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成语故事心术不正(三国成语故事不足为虑)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发生在董卓专权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董卓、李儒、周毖和伍琼。原文如下:

三国成语故事心术不正(三国成语故事不足为虑)(1)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从之,即日差人拜绍为渤海太守。

三国成语故事心术不正(三国成语故事不足为虑)(2)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三国成语故事心术不正(三国成语故事不足为虑)(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控制朝政后,提出罢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遭到袁绍的强烈反对,两人当众发生争执。董卓大怒,欲将袁绍杀死,却被李儒阻止。袁绍随即辞别百官,离开洛阳,前往冀州。对于袁绍下一步的动向,董卓颇为关注,便询问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周毖认为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应该加以拉拢。伍琼则认为袁绍为人好谋而无断,难以成就大事,建议董卓任命袁绍为郡守,以安抚人心。此后,董卓便将袁绍任命为渤海太守。

三国成语故事心术不正(三国成语故事不足为虑)(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吴琼口中的“不足为虑”, 意为不值得担忧。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卫臻传》中的“权外示应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

三国成语故事心术不正(三国成语故事不足为虑)(5)

小说中提到的袁绍与董卓反目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后汉书·袁绍传》载,当董卓提出罢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的说法后,遭到袁绍当众驳斥。董卓恼羞成怒,大骂袁绍为“庶子”,并以“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之语发出威胁。但袁绍毫不示弱,慷慨激昂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拔出佩刀作揖而去,令董卓及在场的众多朝臣目瞪口呆。

三国成语故事心术不正(三国成语故事不足为虑)(6)

董卓为何不除掉袁绍以绝后患呢?问题出在周毖和伍琼身上,关于这一点,小说中的描述与历史记载完全一致。不过,历史上周毖和伍琼此举的动机却与小说中的立场模糊截然不同。《三国志·袁绍传》载:“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这也就意味着两人此举的目的并非为了董卓,而是为了袁绍。可惜董卓不明真相,也因此失去了除掉袁绍的大好时机。

三国成语故事心术不正(三国成语故事不足为虑)(7)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伍琼口中的“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之语,并未出现在史籍当中,是小说作者自己添加进去的。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通过伍琼之口点出了袁绍的致命缺陷,为他日后的覆亡埋下伏笔。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