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发展史(花木兰成长记)

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不少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民间再创作,比如花木兰,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花木兰发展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花木兰发展史(花木兰成长记)

花木兰发展史

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不少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民间再创作,比如花木兰。

今天,我们就回溯一下“木兰”是怎样变成如今的“花木兰”的。

木兰的故事源自南北朝时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辞》,最初收录于南朝的《古今乐录》。这些史料是否真实?当然有否定派,但主流意见认为这是真实的历史,它构成了今天花木兰故事的骨架。但这首诗中木兰有名无姓,也就是说,木兰没有确切的姓名。

其实,木兰的形象还是有现实基础的。

南北朝时北魏女子有尚武之风。北魏名将杨大眼的妻子潘氏就善骑射。她到军中探望杨大眼时,正赶上军队打仗游猎,大眼就让潘氏着戎装,和他并驾齐驱。回到营中,杨大眼对诸将说:“此潘将军也。”北魏民间武装首领李波有个妹妹叫李雍容,她也是一员武将,撩起衣裙上马,飞驰起来如卷起的蓬草,能左右开弓,射箭水平很高,能一箭双雕。木兰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从木兰到“花木兰”跨越了七八百年的时间长河。

“花木兰”是明代剧作家徐渭创造的。一个是南北朝的将军,一个是明代的文学家,又没有史料依据,徐渭怎么知道木兰姓“花”?只能说,是编的!

花木兰横空出世!并一直到今天为大众所熟知。当然,这都是在民间流传的,唐代花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这是官方的第一次定位。

作为民间传播的戏曲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功不可没,古代的戏曲就像今天的电视剧一样深入人心。

花木兰的大名与戏曲的传播密不可分。中国文化中讲究天圆地方,讲究团圆,讲究故事的完整性。因此,徐渭根据《木兰辞》创作的杂剧《雌木兰替夫从军》,让木兰有了响亮的姓名,有了更完整的故事。徐渭给木兰的父亲取名“花弧”,曾做过千夫长。母亲贾氏,妹妹木难,弟弟咬儿。徐渭创作的杂剧情节是:黑山贼首豹子皮带10万兵马造反称王,大魏拓跋可汗征兵,元帅辛平率军讨伐。木兰替夫从军,临阵亲擒豹子皮,大胜归来。于是,花木兰和王司训的儿子王郎拜堂成亲,皆大欢喜。真实的历史是,这场战争是在北魏和柔然之间展开的,不是北魏和黑山贼首之间的战争。豹子皮、元帅辛平都是编的,结婚的情节也是编的,就为了有个圆满的结局。

此时,一个完整形象的花木兰诞生了!她经过了古人的理想化塑造,花木兰既忠于朝廷,又孝敬父母,可谓忠孝两全。这在古人来说,是理想人设。

但对木兰的形象塑造不会结束,也远远没有结束。

《木兰辞》里有一句:“可汗大点兵”,说明木兰是少数民族。经考证,木兰是鲜卑人。因《木兰辞》里的几个征战之地正好与北魏与柔然战争的史实相吻合。徐渭也遵从这一框架。但后来有的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对花木兰的形象塑造是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

元代时,出现了木兰姓“魏”的说法。这是木兰形象的第一次重大“改编”。有个叫侯有造的建筑学家写了一篇《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该文记述了一个叫“魏木兰”的安徽亳州女将军替父从军,凯旋之后,天子要纳她为妃,魏木兰以死相拒,自尽而亡。这篇有关祠堂塑像的文献为什么称木兰姓魏?没有交代理由。《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这个“魏木兰”与徐渭的“花木兰”不同,她的“烈”体现在反抗天子逼婚上。为什么要加入拒婚的情节呢?这与当时文人拒绝元帝国招降的大背景有关。木兰是有骨气的,侯有造希望文人也像木兰一样有骨气。除了忠孝,木兰又有了气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赋予了木兰不同的意义。

明代官修的《明一统志》又出现了木兰姓“朱”的说法。作者李贤、彭时都是官员,官阶很高。“黄陂县木兰山下有忠烈庙,庙后有冢,相传为木兰将军,盖朱氏女,代父西征者。”李贤、彭时用了“相传”一词,显然是很谨慎的。至于姓“朱”说法也是民间传说而来。正像《大清一统志》说的那样:县志并妄撰其姓,益属无稽。这些反映了花木兰的说法来自于民间,权威的记载也采自民间,是民间说法的官方化。

清代花部《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形象是众多艺术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此版本中加入了爱情情节,让战争的硬核元素与爱情的柔性元素相得益彰。花木兰与元帅贺廷玉及其女儿贺敏的情感纠葛成为故事的主线。代父从征的花木兰才干出众,贺廷玉有意将女儿贺敏许配花木兰,花木兰的婉拒引起了贺敏的误解和仇恨。贺廷玉出征被围,花木兰却按兵不动,贺敏带领愤怒的丫鬟们冲进花木兰营帐。杖责花木兰时,贺敏发现了花木兰女儿身的秘密,于是冰释前嫌。贺敏协助花木兰采取围魏救赵之策,救出贺廷玉。凯旋之后,贺廷玉来到木兰家乡,终于知道花木兰乃是女儿身。这一改编增强了故事性,这也是豫剧《花木兰》遵循的版本。改编后的花木兰勇敢、稳重,而剪裁掉与王郎结婚等内容,人物的性格更丰满了,也更具个性了。

从《木兰辞》、《雌木兰替父从军》到清花部《花木兰》,终于演化成了今天的花木兰。这形象是民间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结果。

当然,对花木兰的塑造没有止境,也永无止境。

明末清初小说家褚人获所著《隋唐演义》赋予了花木兰侠肝义胆的品质。花木兰所处的时代变成了隋末唐初,花木兰效命西突厥,带兵帮助唐兵攻打窦建德,被窦建德之女窦线娘擒获,她的女儿身被泄露。窦线娘惊为奇人,与她义结金兰。窦建德被唐军所俘,花木兰和窦线娘自缚双臂,为窦建德求情,李渊深为感动。于是,李渊允许窦建德出家,窦太后收窦线娘为义女。花木兰回归故里,父亲病死,母亲改嫁到魏家,只剩妹妹和弟弟。这时,突厥曷娑那可汗欲纳花木兰为妃,花木兰以死相拒,在父亲坟前自刎而亡。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的花木兰吗?显然已脱离了原有的故事框架,有了隋唐好汉的那种气质。

迪士尼版的《花木兰》的再创造更为大胆。剧情中加入了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来陪伴和保护花木兰,增加了现代元素,也增加了诙谐、幽默等趣味性。

我们知道未来对花木兰还会改编的,只是不知道会改编成什么样子。但我知道,未来的花木兰一定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以往的所有“花木兰”编来编去,无非要把时代的元素揉进故事里,未来依然会如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