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努力的方法和方向(而孩子的天赋也是)

孩子努力的方法和方向(而孩子的天赋也是)(1)

大家好,我是会讲故事的余漫。

经常会跟朋友聊天,聊一聊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看一些别人的文章,看看他们写的一些自己的经验。

我发现,做为父母,其实都有一种焦虑——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路线上。

那么,这条起路线到底是什么呢?决定起跑线的因素是什么?

01、决定一个人起跑线的,其实就是他的原生家庭

孩子努力的方法和方向(而孩子的天赋也是)(2)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极限挑战》,这档节目,说老实话,我知道它的存在,但没有细看过。

可就算是这样,我也知道它曾经做过一个特殊环节——人生的起跑线。

组织一群孩子,站在操场上,对孩子提出一此处问题,当答案是YES的孩子,可以上前一步。

(1)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你曾经是否有过一次出国经历?(2)父母是否有能力支持你学习特长?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3)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

……

随着这些问题,有些孩子一直站在原地,有的孩子却一步一步上前,超越了别的孩子好几步。

距离,在不知不觉间被拉开。

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决定一个人走遍 跑线的,其实就是他的原生家庭,可见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跑道很短,但人生很长,一声令下,所有人开始往前冲。有的人跑得很快,超越了前面的人;有的跑得慢了一些,一开始占据着有利位置,慢慢落到了后面。

如果终点是“胜利”的果实,那是不是落在后面的人,就不用跑了呢?

显然不是如此,你可能跑得快一点,你也可以跑得慢一点,但能不能摘到这枚果实的人,永远是那个跑到终点的人。

02、成功在于坚持,在于那个跑到终点的人

孩子努力的方法和方向(而孩子的天赋也是)(3)

成功有很多形式,一种是拿到第一名,一种是跑到终点。

如果是第一名,那么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来说,我们都是“失败者”,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人”。

一个萝卜一个坑,当这个“第一名”被别人霸占了,那么剩下的人,即使跑到了终点,也不可能成为第一名。

所以,“第一名”不是成功,他只是第一个跑向成功的人。

成功是终点,你的目标,你的理想,你人生中的某种信念,只要到达,便是成功。

我喜欢看理工男憨爸写的文章,因为他会分享很多他与他儿子、女儿的故事。憨憨,便是他的儿子。

他说:“而我是全面开花,足球只是我们的一个小小的分支,除此之外,还有钢琴、武术、游泳、画画……”

一年以后,他觉得孩子连轴转,太累了,也没踢出什么明堂,所以转而去玩别的项目去,比如棒球、篮球。

与此同时,朋友跟他的套路完全不同——朋友是给儿子主攻足球,每周除了兴趣班的2堂课,他还额外请了教练给儿子做私教,每周两堂课。

于是,对比来了。

当憨憨遍地开花,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时,而朋友的孩子却已经“进入了地区俱乐部,每周都要送娃去外地参加俱乐部联赛”,还“因为体育成绩出色,还被我们当地一所顶级的私校录取”。

这么明显的对比,让这位理工男憨爸开始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我们看来,憨憨已经是那个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父母高学历,老爸是硅谷精英,不用等以后出国留学,他现在就在国外上学了,至于兴趣爱好,父母也极为支持……

对了,做为国际象棋爱好者,他儿子还翻译了DK的《How to Play Chess》。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很优秀的一个孩子,他的爸爸不仅一直参与着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还一直积极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引导着他。

我相信,如果你知道他是到底有多么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一定会非常羡慕人家有这样一个“爸爸”。

03、父母的影响,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

孩子努力的方法和方向(而孩子的天赋也是)(4)

憨爸说:无论做什么事,拼的就是坚持!
憨爸说:坚持是要懂得取舍的,没有人有那么大的精力面面俱到,每一样都能坚持下去。只有学会取舍,给娃选择好方向,这样的坚持才有意义。

从他的个人故事来看,他其实也是这样的践行的,为了给家庭和孩子一个更好的环境,他放弃斯坦福大学梦,努力工作,这是“取舍”;从一胎到二胎,他所分享的所有育儿经验都来自于他与孩子的故事,这是“坚持”。

大部分人在想“起跑钱”的问题,会想:“哎呀,人家有钱,可以多报几个培训班。”

但真的是这样吗?

这些赢在原生家庭的人,恰恰赢的地方,就不是培训班。

憨爸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了,距今不过几年时间,距今已经写了1227篇原创内容。这些记录,大部分来自他与儿子、女儿的故事,是他的育儿经验。

教育参与度与精细程度,估计得让不少宝爸脸红。

从制定计划,到监督,到陪孩子一同成长。憨爸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是“别人家的爸爸”。

孩子努力的方法和方向(而孩子的天赋也是)(5)

这个故事有点太远,讲个近一点的。

朋友那天跟我说了一件事情:“我还在考虑该给孩子报哪个英语培训班,但他同学已经跟他爸妈日常英语对话了。”

他点了一个“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明明是同一个班,但因为孩子的父母会英语,三四岁的幼儿园小朋友,人家自然而然的跟着父母英语交流,而他们……

朋友说:“大学一毕业,就还给英语老师了。”

但他没有放弃,他正在考虑像他这种“哑巴英语”,到底应该怎么带孩子学英语。因为他感觉,光靠学校和培训班,肯定是不行的。

英语是一种语言,来自于生活。

后来朋友说,他想了一个馊办法:家里的东西,全部用英语标出来,贴上标签和读音,一边用翻译软件自学,一边跟孩子说:“Do you want an apple?”

拿着苹果,强调“apple”。

有没有用,朋友不知道,但词汇量肯定会这样慢慢上去。至于读音,哦,他还配了一个“自然评读”,天天跟着小孩子一起学、一起复习。

表示:“当年高考我有这股劲,估计都清华北大了。”

你看,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区别。

真正的好父母,不会一直只逼着孩子学,而是通过改变自己,带动着孩子一起学。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做什么,孩子就会有样学样。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孩子似乎不是你满意的样子,那么请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有跟孩子一起学习一样东西,一坚持就是几年吗?

你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