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个太子简介(明朝第一个皇太子的子孙)

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国皇太子朱标病逝,时年三十七岁,这个从封吴王世子起,被精心培育近三十年的长子去世,令朱元璋悲痛欲绝。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明朝最后一个太子简介(明朝第一个皇太子的子孙)(1)

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朱元璋面临一个迫切问题,当选何人为新的帝国储君?

历史上皇太子先于皇帝病逝的情况下,是立皇孙还是立其他皇子,很多皇帝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立皇孙者:

1、西晋愍怀太子司马遹遇害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臧和司马尚相继被立为皇太孙,是为有史以来立皇孙为储君之始。当时惠帝司马衷形同傀儡,此二孙皆系权臣扶立,一废杀,一夭亡。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死后,立太子之子拓跋浚为世嫡皇孙,为实际储君,后即位为魏文成帝。

朱允炆是嫡孙,但因为他出生时是庶子,所以和朱允熥比,嫡子的成色相对不足。

其生母吕妃是侧室扶正的继室,无论身前死后,对允熥的生母常妃都要敬以正嫡之礼,而自居侧位。这就是儒家嫡庶礼制。

之所以后世不行商礼,是因为如按此例,那么朱允炆和其母扶正后生下的幼弟朱允熙比,同父同母的兄弟,兄为庶居后,而弟为嫡居前,显然有悖礼法精神。

但是朱允炆和朱允熥比,其本为庶子居后,却因其母后来扶正而居前,一样有悖礼法精神。

因此严格地说,朱允熥的继承次序高于朱允炆,因无疑问。

朱元璋的最后选择,应当更多是基于常氏外戚势大,各家军事勋贵连根错节的隐忧,才选择了外家全无势力的朱允炆,(吕氏为原吏部尚书吕本之女,并无血亲兄弟)。而同时蓝玉一党则被朱元璋兴大狱诛灭殆尽,牵连甚广。

当然,大明太祖开国建基,什么宗法礼制在他老人家面前都没一句圣口金言好使。莫说朱允炆生母毕竟在朱标在世时就扶正了,算嫡子也无不可;就算朱允炆真是庶子之庶孙,朱元璋既然册立了他为大明王朝的皇太孙,他就是洪武一朝无任何争议的皇位继承人。也根本不能以所谓“嫡庶”,来否定其继承合理性和统治合法性。

皇太孙、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明朝最后一个太子简介(明朝第一个皇太子的子孙)(2)

可能是为了补偿无缘皇位的朱允熥,不论是出于朱元璋、还是其继母吕后,兄长朱允炆,他的待遇亦是有明二百余年诸藩王之最:

朱允熥的封号是极敏感的“吴王”。需知朱元璋建立大明前,当了8年吴国公,4年吴王,最后议立国号时,“吴”也是和“明”二选一的候选。因此,按历朝历代常理,这个封号实非人臣所当有。

朱允熥的藩地是浙江首府杭州。而其后大明十余朝数百年,江南财赋重地,从无封建藩王之理。足可见对他的厚待。

朱允熥若能顺利就藩,在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当个富贵闲王,亦不失为畅美人生:留得西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

可惜,这一切都被他四叔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所毁。朱棣克南京后,收缴焚毁建文帝时期的相关奏书、政府公告、私人笔记,并为了否定朱标一脉的继位合法性,信口雌黄捏造所谓《奉天靖难记》,为永乐一朝官方史书,而该书着重污蔑的三人,即已去世的朱标,再加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甚至胡扯出“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对着朱元璋棺木仗剑大骂”的奇闻。

【允炆矫遗诏嗣位,忘哀作乐,用巫觋以桃茢祓除宫禁,以硫磺水徧洒殿壁,烧诸秽物以辟鬼神。梓宫发引,与弟允熥各仗剑立宫门,指斥梓宫曰:“今复能言否?复能督责我否?”言讫皆笑,略无戚容。】

【允炆日益骄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毁后宫,掘地五尺,大兴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为。遣宦者四出,选择女子,充满后宫,通夕饮食,剧戏歌舞,嬖幸者任其所需,谓羊不肥美,辄杀数羊以厌一妇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悦妇人,穷奢极侈,暴殄天物,甚至亵衣皆饰以珠玉锦绣。各王府宫人有色者,皆选留与通,常服淫药,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更缚牝羊母猪与交。荒眈酒色,昼夜无度。及临朝,精神昏暗,俯首凭桉,唯唯数事而已。宫中起大觉殿,于内置轮藏。 出公主与尼为徒,敬礼桑门,狎侮宗庙。尝置一女子于盒以为戏,谓为时物,舁入奉先殿荐新,盒开聚观,大笑而散。倚信阉竖,与决大事,凡进退大臣,参掌兵马,皆得专之。陵辱衣冠,毒虐良善,御史皆被棰挞。纪纲坏乱,构成大祸。】——朱棣编撰奇书《奉天靖难记》

因该书种种光怪陆离之处,连满清修《明史》的史官都看不下去,没有跟着照录。

平心而论,幸亏如此,否则不止是朱允炆朱允熥兄弟,不止是立朱允炆为储君的朱元璋,恐怕就连朱棣自己的声誉,也要因之被累及了。

燕王、明成祖:朱棣

明朝最后一个太子简介(明朝第一个皇太子的子孙)(3)

如此大泼脏水,亦可看出朱棣对朱允熥的忌惮,毕竟他是比建文帝血统更纯正的皇位继承人。他的生母是朱标的元妃,当时已被追谥为孝康皇后,与朱标同祀。

其后朱允熥的境遇可想而知,先降封郡王,再加诸“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之罪,被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和蜀藩崇阳王朱悦燇合谋,欲以建文帝为名起兵,被朱棣查办。

此事后不久,未满四十的朱允熥即暴卒,不排除是朱棣为杜绝隐患而下毒手的可能。

此外,朱标本有五个儿子,虞怀王朱雄英早夭,惠帝朱允炆并其长子朱文奎,于南京城破时不知所踪,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亦被降封郡王,后相继被朱棣禁锢。

永乐四年二月,东陵一场诡异大火,夺去被禁锢守陵的朱标继妻吕后和幼子朱允熙性命。「永乐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允熙)惊仆地,卒年十六。」

朱允熞同样被废为庶人,禁锢若干年后死,无子嗣。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被禁锢凤阳五十余年,即所谓“建庶人”,被英宗朱祁镇放出不久即死。

其实同时放出的还有所谓“吴庶人”,即朱允熥之后。

《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三):“丙辰,释建文君子孙,安置凤阳。敕太监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亲,虽在不原,亦令得所。今遣太监吴昱管送吴庶人及其母杨氏等共一十八名,日前去凤阳居住。每月令所司支与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听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其亲戚许相往来。其余闲杂之人,并各王府不许往来。交通若因衣服饮食之类,许出街市交易买卖。差出内使鲁博黄父住刘敬潘成赵玉韦州,就与庶人看守门户,出入使令尔春等。须要照顾防闲,令其安分守法,亦宜以礼优待,毋得忽慢庶。副,朕眷念宗室之意,又敕在廷文武群臣曰朕恭膺。天命复承。祖宗大统,夙夜忧勤,欲使天下群生咸德,其所而况宗室至亲者哉?爰念建庶人等,自幼为前人所累,拘幽至今五十余年。悯此遗孤特,从宽贷用,是厚加赏赉。遣人送至凤阳,居住月给廪饩,以安其生仍听婚姻,以续其后庶。副朕眷念亲亲之意。”

朱允熥死于永乐十五年,而且其时已是年近四十岁的壮年人,按常理早已娶妻生子。

明英宗时期的“吴庶人“,显然只能是他的儿子或孙子,“吴庶人“之母杨氏,应是朱允熥的妻妾或儿媳。英宗派了几个内使照料他们起居,每月支给米柴。但只许与其亲戚往来,出入购置衣食,而禁止和其他百姓、各王府来往,仍等同变相软禁。

弘治中台州人缪恭走京师, 上书言六事, 其一请封建庶人之后为王, 以奉懿文祀。 通政司大怒, 谓 为讨死, 囚之兵马司, 以其疏上。 上不罪也。——《万历野获编》

天顺三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上言:“建庶、吴庶。俱安置凤阳,官军巡警击柝,声闻陵寝。或有不逞之徒,事出意外,卒难防范。乞将二庶送有军卫城池,或即移凤阳废中书省,严加防范”。上曰:“安置已定,不必动”。至成化三年九月,南司礼太监覃包等奏:“建庶、吴庶,自天顺初安置凤阳,其带帐幔靴,俱已敝尽。又人口一十八名,岁给布缣绵絮,今死亡者五人,因而减给。所买女奴六人,俱无衣布,宜为修补。”诏下工部勘给之。时吴庶先卒,懿文太子之后,仅存建庶一人,其后释放又卒,嗣遂绝。两朝仁厚,虽加优恤,而无救于若敖之馁。——《万历野获编》

按《万历野获编》的说法,到明宪宗成化三年,朱文圭和朱允熥后裔相关人口,所谓的建庶人和吴庶人亲族已只剩十三人,而且衣物敝尽,生活困苦。

弘治时有官员上书,请封文圭后裔为王,奉朱标祀,被通政司大怒囚禁,孝宗不以为罪而释放。其后若干年,允熥一脉先绝,文圭一脉亦绝。虽英宗、宪宗两朝“优恤”,朱标终究就此绝嗣。

一直到京师城陷,毅宗殉国,南明安宗弘光帝继位后,国难思忠良,才开始对有明二百余年累积的冤案统一做了平反。

包括追复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康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为惠宗让皇帝景泰帝朱祁钰为代宗景皇帝,连其皇后常氏、马氏、汪氏并上尊号和十三字谥号齐全。同时给洪武朝被冤杀的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等诸公侯;靖难时被屈杀的建文忠臣长兴侯耿炳文、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景清、卓敬;正德朝被杖杀的蒋钦、陆震;天启朝被阉党害死的左光斗、顾大章等,一起平反昭雪、追加谥号。

懿文太子、明兴宗康皇帝:朱标

明朝最后一个太子简介(明朝第一个皇太子的子孙)(4)

另据民国24年(1935年)编修的《莱阳县志》,朱允熥之子”朱载坤“尚在襁褓,被内监王忠带逃民间,居于莱阳城南朱家夼。

  【明吴王允熥为懿文太子标三子,建文元年封,未就国,及靖难师入京,降为郡王,其年九月,又废为庶人,以忧愤死,子载坤尚在襁褓,宫监王忠负逃民间,及长,惧祸。弘熙元年,潜走邑下夼,今其村称朱家夼,朱氏约百余家人。】

《烟台晚报》有一篇相关文章:莱阳南朱家夼朱氏或为朱元璋后裔

在莱阳城南75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南朱家夼,原名朱家夼,属于穴坊镇管辖。本村朱姓居民至今世代相传,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太子朱标的后裔。

当然,按朱元璋所定的长房太子朱标的后裔派语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并依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顺序,取名字末字;

朱允熥之子应名“朱文坤”方对,不排除“朱载坤”是以避祸而改字之故。

作为“靖难之役”中纯系被累的一人,朱允熥壮年早逝,他的后裔却能就此逃脱禁锢,延续了懿文太子朱标的血脉一直至今。使天性仁慈、厚德载物的兴宗孝康皇帝不致绝祀,也算是苍天庇佑善人,历史的小小安慰了。

如果您喜欢本文,诚挚邀请您关注狐狸的狐言论史huyanls1012)。狐狸会每天给您发送关于中国历史的相关好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