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暑假里学做兔儿爷)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暑假里学做兔儿爷)(1)

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秋了。除赏月吃月饼之外,古时有些地方还有个拜“兔儿爷”的习俗。“兔儿爷”是谁?它长什么样?为何古人要拜它?这期的小课堂,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兔儿爷”,学习一样和“兔儿爷”有关的传统非遗制作技艺。

“兔儿爷”:兔首人身源于彩塑

想知道“兔儿爷”到底是什么模样前,先一起读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的一段文字:“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得上了油,两个细长的白耳朵上淡淡的瞄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看吧,这段绘声绘色的文字已形象地勾勒出了“兔儿爷”的模样了。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暑假里学做兔儿爷)(2)

传说中“兔儿爷”,兔首人身,多为泥质彩塑,大的高则三尺,小的却长不及寸,一律的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兔儿爷”的坐骑有狮、虎、鹿、象等,千姿百态,异常可爱。

“兔儿爷”是老北京传统节令玩具,也是老北京中秋节习俗的标志之一,每逢中秋佳节,人们将“兔儿爷”请出来,奉上瓜果月饼祭拜,祭拜完后的“兔儿爷”摇身一变成了孩子们的玩具,新的“兔儿爷”再被请进家。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代晚期并沿袭多年。泥塑北京“兔儿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早时间老北京的传统中秋节,可不只是品月饼、赏月亮,还要祭拜“兔儿爷”。祭拜“兔儿爷”寄托了旧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寓意事业兴盛;“坐葫芦兔儿爷”,“葫芦”与“福禄”同音,寓意福禄双全。

动手做个“兔儿爷”

“兔儿爷”一般是用黏土做的,较高级的是在黏土中掺入纸浆为原料,填入模子翻塑出来。模子分正、反两个范,待泥料八九分干时,取下范模,配上事先翻塑好的耳朵(俗称犄角),干透后在其身上追刷胶水(防止渗色),再勾轮廓、上色、描金等就算完成了。

制作步骤:

第一步将黏土和纸浆和好,并填入前半个模子,用力按压。记住别加太多的水啊!然后,将另一半模子盖上,注意底部一定要压紧。待泥料八九分干时把模子慢慢取下来,晾干以后,再做一些细节的修整。

第二步加上耳朵,并在全身表面涂一层胶水。

第三步就是彩绘了。首先要搭配色彩,彩绘的时候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先画浅色,再画深色,最后再开脸。上色时先用粗笔涂色,涂完浅色再涂深色,涂完一遍之后,晾干了,再涂一遍,一般整个皮肤要涂三遍。然后就可以用细毛笔小心翼翼地给“兔儿爷”画上火焰眉和眼睛;接下来用细毛笔在“兔儿爷”胸前写上“福”字,画耳朵时是一竖两横,涂色的时候掌握一般脸上用白色的颜料,然后是金黄的头盔,还有围巾,红色的袍子和靴子。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暑假里学做兔儿爷)(3)

除了泥塑制作“兔儿爷”,还有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初级做法,布艺“兔儿爷”。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暑假里学做兔儿爷)(4)

制作步骤:

找一块红色的布料,剪出“兔儿爷”的身形,再将布料用秀绷固定好,秀出“兔儿爷”的面部五官以及身体各部位;耳朵部位可以穿珠、挂绳等进行装饰,最后进行缝合,在收口处放置磨好的香料粉及棉花缝合即可。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暑假里学做兔儿爷)(5)

中秋拜“兔儿爷”习俗源自民间传说

那么,老北京为什么在中秋节要拜“兔儿爷”呢?这源自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手艺人就根据这个传说描绘出“兔儿爷”的身形。

很久以前,北京城因瘟疫肆虐,家家户户都有人得病,尤其是女人和小孩。出门劳作或者游玩回来,第二天准得在家躺着,吃药也不顶事,大夫也治不好。走投无路时家家户户便烧香请神,祈求健康。嫦娥仙子了解到人间此事后,立刻派玉兔下凡,而玉兔下凡的时间刚好是八月十五。玉兔从将军庙借来盔甲,各路灵兽和神仙坐骑前来相助,骑着马、鹿、麒麟、虎,走遍四九城,很快便瘟疫消除,人们为了感谢玉兔,就用泥土捏了个泥人用来祭奠这只救万民的小兔子。

所以,每年的八月十五,老北京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玉兔,感谢玉兔给人间带来的平安和吉祥,还亲切地称它为“兔儿爷”。

传说终是传说。“兔儿爷”的起源无从考证,据明代纪坤《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

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有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从中可以看出,到了清代,“兔儿爷”爷已经“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形象上华丽许多,而且身价倍增——“值近万钱”。

“单挑”一词与“兔儿爷”也有关

关于“兔儿爷”的习俗,虽多盛行于民间,但却也是极其讲究的,单就“兔儿爷”后背插的一杆旗也是有说法的。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叫“‘兔儿爷’的靠背旗——独挑”,市井小厮打架时常用到这一句,意思是一对一单挑,因为“兔儿爷”只有一杆靠背旗。

文·图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夏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