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是怎么测量的现代(科学家如何精确测量光速)

上一期,咱们介绍了科学家测量光速的方法,从亚里士多德不相信光速有限,到伽利略测试失败,再到罗默的粗略估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光速是怎么测量的现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光速是怎么测量的现代(科学家如何精确测量光速)

光速是怎么测量的现代

上一期,咱们介绍了科学家测量光速的方法,从亚里士多德不相信光速有限,到伽利略测试失败,再到罗默的粗略估算。

当时,罗默已经把光速的数量级给计算出来了,可惜很多因素导致误差比较大,和现在的准确数字有些偏差。今天,咱们看看科学家如何进一步精确计算光速。

斐索

1849年,距离罗默测量光速已经过去160多年了。法国实验物理学家斐索采用旋转齿轮法,成功地提高了光速的精度。

其实,斐索的方法很好理解。

    实验装置

    他先放置了一个光源,在光源前面放一个齿轮。这个齿轮的齿槽和光源相平,也就是说,光可以从齿槽穿过去,但如果轮齿转到光源面前,就会挡住光。所以,只要转动齿轮,就会看到光源的闪烁。然后,他在齿轮前面,又安置了一块镜子,让光反射回来。镜子的角度是垂直于地面的,所以反射回来的光和光源一样,也是和齿槽平齐的。这样,当齿轮旋转起来,从光源这一侧看镜子里的光,也是闪烁的。

    不过,为了防止光源干扰对镜子里的光的观测,斐索把光源挪到齿轮侧面,然后用镜子反射,就相当于和镜子平齐了,也就是下图这样。

      计算方法

      接下来,翻滚吧小齿轮。然后,走你,射出一道光。斐索不断给齿轮加速,最终光从一个齿槽射出去,经过平面镜反射,透过下一个齿槽射到观察者的眼中。于是,光往返的时间,就等于这个齿轮转了一个齿的时间。

      而齿轮转了一个齿的时间,是很好计算的:由于齿轮的速度是斐索自己控制的,所以转数是已知的,也就是齿轮旋转的周期是已知的。所以,用转动一圈的周期除以总齿数,就得到转动一个齿的时间了。

      既然知道了光往返这段距离的时间,再测量一下观察者和平面镜的距离,就可以轻松计算光速了。

      看,简单吧?

        实验误差

        不过,这个实验的难度,在于光速实在太快了。因此,他要尽量把平面镜安置在足够远的位置上才行。我们现在知道,光速接近30万公里每秒,因此,即使斐索把平面镜放在150公里外,光往返的时间也不过是1/1000秒。同时,齿轮的转速要足够快,否则就不知道反射回来的光是从第几个齿槽回来的了。

        另外,这个齿轮的齿数要足够多,齿槽足够小,否则咱们夸张一点想,如果只有两个齿、露出那么大缝隙,还怎么观测光是什么时候射回来的。因此,斐索用的齿轮,一共有720个齿……不说别的,最起码做这个实验的人不能有密集恐惧症……

        看得出来,这个实验的确聪明,但是影响因素比较多,而且距离的限制导致误差的影响会比较大。即便如此,斐索测得的光速也是非常精确的。经过28次重复试验,他得到的数值大约是31.33万公里每秒,和现代的精确数值仅仅差了5%。

        傅科&麦克斯韦

        看了斐索的实验,有一个人叹了一口气:这斐索还是不够聪明啊!费那么大劲转齿轮不辛苦吗?你转光的角度不好吗?

        这个人,就是傅科。他最著名的成就,大概就是傅科摆了。通过傅科摆,证明了地球是有自转的。

        他认为,斐索的实验不准确。他没有像斐索一样选择用齿轮的齿来遮挡光源,而是用一个镜子来代替齿轮,通过镜子的旋转,在特定角度可以看到光源,从而测量光速。这个方法,由于和下面的方法非常类似,所以下面一起介绍。

        经过这个实验,傅科计算得到的光速是29.8万公里每秒,比斐索又精确得多了。

        同时,著名的物理学大神,里程碑级人物麦克斯韦通过他的计算,发现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我们现在知道光是电磁波的一种,但当时的人还不知道,但是,麦克斯韦已经有这方面的想法了。可惜,还没等到验证,他就英年早逝了。

        迈克尔孙

        看了傅科的实验,有一个叫迈克尔孙的人觉得不好,认为傅科的实验也不精确。

        于是,他设计了这一套装置。这个实验的原理和傅科的实验基本一样,只是把平面镜换成了八面镜。所以,只要懂得这个原理,傅科实验的原理你也就明白了。

          实验装置

          首先我告诉大家,他的基本原理和斐索差不多,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迈克尔孙先准备了一个八面镜,也就是俯视为正八边形的棱镜。然后在它侧面的S点放置了一个光源,在另一侧观测。只有当八面镜转到图示的角度时,观察者才能观测到反射的光。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这个角度,才能让光源在八面镜的一面反射到凹面镜M2上,然后再经由平面镜M3的反射和M2的二次反射,重新射到八面镜的另一面,然后再完美地射到观测者的眼中(平面镜的作用就是为了反射光和入射光平行,否则无法射回到八面镜上)。如果角度偏一点,光就无法实现这样的完美反射。

          然后,我们让八面镜动起来。你会发现,当光源开始发光的时候,八面镜还是这个完美的角度;但是当光射回来的时候,八面镜已经转到别的角度了,所以观察者是看不见光的。

          那么,什么时候观察者可以再看见光呢?

          很简单,那就是当光从凹面镜射回到八面镜的时候,八面镜又恰好重新转回这个完美的角度。由于这是正八边形,所以最快的话,只需要转1/8圈,就能回到这个完美的角度了。

          因此,迈克尔孙只需要一点点给八面镜加速,当他第一次看到光的时候,就是八面镜第一次在光反射回来时转到这个角度的时候,也就是1/8圈。

            计算方法

            这个计算非常简单,由于凹面镜M2和平面镜M3之间的距离,以及观察者、光源与八面镜M1的距离,都远远小于M2和八面镜之间的距离(应该很好理解吧,前面的都是几十厘米就够了,后者可能达到几十公里),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光的行进距离,就是M1到M2的往返距离,而时间就是八面镜旋转了1/8圈的时间,这个时间只要用当时八面镜的转速就可以计算出来。用距离除以时间,就可以得到光速了。

            利用这个方法,迈克尔孙测得的光速是299853±60 km/s。

            要知道,现在人类测量光速的精确数据是299792458m/s,迈克尔孙的实验结果已经精确到惊人的地步了。

            不过,科学家们求知的心不允许半点偏差的存在。那么,光速的最终数值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普通人是否也可以测量光速呢?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下一期【科学有道理】栏目哦~

            相关文章:「科学有道理」光速那么快,科学家是如何测量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