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凭什么是三大战役(为何说平津战役打得最为)

辽沈战役结束后,以国民党军队已经失去了对长春、沈阳、锦州三大城市的控制,东北全丢了,这是一次惨败,而东北的丢失对蒋介石的打击很大,蒋介石开始有些害怕了。11月4日,蒋介石急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议华北的攻守对策。蒋介石一方面从自己利益出发,要求傅作义率军南下,向他靠拢,以巩固南京一带的防务;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保存华北“剿总”所属的部队,避免在京津塘被解放军歼灭。于是,他建议傅作义放弃平、津、塘,率兵向南撤退,以便将来可以加强长江防线。

可是,傅作义的心思跟老蒋完全不一样,他一直对老蒋有戒心,他深知老蒋一贯排斥异己,经常趁机吞并非嫡系部队,因而,傅作义不愿将自己的嫡系部队南撤,担心老蒋居心不良;他宁愿暂时驻守在北平,待必要时刻,他可以向西撤退,回到他的根据地绥远。

此时,蒋介石和傅作义各有打算,分歧难消,意见不统一,因此误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而就在他们犹豫不决之时,中共中央军委针对平津的态势,及时作出决策,开启了“巧妙”展开平津战役的战略决策。

平津战役凭什么是三大战役(为何说平津战役打得最为)(1)

林彪剧照(于和伟饰)

第一个妙招:东北野战军演了一出假休整的大戏,迷惑蒋、傅,为围歼平津之敌创造条件。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国民党南逃的将领向老蒋描述了锦州攻城战和塔山阻击战的惨烈状况,认为解放军东北部队已经非常疲劳,需要进行休整。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和傅作义同样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之后,至少需要有三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才能恢复元气,才能入关参战。而若是东野大军没有入关,华北的国民党军队与华北的解放军部队相比,并不处于弱势,至少是可以自保的。于是,在傅作义的坚持下,蒋介石同意傅作义集团暂时固守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地区,同时,老蒋要求傅作义要确保塘沽海口安全,以便根据战局的变化,作出调整,备好从塘沽坐船撤离的通道。

蒋介石的策略是,暂时固守京、津、塘,以牵制东北、华北的解放军,一方面可以为部署长江防线和组训新兵争取足够的时间,这有利于南面防守;另一方面,也能为“徐蚌战役”的决战分化徐州外围解放军部队的力量,以确保徐州国民党集团能战胜粟裕所率领的华中野战军。

根据这一策略,傅作义也及时对华北集团进行重新部署,他下令收缩兵力,从11月中旬开始,傅作义先后下令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将兵力集中至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以便加强这些地方的防卫,确保在守不住时,能有西撤或南逃的通道。

可是,蒋介石和傅作义都想得太好了,他们犯了大错,没有能明白东野不会真的在东北休整三个月或半年时间的。傅作义调整部署的消息很快传到人民解放军的统帅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都很清楚,傅作义的新部署,表明傅作义集团只是暂时守平津,他们已经在作西撤和南逃的准备了,于是,解放军统帅部针对平、津国民党军队的新动向,及时作出了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的决策:一方面,立即采取措施,稳住傅作义集团,避免让该集团西撤或南逃;另一方面,决定让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才能加强华北军区的力量,并出其不意地将平、津、塘之敌分割包围,最关键的是能堵住其退路,力争在原地歼灭。

确定战略决策定之后,中共中央军委于10月底指示东北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先行入关,以争取时间,阻止傅作义集团逃走。接着,又于11月18日电令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在21日或22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并令其采取突然方式包围唐山、塘沽、天津的国民党军队。而且,为了继续迷惑敌人,稳住傅作义集团,使其留在京津,中央军委又命令华北解放军从归绥撤回,并暂缓进攻太原,造成解放军兵力不足的假象。12月中旬,中央军委又令淮海战场的华东野战军暂缓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的部署,暂留杜聿明集团不歼,以便稳住留傅作义集团。

中央军委这决策太高明了,将兵不厌诈的兵法运用得如行云流水,非常妙绝。东野假休整,真入关;华北军区暂缓攻太原,以假象迷敌;华野暂留杜聿明不歼,故意留给傅作义一些希望,这一系列巧招妙招,都是为了将傅作义集团留在京津,最后围歼之。

平津战役凭什么是三大战役(为何说平津战役打得最为)(2)

傅作义

第二个妙招:汇集东北、华北部队,组建统一指挥机构,加强对战役的统一领导。

一场大战役,最重要的是统一部署统一领导,特别是在多战区部队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当时,在平、津、塘、张(张家口)等地,国民党军队有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显然,如果仅靠解放军华北军区是无法围歼国民党军队的,因而,必须调东野部队入关,后来,在进攻平津时,解放军参战部队有东北野战军约80万人,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约13万人,连同东北、华北军区地方部队,共约100万人。这来自东野和华北的两个战区的部队,存在着战时如何密切配合的问题。

在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入关前,华北部队和东北先遣兵团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而林、罗、刘入关后,却交由林、罗、刘统一指挥。12月13日,中共中央又任命聂荣臻为平津卫戍司令;薄一波为政治委员;任命彭真为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市委副书记、北平军管会主任兼市长;任命黄克诚为天津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黄敬为天津市市长。到了1949年1月10日,为了统一指挥平津战役,中共中央作出重大决定,任命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敌委员会,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平、津、张、唐地区的作战和接管等一切工作。

平津战役总前委的组成以及任命林彪为书记,加上北平、天津领导班子的组成,这为统一指挥平津战役,并着手进行解放京、津等地的接管工作等事先搞好了组织建设,这非常重要。而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这对于集中各部力量,协调作战和着手管理接管城市太重要了。足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很有预见性,很有战略眼光。

平津战役凭什么是三大战役(为何说平津战役打得最为)(3)

傅作义和周恩来等合影

第三个妙招:包围张家口、新保安之敌,切断傅作义集团西撤绥远的通道。

中央军委的指示得到全面贯彻,战略计划如期推行,战前准备工作做到很好。1948年11月29日,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正式发起平津战役。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相继向平绥路平张段及张家口外围的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由于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国民党军方面并没有意识到东野先遣兵团已经入关,所以,解放军的进攻行动很顺利,到12月上旬,平绥路东段傅作义部五个师很快就被解放军歼灭了,而傅作义最器重的第35军等精锐部队,被解放军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地区,既到不了绥远,又回不了北平。更重要的是,解放军围住张家口和新保安,这就切断了傅作义集团西撤绥远的通道,西撤是傅作义最重要的逃跑路线,现在被切断了,傅作义变得非常被动。

从12月12日起,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陆续到达平津前线,到21日,东野和华北军区已经完成对平、津、塘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包围,并将其分割为几个部分,困住张家口和新保安之敌,将北平和天津分割包围,拿掉了机场,隔离天津与塘沽,堵住了从塘沽由海上南逃的道路,为各个歼灭平津的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里还有一招妙棋,在对平津完成合围之前,将傅作义的精锐部队35军围在新保安,但围而不歼,由此来稳住傅作义,避免他率军从塘沽难逃。这就是围住一个,拖住一个,以完成合围。

平津战役凭什么是三大战役(为何说平津战役打得最为)(4)

林、罗、刘

第四个妙招:改攻取塘沽为攻取天津,使北平傅作义集团25万人陷入孤立困境中。

从12月21日起,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平津战役的参战部队实施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巧妙战略。所谓的“先打两头”就是指在对敌人分割包围之后,先攻取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并夺取东线的天津城。所谓的“后取中间”就是最后集中力量夺取北平。

不过,原计划有些改变,东线部队原本计划先攻取塘沽,但是,因塘沽周围地形不利于部队运动和展开,担心进攻时耗时太久,便改变计划,转为集中兵力先攻克天津。当解放军攻克了新保安,歼灭傅作义集团的第35军,并乘势拿下张家口之后,天津是北平之外唯一的重要城市。

傅作义一直想把天津作为与人民解放军谈判的筹码,因而,强令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坚守天津,而陈长捷对天津做了周密的防卫部署,在城内外搞碉堡,甚至引水入护城河,加强防卫。东野参谋长刘亚楼曾敦促陈长捷仿效长春的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解放军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陈长捷拒不接受这一解决办法。之后,林彪、刘亚楼等人也得知傅作义、陈长捷拒绝投降,和平解决天津已经不可能,林彪随即于1949年1月14日发出对天津的总攻命令。此前,陈长捷曾夸下海口,称天津固若金汤,至少坚守三个月到半年。可是,人民解放军以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联合作战,林彪下令在48小时内攻下天津,结果,在30小时内,解放军便攻取了天津城,这让傅作义等都不敢相信。

进攻天津城时,林彪采取了非常有效的进攻方式。东北野战军根据天津国民党军在防卫部署上北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坚固、中部兵力和工事均不很强的情况,以及天津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很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巧妙的进攻策略。佯攻北部,诱敌集中兵力于北部,而后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结果,天津城很快被攻陷。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解放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

中央军委的这一“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略决策非常巧妙,当时,解放军已经对傅作义集团在各处的部队完成了合围,不怕傅作义跑了,不需要第35军等来牵住他了。于是,决定先解决东西两线的敌人,攻下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使傅作义镇守的北平成为一座孤城。同时,以快速拿下天津城做实例,告诉傅作义,别希望以守城做谈判筹码,没有用,以压力促使傅作义早下和平谈判的决心。

平津战役凭什么是三大战役(为何说平津战役打得最为)(5)

平津战役示意图

第五个妙招:以打促谈,多渠道劝降傅作义,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天津城被攻下了,塘沽守军被吓坏了,1月17日,塘沽国民党守军匆忙乘船向南逃了。

天津被攻下之后,北平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傅作义集团守在北平的25万人已完全陷入绝境,想南逃,天津、塘沽已经被解放军夺取;想西逃,新保安、张家口也已经在解放军手里,逃跑的路线全被切断了。想守城抵抗,天津城就是一个实例,仅仅守了20几个小时便被攻陷了。傅作义只剩一条路,那就是下令他的部队放下枪,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

原本,傅作义一直将天津作为谈判筹码,以为只要天津能守住,谈判就有讨价还价的本钱,而天津被攻陷了,傅作义也没有办法了,只好表示接受谈判。

当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坚决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这一是为了保护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二是为了让北平两百万人免遭战争苦难。而为了能实现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华北局城工部指示天津、北平的党组织,通过多条渠道做傅作义的工作,包括委派傅作义的女儿、共产党员傅冬菊劝说傅作义放下武器。此外,当时的北平市长何思源也力劝傅作义与解放军谈判。

到了12月19日,傅作义才下决心与解放军谈判,他请《平明日报》社社长崔载之代替他去悄悄与解放军谈判,东野参谋长刘亚楼接待了崔载之并与之开始正式谈判。

崔载之表达了傅作义谈判诚意后,提出三项和谈条件:解放军停止一切攻击行动,两军后撤,通过谈判达到平、津、张、塘一线和平解决问题;为搞到一些蒋介石的大型飞机,解放军让出南苑机场;为制约城内蒋系军队,解放军将新保安包围的第35军放回北平。此外,还表示傅作义愿意参加华北联合政府,军队将交给联合政府指挥。

而刘亚楼阐明了中共和平解决平津问题的基本原则:以放下武器、解除武装为前提,绝不允许保留其反动武装;不建立华北联合政府;把中央军顽固的军、师长逮捕。接受这些条件,可以保障傅作义本人及其部属生命安全和私人财产免受损失。双方底牌差距太大,没有谈拢。

1月7日,傅作义派华北“剿总”土地处少将处长、原山西大学教授周北峰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前往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二次谈判。1月8日开始正式会谈,林彪提出解放军的和谈条件:所有傅作义将军指挥的军队一律解放军化,所有他管辖的地方一律解放区化。按照这一总的原则,对傅作义将军不作战犯对待,保全他的及其部属的私有财产,并在政治上给他们一定的地位,对在新保安、张家口战役中被俘人员一律释放。对傅作义的部属,一律不咎既往。1月10日下午1时,刘亚楼将整理好的两份“会谈纪要”和“附记”拿出来,并向对方提出规定:“各项条款务必1月14日午夜前答复。”林彪、聂荣臻签字,张东荪称他是民盟成员,代表不了傅作义,只当个调解人和见证人,就不用签字了。于是,周北峰以傅方代表的身份签字。

1月13日,傅作义派又与中共素有交往的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三次谈判。14日,双方谈判,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向对方谈判代表说:人民解放军已开始攻击天津,故此次谈判不再包括天津;其他各点守军出城后,应一律解放军化,其驻地一律解放区化。

平津战役凭什么是三大战役(为何说平津战役打得最为)(6)

毛泽东

1月14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国民党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谈判的“八项条件”。1月16日,林彪、罗荣桓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接受“八项条件”,站到人民方面来,不要再拖延。此时,中共北平地下组织通过民主人士及傅系内部开明人士对傅作义作了有力的劝说,傅作义终于选择了和平道路,于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日至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听候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人民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这对于争取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建制部队站到人民方面来,意义重大,是一项非常成功的策略。在以和平手段解决北平的问题上,傅作义也作出了他的贡献。

解放北平,妙就妙在“先打两头”,以打促谈,并通过各种途径劝说傅作义放下武器,而且,及时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敦促傅作义下决心采取和平行动,接受改编。解放军既制造压力,又答应给予优待,促成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收效极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