革开放的“阵痛”之后,华日企业的中心人物陈励君,一直不曾放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时候,她四处奔走寻求发展机会,最后惊动了朱镕基,最终让华日“起死回生”。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体制成企业掣肘

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人,可能根本就没办法想象什么是计划经济,而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计划经济是我们切切实实经历过的事情。当时不论是企业还是老百姓,都不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情买东西,比如一个国企想要购买设备,就需要先向上级报告、列计划。

国家计委再按照规定,把钱分给各个企业,当时作为企业领导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要详细的计划企业中每年的花销和要做的事情。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2)

而在买设备这件事儿上,哪怕钱给你批下来了,对购买设备也是有详细的规划和要求的,首先主要购买的设备,都要是国产的,如果需要买进口的,就要说明理由,然后再经过详细的计划进行购买和分配。

可能你会觉得对“买家”如此苛刻,是不是对“卖家”要求就松了,那可不一定。我们来拿生产计算机举例,过去生产计算机是需要国家批准生产线的,不仅如此,国家还会规定你得生产多少计算机,配件要从哪来?从哪个厂子选购、选购多少,都是国家给你定的。

所以当时的产品“质量”根本不能保障,如果不小心你得到一个质量不好的,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3)

这样的计划经济状态下,企业要想发展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在这种封闭的政策下,当时中国的科技发展基本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也被称作“改革开放”。

可是虽说改革开放的口号已经喊出来了,政策也在逐步地完善和调整。

但是当时的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掣肘依旧是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当时以华日为首的很多企业,都并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产品技术上的突破,而是想尽办法破除陈规,谋求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4)

华日横空出世,一炮打响声名大噪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刚刚起步,中国就像一个刚被叫醒的巨人,虽然头脑接收到了讯号,但是肢体仍在缓慢解冻之,有些跟不上一度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掣肘。

可是这股改革开放的浪潮还是席卷了大江南北,而浙江这片土地上瞬间兴起了许多企业,华日就是这批企业中的一员。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5)

而提到华日冰箱,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励君,作为华日冰箱的创办者,她还是一位华侨。可惜的是,因为那段特殊时期家庭的成分不好,所以她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

她把青春都挥洒在了田间每日的辛勤劳作,这样的经历,让陈励君磨砺出了一种不怕苦、不怕累,遇到问题喜欢迎难而上的性格。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6)

受到改革开放浪潮鼓舞的陈励君,动起了自主创业的心思。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所以整个社会的物资供应比较紧缺,特别是生活用品,还是需要凭票购买,更别提冰箱这种稀奇玩应儿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家中,根本就没有。

鉴于这个情况,国内生产冰箱的厂商也是寥寥无几,而少数需要冰箱的人家,也大都是因为患有类似糖尿病的情况,需要用冰箱来存放胰岛素,才有资格去商场买一台。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7)

陈励君看好这个商机,决定从冰箱入手,创办一家生产冰箱的企业,说干就干,陈励君迅速租下了一套民房,没有技术,就从日本买回冰箱自己研究。令人惊喜的是仅仅历时6个月,陈励君就研究出了一台完整的冰箱样机,随着第一次制冷实验的成功,华日冰箱横空出世。

华日冰箱成功问世,又恰逢老百姓们不用凭票购买物品,他们的消费力瞬间有了释放的地方,一时间华日冰箱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据陈励君自己回忆在一次华日为杭州解放路百货集中供应冰箱的销售活动中,甚至出现了老百姓连夜排队买冰箱的景象。

不仅如此,华日冰箱还曾一举获得浙江省电冰箱博览会第一名,一时名声大噪,成为了国民品牌。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8)

一夜之间遇危机,陈励君七上北京找出路

可惜的是,华日冰箱这一炮打响仅仅两年的时间,就遇到了困难,在那个工业产品缺乏的年代,华日冰箱确实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可是要想扩大生产,继续发展却很难,首要的问题就是人手紧缺。

因为当时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基本没有,有技术的工人都在国企效力,根本没有人愿意到民办企业来。

为了能够多招些人才,陈励君决定向社会招聘,好不容易从其他国企挖来了十多个工人,但是这时候难题又出现了,这些工人的档案原单位不肯放,没有档案这些工人就不算华日的工人,工资就没办法发。

陈励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是找国企领导,又是耐心的解释商量,好不容易员工的工资和档案问题解决了,可是更大的危机却来了。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9)

1986年国家突然对电冰箱行业展开大整顿,严格控制企业数量,还出了新规定,要求企业必须要领到许可证才可以继续生产,一夜之间,华日收到了“两委一部”的同时发文,要求华日“关停并转”这对于刚发展没几年的华日来说,简直就是一记重击。

至于为什么会突然行业整顿,也跟当时中国的计划经济有关,冰箱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高档消费品,只有国企才可以生产,华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是没有生产权限的。

新规定一出,华日瞬间陷入了生产停滞、资金冻结的境地。如果不服从当时的政策,坚持生产,华日很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0)

眼看着自己的心血就要付之东流,陈励君不甘心,她把全厂的700多名工人聚集在一块,还给每个人发了两个搪瓷碗,告诉他们先回家等待,自己一定会尽力让大家端上饭碗。

从此陈励君开始了“七上北京”之旅。对于华日来说,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争取到生产的权限,陈励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不断的往上跑,她一次一次地去北京,一遍一遍打报告给国家相关部委,给所有能找到的领导看华日的厂房、设备照片,讲述华日生存的理由。

付出终有回报,陈励君七上北京,终于为华日争取到了“生机”,国家的“两委一部”终于同意组织专家对华日开展定点验收。只要华日的生产装备线、管理、技术能通过验收,就可以拿到生产许可证。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1)

华日发展太坎坷,路上尽是拦路虎

然而七上北京,获得了工业生产许可证,只是华日迈过去的第一道坎,陈励君刚松口气儿,新的难题又来了。因为华日当时接到了“关停并转”的文件,所以华日的所有资金都被冻结了,为了拿回自己的钱,陈励君又开始不断的“跑”起来。

她找到了杭州的相关领导,告诉他自己要给员工发工资,自己的钱为什么不能动呢?领导也很为难,既不能违反国家政策,也没办法拒绝陈励君的正常诉求,左右为难下,只能让自己的秘书去跟银行商量。所幸的是,沟通了一个星期,华日终于拿到了钱,华日又迈过了一道坎。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2)

为了能够顺利通过验收,拿到生产许可证,华日必须要有进口压缩机。这本来不算是个难题,但是在当时计划经济还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来说,要想买一台进口压缩机是需要指标的,而这个指标需要国家机械审查办公室发放,一般只有国企才有,华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想要指标基本不可能。

但是陈励君就是个越挫越勇、不服输的性格,在她的带领下,华日的全体员工奋战了四个月,突破了技术难题,终于通过验收,生产许可证拿到了。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3)

万事俱备,那么华日是不是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开始生产呢?并没有那么容易,新的“拦路虎”又出现了,生产冰箱是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钢材,可是那个年代,钢材是有指标的。

轻工业部每年都会规定建材、薄板的生产数量。这就注定华日冰箱的生产要受到限制,现在看当时的经济模式,可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中国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就是这样运行的。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4)

好不容易问题都解决了,华日的生产也走上了正轨,可是解决完“卖家”的问题之后,“买家”的问题又来了,1989年全国家电市场出现了滞销的问题。原来火爆的冰箱市场,变得无人问津。

很多企业都感受到了压力,为了寻求“活路”华日搞了个“冬令促销”活动,在产品滞销的冬天,让技术人员带着冰箱走出去。意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一年在其他同类企业销售额都有所下降的时候,只有华日保持着上升的势头。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5)

朱镕基网开一面搞典型,终让华日“起死回生”

华日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一直在不停地解决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为了谋求生存,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而在这些艰难困苦下,华日还要保持科技创新,可谓相当的不容易。然而对于发展中的华日来说,除了陈励君的努力,还有一个人的成全,这个人就是朱镕基。

当初虽然陈励君七上北京,但是当时去北京各个部门都要介绍信,陈励君找省里的领导,谁也不肯给解决,最后无奈之下,想到了自己华侨的身份。于是找到了中国侨联,侨联的领导一听说华日的困难,很是诧异:哪有这样的事情?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6)

最后中国侨联为此特地写了报告,大致意思是华侨办企业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不能用行政手段阻止华侨办企业。这份报告在多部委之间流转,最后到了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的案头,他看后表示,可以网开一面先搞个典型,华侨要特殊照顾,华日是华侨企业,可以先批准限量生产。

华日终于靠朱镕基的“网开一面”,“起死回生”了。而华日的经历也给予了很多华侨回国办企业的信心。多年来,一批批的华人华侨来华日考察。对他们来说,华日的发展是营商环境变化的映照,是了解祖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7)

起初,前来考察的华人华侨对华日的评价是“生机勃勃”;后来,随着华日一轮轮的技术改造升级,他们的评价是“华日是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而也正是华日一步步的发展壮大,才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8)

回顾九十年代,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总理期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不仅在中国的企业面临了许多的难题,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通货膨胀、投资过热、三角债等等,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朱镕基主持了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朱镕基来说,解决华日的问题,只是他解决的经济问题的十分小的一部分,但对华日来说,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儿。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19)

结语:

华日的虽然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但是它却见证了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变化。在市场中中起伏的这些年,华日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营之道,当市场环境不好,也要适当限制产量,利用这段时间花精力研究技术,等整个秩序平稳正常了再回归。

华日就是凭借这样的策略顺利度过了1996年、2008年的国际金融风暴。在一次次“起死回生”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在大浪淘沙下,屹立不倒。

朱镕基网开一面(朱镕基网开一面)(20)

参考文献:

[1] 于兆涛.陈励君:一类产品,一份事业,一种精神[J].电器,2016(11):53.

[2] 晓琼.目标:中国的“松下”——记杭州市华日冰箱厂[J].黄埔,1996(02):26.

[3] 秦丽.做有情怀的中国家电人——访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励君[J].电器,2019(01):59-61.

[4] 张军.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与进步[N]. 证券时报,2018-08-02(A0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