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孝道的古今故事(孝道的内容之三)

有关孝道的古今故事(孝道的内容之三)(1)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论语》中孟武伯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孝经》中孔子说“病则致其忧”,都是说父母的身体健康是子女最担忧的事情。

孔子还认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因此,更应该多关心父母的健康。

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父亲生病吃药,儿子要先尝。不是世代相传的医生,(由于其医术不精,)所以不服其药。

关于为父母尝药,在古代宣扬孝道的《二十四孝》中,就有一则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

西汉的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文中误为第三子),生母是薄太后。在薄太后生病的三年里,汉文帝日夜亲自侍奉,汤药要亲自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下。

有关孝道的古今故事(孝道的内容之三)(2)

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固然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汉文帝贵为天子,能亲自照顾生病的母亲,还是给天下人作出了侍疾尽孝的表率。

当然,在现代社会,还是不提倡“替亲尝药”这样的举动。但在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上,子女还是有很多事情可做。

一方面要关注父母生理方面的身体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就医。有些老人身体不舒服,出于“讳疾忌医”或者嫌麻烦等因素,往往不愿意去医院诊治,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随便买点药服用,老人身体弱,体质差,有些小问题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拖延成疾病,小病往往也会拖延成为大病,这都是子女需要关注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关心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多老人由于过去的人生经历、工作变动、子女成长、家庭变故、身体疾病等等因素,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化解,以至于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子女要仔细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想办法予以有效化解,或者请专业人员帮助解决。

在这方面,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提醒父母,身体有任何变化,都要告知子女,如果去医院看病或者采取某种治疗措施、购买一些药品和器械,也要征求子女的意见。并不是说子女有这方面的知识,而是一方面让子女掌握父母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可以让子女多了解各方面信息,在就医、治疗等方面避免上当受骗。过去有个说法,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意思就是照顾患病的父母,短时间还可以,时间长了,难免有懈怠不难烦以致照顾不周的时候。可是,只要做子女的想一想,如果自己面临长期患病的情况,做父母的会怎么做呢?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亲对照顾自己患病的亲生骨肉会有不难烦的,都是想尽办法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看病,期望孩子能够健康。所以,想一想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是怎么做的,也许“久病床前无孝子”就会少一些。

有关孝道的古今故事(孝道的内容之三)(3)

在照顾父母健康方面,对于现代人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照顾生病的老人很多时候“有心无力”。

独生子女的一代人组成家庭之后,除了要面对养育子女的压力之外,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对夫妻双方四个老人的照顾问题。

一旦老人年高体弱,或者身患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如何长期照顾,的确是个难题。而且照顾这样的老人,很多夫妻左右为难。自己照顾,时间成问题;找保姆,花钱是小事,能不能照顾妥贴是大问题;送养老院,不但合适的养老院不好找,还可能要面临背负“不孝”指责的压力。

在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又面临中国极速进入老龄化时代,独生子女家庭如何照顾好年老体弱乃至患病老人的问题,是全社会都需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们不想对父母尽孝,而是在当今社会种种现实问题面前,当一个合格的孝子,太难。而这些实际问题,仅仅依靠个人或者家庭的力量,是无法有效解决的。

所以,在没有更好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侍奉好生病老人,还是只能依靠子女克服困难,让老人们在病痛中得到有效的护理照顾,感受到孩子们的孝心。

更重要的是,子女要叮嘱老人注意身体的健康保养。很多老人从困难年代走过来,一辈子俭省,年轻体壮的时候小毛病往往就“抗”过去算了。做子女的要提醒老人,年纪大了,靠身体把疾病“抗”过去是不现实的,而是要依靠符合身体状况的方法和专业人士的建议,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身体的健康,这才是减轻子女负担的有效途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