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歌十二月送情郎(年年岁岁采茶曲)

又到了满园春茶冒芽的时候,对于越来越喜欢“小茶叶”的时代,春茶季节的模式早已开启。各种采茶的场景已经刷屏了朋友圈与抖音,各种卖茶的吆喝在网络上粉墨登场。原本是农耕劳动的采茶已经成为一种农耕文化。本来女人们采茶是为了生计,今天却成了一种欢乐活动。在摄影师的镜头下,穿戴一新,歌舞兼并,千姿百态。社会的高雅和文明程度,不得不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加快思想的脚步。

当你谈论明前茶的时候,当你泡上一壶精致的西湖龙井慢慢品尝的时候,不知有否想到茶农采茶的辛苦。或许城里人不会有这种体会,小年青不会有这种感受,因为很多人认为采茶是一件多么乐趣的事啊!城里人在双休日往乡下赶,去看茶,去采茶,体验那种茶农的生活。茶农的苦,只有茶农自己知道。

采茶歌十二月送情郎(年年岁岁采茶曲)(1)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是集体生产的体制,我老家的农村茶叶是一项主要收入,采茶是春季里一件重要农事。当年,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获得工分,每个劳动力的工分平常都是按天(日头)计算的,而采摘茶叶则是按斤计算的,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家家户户都争着多采茶。每年的春茶开摘以前,生产队采用抓阄的办法,把一块块的茶园分到采茶组,一个组则由二到三户人家组成。只有在自己分得的茶园采摘完以后,才能到公共的茶园山再去采茶。这样,家家户户都拼命地先采完分得的茶园,力争再去公共茶园采摘,多挣一些工分。

每年的春茶季节开始,学校会放一个星期的茶假,高兴的是不用天天去学校上课,担心的是要天天上山去采茶。早晨,天色还暗沉沉的时候,母亲就把我叫醒了,我夹着双眼极不情愿地起来,洗脸、吃饭、背上茶篮,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摸着路去山上采茶,开始了一个茶季的采茶。与我家同组的是我的干妈家和干妈家的邻居三户人家,这样的组合一直没有变。

到了茶山以后,记得第一个动作是“抢篷”,就是挑选长势最好的茶叶篷,这样采摘茶叶快而多,因为那个年代的茶山不像现在的茶园整畦整畦的。就这样从早晨五六点钟开始一直到中午十二点才可以回家吃饭,那个辛苦劲儿无法形容。中间解闷的办法有几个,我记得是缠着大人讲“朝事”(故事),每个大人讲一个,消磨一些时间;再就是等待着吃点心,点心是母亲随带的,一般是几块带有浓浓酸味的年糕,用手帕包着放在茶篮底下,焦虑地等待到九十点钟,才在母亲的一声指令下,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把酸味年糕吃了;还有就是以小便做由头,玩一会放松一下。

采茶歌十二月送情郎(年年岁岁采茶曲)(2)

采茶最难熬的是雨天与猛太阳的时候。遇到刮风下雨也得采茶,那个冷,冻的让人瑟瑟发抖,水花花的茶叶又难采,在泥泞的山地里,弄得一身泥土;大晴天到了中午,猛辣辣的太阳晒得人昏沉沉。到了采夏季的茶叶,不但要承受猛辣辣的太阳,还会染上茶辣虫一类,全身上下一个痒,让你欲罢不能。尽管很难受,但懂事的我们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力争多采茶,多挣一点工分,为家里减少一丁点压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土地开始承包到户,我们家里也分得了一定的茶园山,自己管理,自己采摘,再卖给茶厂。有一段时间,茶叶价格涨的快,收入不菲,因此,对茶园的管理更是抓得紧。冬天,把茶园山进行翻耕和修剪,元宵节后进行施肥,等待着春茶的开摘。集体生产的时候,没有采摘秋茶的习惯,家庭承包以后开始加工秋茶。夏季茶叶采摘以后,进行一次小修剪与施肥,这样秋茶的长势好而且叶面整齐,采摘方便。秋茶一般可以采摘三批,采摘一次,施一次叶面肥料,就是在茶树上喷洒农药与尿素的混合液!所以,我认为买茶叶千万别卖秋茶,因为有农药的成分。春夏秋的茶叶怎么区分?这里有技术与经验等各种因素组成,大有学问所在。

苍山翠崖,蜿蜒绵延,茶叶生产,是茶农的根本。现在的采茶季节越来越早,过去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因为那个时候是生产加工珠茶的,我们称之为“大茶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制作“龙井”、“旗枪”等品牌的“小茶叶”。因此,在采摘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进,重点是要保持鲜叶的完整性,如果破坏了叶面的完整,或者采碎了茶叶,那么成品茶的形象与质量就下降了,影响了茶叶的价格。同时,对于采茶的工具也更加讲究,本来都是用的竹制的“大茶篮”,如今因为叶小量少,更多的用“小竹篮”、“小竹笼”、“小竹筥”。以前的采茶以女人为主,现在是男人也上山,夫妻白天采茶,晚上加工,凌晨卖茶。过去为了赶季节,采茶风雨无阻,现在因为保证质量,尽量做到有雨不采。

古越州产茶的历史悠久,绍兴的茶叶在国内外早已是名声在外。尤其是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常年云雾缭绕,水洁土沃,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种茶优势。现在提倡采摘明前茶,以两瓣茶叶的新芽为佳,这样的新芽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这个时候去乡村,到处可以看到低头忙碌的采茶人,穿着鲜艳的采茶女为满山翠色增添了色彩与灵动。带着笠帽,背着竹篮,双手翩飞,又快又准地采摘着茶叶。由于长期的采摘茶叶,可以看到她们被茶叶汁水染黑的手指。

直到高中时,我才第一次听到《采茶舞曲》,那种明快的曲调,确实让人浮想联翩,山涧小溪,绿油油的茶园,一个个的采茶姑娘和那银铃般的笑声似乎就在眼前。这首茶歌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旋律优美流畅。后来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浙江“采茶舞曲”列为亚太优秀民族歌舞加以保护。

《采茶词》中描绘采茶的场景是这样的:“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采茶姑娘边唱歌、边采茶,比谁采得快,场面十分的欢快。当年我在参加生产队劳动时,大人们也总是寻找各种的开心话题,一个接着一个地逗着乐。中国农民的心头总有一抹阳光,劳作也有欢声笑语。

采茶歌十二月送情郎(年年岁岁采茶曲)(3)

绍兴的南部山区,到处是茶园,家家户户都加工各种品茗的茶叶,一直以来,茶叶是每个家庭的一项收入。对于采茶虽然并没有深奥的文化与艺术上的讲究,在茶山上,一些年轻姑娘偶尔唱唱歌,年轻情侣一起采茶嬉闹,少妇们则会聊一些家长里短,打破一些沉闷的氛围。采茶,在山民们的心中已经刻下了印记,一辈子难以忘怀。有人说,文化这种东西要从幼小的心里种植才能长盛不衰。从前几年开始,位于柯桥区稽东镇车头村的玉龙茶业就有接待亲子游,参观茶文化展厅,现场采摘、制茶等茶文化活动项目。我以为让孩子们去山花盛开的乡村,感受大自然,与山水亲密接触,采茶闻香,了解茶文化,何乐而不为呢!

绍兴南部山区的几个镇都有条件开发采茶文化旅游,每年的春茶季节可以举办一个“采茶文化节”,成为茶叶企业与茶商的交流合作平台,成为中小学生体验乡村生活的实践基地,成为游客品茗休闲,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体验现代田园风情的乡村之旅入口。

岁岁年年采茶曲…茶园本应是乐园,采茶女应该是幸福的女人!(作者:孙法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