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情并不是看颜值(为颜值打分买单)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看颜值(为颜值打分买单)(1)

作者 栗子

编辑 | 十四月

星座测试、IQ/EQ测试、MBTI职业人格测试等等,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小测试一直备受年轻人的追捧,其中科学性和可信度有待考证。消费实验室发现,虽然直播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相互渗透,容貌相关的测试和评价从最开始的休闲娱乐,已经升级为一种付费服务,互联网上,大量商家以0.5~30元的价格,做起了“颜值打分”的生意。

被放大的颜值焦虑

李雨是个身高183cm的在校大学生,颜值中上等,但因为个子高,常常成为大家调侃的对象。李雨接触颜值打分是因为抖音,她在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些直播间的主播做起了“颜值打分”的生意。一些网友上传照片或者直接把自己的抖音账号发给主播,主播在直播间对网友的身高、长相、穿衣打扮等评头论足,最后给出一个分数。

“刚开始就觉得好玩,看着各种各样的点评,觉得很有趣。”李雨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也萌生了想要试试的想法。

“我花了5块钱,请对方给我打了一个分,但我没有公开在直播间里打分。”李雨说,她下单完成了“颜值打分”后,忽然有一种失落感。“不敢相信居然花钱让别人评价自己的外貌”。

“素人在线看脸,深度面部分析”,这是拼多多“颜值打分”词条下销量最高的商品的推广词,销量已达1.7w,并且这家店铺几乎都是“颜值打分”的付费服务,店铺总销量超过10w。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看颜值(为颜值打分买单)(2)

随着“靠脸吃饭”、“颜值即正义”......等等充满争议的词条一个个浮出水面,医美行业、美容机构快速发展,“投入一分,美丽十分”等围绕“美”的广告词层出不穷,“颜值打分”的份量越来越重,同时加重了李雨这批年轻人的容貌焦虑。

不久前,中青媒就容貌焦虑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在受访的2063名大学生中,59.0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有调查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由501亿元增长到1795亿元。医美消费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20-25岁占比最高。90后和00后群体是主要的医美消费群体。

平台放任颜值打分存在

“颜值打分”广泛散布在各大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

消费实验室发现,在淘宝网上,有大量为“颜值打分”等商家。一家售价为12.8元的“颜值打分”商家,月销量已经达到300 ,并且宣称“纯人工评价”。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看颜值(为颜值打分买单)(3)

淘宝另一家收费较高的商家,在商品页面写道:除了五官打分,还会就发型、妆容、穿搭风格给出专业性建议。

消费实验室发现,不同商家之间,共用同一套说辞,文案相互复制,内容高度雷同,割韭菜割的毫不避讳。商家话术如:“男女不限,资深颜狗,审美在线”“拍下发1—5张照片(素颜的、化妆的、穿搭的)”“让您知道在陌生人眼中的真实定位”。一套并不复杂的话术,稍微修修改改就敷衍了事。

在抖音直播间,一名主播对一名前来寻求“打分”的年轻男子评头论足,从长相、发型到衣服穿搭,一顿批判之后,给出了6.5的评分,并且还不断的讽刺男子的头发让燕子无法分辨与鸟窝的差别。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看颜值(为颜值打分买单)(4)

颜值打分作为新兴特殊服务,市场上暂无严格的规定,这也造成了平台对颜值打分商家和直播放任自流。

消费实验室发现,在平台的放任下,颜值打分也呈现一些乱象,一些商家虚假宣传、引诱消费者购买颜值打分,并且还有商家以颜值打分为幌子,诱导消费者做线下医美手术。

90后消费者王楠是一名幼儿园老师,为了通过“颜值打分”体验获得感,她尝试去不同的平台去下单。“拼多多、淘宝、抖音,我都下过单,每次商家说的都不同,有的商家说我鼻子不好,还推荐我去做医美隆鼻手术。”王楠说,为颜值打分买单,她有些委屈又有些无奈。“想花钱看看自己在陌生人眼中的样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别被“颜值标准”绑架

在王楠们看来,花一杯奶茶的钱,可以让10家不同的店铺都夸一遍,自己就能心安一些。但遇到打分差点的商家,她们又会选择去另一家下单,期望弥补失落。

周而复始,不断纠结成为陷入“颜值焦虑”的年轻人的一个“漩涡”。

“反正就两块,倒要看看他们还能编出什么‘鬼话’来。”李雨舍友小禾也下了单。收到的评价后,她的评价大多为中性描述,看上去好像头头是道,实则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面部流畅,中庭部分偏长”等描写手法把外貌描述一遍,结尾加上“适合简约风”等所谓“风格建议”就寥寥结束。小禾直呼,这样的钱真好赚。

“年轻人花钱请人为自己的颜值打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购买者的容貌焦虑。”苏州市广济医院临床心理科病区主任叶刚介绍,由于目前市场上颜值测评服务的售价不高,不少消费者在猎奇心理的驱动下,对此类服务趋之若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性,无论是人工打分还是软件检测,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此,消费者不必过分纠结分值。

颜值打分的隐私安全也备受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表示,“颜值打分”目前不是一个标准化、产业化的产品,“颜值打分”等虚拟产品的交易若涉及有组织化的滥用行为,可能会有隐私泄露等网络安全风险。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刘燕表示,个人形象被简单外化为身体外形,面部吸引力被赋予“指标”属性,个人认同感也和与身体有关的活动相关,这样的判断有失偏颇。青年群体应强调自己的审美和叙事,注重内在美和情感感染力的培养,做到个性与外形的统一。

对于热衷“颜值打分”的年轻人,专家建议在自爱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醒年轻消费者,在购买相关服务、使用相关软件前应该做好甄别工作,增强防范意识,不要随意授权个人信息,给陌生人发送自己的照片、证件等信息,不要使用非正规渠道下载软件,以免给违法者可乘之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