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能力令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个世上绝大多数美好的事情,都由普通人来创造,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个结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从出生那天活到现在。

在十多年前的贵州,有山的地方,就有希望小学。每一间希望小学的门匾上,墙壁上,都镌刻着捐助人的名字。孩子们走进校门,一抬头就能看见捐助人的名字,像时间的钟摆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们感恩捐助人。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1)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2)

这些捐助人中,不乏条件一般的普通人。香港有一位叫余慕莲的演员,颐养天年之际,将公司发给她的20万元退休金,捐出8万元在贵州阿市乡盖了第一所正式的希望小学。

在电影界,余慕莲并不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但在家喻户晓的影片中,总有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角色非她不可。因为没有一个演员像她那样,对小角色的饰演如此趋之若鹜,又对丑女的扮演如此甘之如饴。

著名导演高志森曾面对镜头说:“她人很随和,不计较,不挑剔,我经常找她演垃圾婆。”

一旁正在化妆的余慕莲听到,马上接话:“无所谓,没人做便我做,没人跟我争更好。”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3)

人人都叫她鱼毛姐,“鱼毛”在广东话中是渺小的意思。余慕莲坦言自己一辈子都在演小人物,唯一一次当主角,是参加纪录片『向世界出发』。

2007年,余慕莲跟着『向世界出发』制作组来到了自己捐建的余慕莲小学,这是自她两年前参加奠基仪式过后,第一次到访这间山区小学,心情难免有说不出的紧张。

来到村口时,校长安排了全校的学生在山路两旁列队欢迎她的到来。余慕莲不停地对孩子们说“谢谢,谢谢你们”,她的目光落在一张张生涩的面孔上,打量着山村的贫苦与惆怅。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4)

这里的路没有任何工业化的痕迹,全是古老的养料在无数双脚下踏出来的罗马大道。一到下雨,就会变成统一的牛粪便颜色,发出一股难言的土腥味。每个山区孩子,就是在这样一条泥泞的必经之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学校大门。

当天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场大雨,可鲜艳的红领巾们依旧岿然不动,顶着雨水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大恩人。余慕莲心疼之余又无限感动。

校长邀请她到演讲台上讲话,余慕莲没什么文化,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手里拿着一张拼拼凑凑写成的演讲稿,向台下的300多位同学寒暄问好。其中一句“我希望你们努力念书”,她读的分外铿锵有力,似乎也在大声宣读自己心中的遗憾,因为她的学历水平,也仅仅停留在小学毕业而已。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5)

余慕莲四岁父母离异,跟着毫无感情可言的母亲在片场打杂,11岁才开始上学,直到17岁小学毕业。因为没学历,她只能从事带位员、售货员之类的低级工作,后来幸运踏入演艺圈,又为生计疲于奔命于五个电视台演小角色,甚至一度36个小时不睡觉连续工作。

一个吃过读书少的苦,又见识过读书多的甜的人,最能认识受教育的重要性。

余慕莲说:“我自己本身很喜欢读书,但是环境不许可,现在我知道有些小朋友很想念书,但也是环境不好。”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6)

于是,她就有了捐建学校的冲动,听闻风声的人都哗然一个演垃圾婆的小龙套也舍得捐钱?许多人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观望,一年后,两层高的余慕莲希望小学拔地而起。

而在这之前,阿市乡一直没有正规学校,六七十个小孩挤在逼仄的白色平房内上课,里头又黑又闷又热,汗臭弥漫,堪比难民收容所。

余慕莲捐建的新小学仅能满足给孩子们一个遮风挡雨的空壳,所有的教具设施,继续传承着以往的艰苦朴素。已有八年高龄、修修补补的残旧木课桌,是每一间教室的标配。粉白的墙顶不挂有电灯,也不挂有风扇,更不可能有空调这样的天外来物,因为这里根本没有通电,所有与电有关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

环顾教室四周,窗户都做得特别大,也不挂窗帘,无论晴天阴天,窗户都是整个教室唯一的光源。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7)

尽管如此,这样简陋的教室却装载了一双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涵义在这里得到真正诠释。

余慕莲在节目录制中,多次重复一句话:“我只是尽了一点绵力,就有这么多小朋友受惠,我真的很高兴。”

她从香港出发来到阿市乡,乘坐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到达时用了12个小时。如果没人帮助这里的孩子,靠他们用自己的双脚,想要走出这些重峦叠嶂的大山,可能要数个春秋,也可能徒劳一辈子都无法到达山的另一边。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8)

在贵州隐天蔽日的深山,有数不清的学校由相隔千山万水的香港人捐建,一个美容院的老板,一个斋食店老板,千里迢迢来到这片不毛之地,十年间捐建了接近四百间学校。

旁白不止一次感导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能力令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当一个无私奉献的普通人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他的代价往往是必须剥离金钱的追求和特权的向往,前者与后者,没有一样是自诩为普通人身份的我们所能放弃的欲望。

但在这里,一条条与世隔绝的山村,生活着许许多多与世无争的普通人。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9)

香炉村没有学校,39岁的闵书军捐出了自己的房子作为孩子们的教室。 这间教室的房顶由稀疏的木板搭建而成,阳光和雨水都可以从屋顶自由落下。

闵书军在日晒雨淋的讲台上,一站就是二十年,令一千多位山村孩子得到知识启蒙。没有人给他发工资,他也从未收过村民的学费,一家三口依靠种植农作物赚取每月微薄的几十元生活费。

闵书军说:“没什么其他想法,就是想把孩子们教好,自己的生活只要能将就过下去就行。”

十年前贵州的教育(十多年前在贵州)(10)

我们无法理解何种动力驱动着他们的信仰,但除了讴歌他们,别无选择!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一生追求平凡中的伟大,心中始终不渝地装着信仰而活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