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

人是群居动物,要想在一个群体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掌握为人处世之道,而中国更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家,因此要做到人情练达,说话做事的方式就要有技巧和艺术,这样才能使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而我们今天很多的为人处事之道,都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古人讲究“重义轻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也有“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这样为人处世的典故。

总之,为人处世之道自古有之,而且在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中,一套优秀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非常实用的,从古代开始,上到英明帝王、谦谦君子,下到清贫百姓、黔首庶民,都在各自的实践中形成了处世之道,总结了处世经验,为后人所用。

那么,中国的处世之道是如何演变的,它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又进行了怎样的改良和发展,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些问题。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1)

一、先秦时期的重义轻利的处世之道

1.先秦时期是各种文化形成的孕育时期,其中就包括为人处世之道的形成,纵览先秦历史,我们发现在这一时期人们最注重的就是“义”,虽然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之中一直都是重情义的,但是把义看做生命的,还是在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侠客义士最多,重义思想也达到了巅峰,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墨家为主的“义”思想体系和团体组织,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先秦时期比较著名的义士,深入了解一下他们义字当先的为人处世之道。

(1)儒者侠风:子路

子路字仲由,是孔子的学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子路早年性情刚烈、好勇斗狠,甚至还冒犯过孔子,但孔子因材施教,为他制定合适的礼仪,慢慢教导他尊师重道、知书达理,很快就使子路成为了一个儒雅之人,又因为他的武艺高强所以一直跟在孔子身边做侍卫可以说子路的身上既有游侠的义气,也有儒家文化的气息。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2)

后来子路到卫国做官,卫国爆发了孔悝之乱,子路出差在外听到此事急忙往回赶,想要救出孔悝,他在进城时遇到了出城逃亡的子羔,子羔劝说他不要进城送死,子路却不以为然,慷慨陈词道:“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进城以后子路被乱臣贼子围住,寡不敌众受了重伤,连帽带也被砸断了,但是他坚持“君子死而冠不免”,把带子扎好后继续与敌人搏斗,力尽而亡,死后被乱臣砍成了肉泥。

子路虽死,但是这种儒者侠风的精神符合儒家思想中的“舍生取义”和“重义轻利”的处世之道,子路拒绝了乱臣们利益的诱惑,坚持报答孔悝的恩情,是义字当先的侠士。

(2)士为知己者死的义士:豫让

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启了三家分晋的时代,历史也正式进入战国时代,原来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家又联合起来对付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智氏,智氏战败,土地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但是智氏有一个忠心的义士名叫豫让,豫让是一个游侠,曾经为了生存到当时的大氏族家中做门客,却都被人轻视,只有智氏非常欣赏豫让的武艺和才华,对他委以重任,主仆二人相谈甚欢。

恰好在这时智氏被杀,豫让发誓为主人复仇,于是他躲进深山之中,把漆涂在身上烧毁皮肤,又吞下炭火把喉咙烫哑,伪装成乞讨者刺杀赵襄子,但是三次都没有成功,赵襄子被他忠心护主的义气打动,劝说他为自己效力,并用重金诱惑他,但豫让拒不接受,他对赵襄子说:“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死前还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这又是另一种义字当先的处世之道,豫让虽然是一个不会转圜的人,但是他思想中的义薄云天的精神,既有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同时也有墨家思想中为了义气舍生忘死的影子。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3)

根据以上两个关于义士故事的简述,可以大概看出先秦时期的侠义之士的义薄云天的为人处世之道,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义”字,无论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私情,舍生取义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时期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比较宁折不弯、刚正耿直的,由此也诞生了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中的“义”,也是先秦处世之道发展的巅峰。

2、儒家思想的先义后利

孔子非常重视义的作用并且一定程度上上把义作为人们的处世之道,也作为鉴别一个人好坏的标准,《论语》中明确记载了孔子对义的看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也非常注重培养他们重义轻利的为人处世之道,他曾经告诫子路,如果做官能带来富贵,却因为富贵而抛弃了道义,那么不做也罢,在《论语.述而》中,孔子也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在儒家思想中,做人义字当先的处世之道还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4)

3、墨家的重义重利

墨家思想虽然也强调义的作用,但是主张义利合一的为人处世之道。因为墨家的团体都是代表社会底层人民利益的侠士,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既要为了义舍生取义,也要为了合理的利益去争取,他们相信君子即使为了“利”,也不会违背道义。“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保利弃义者,谓之至贼”。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人们都注重义薄云天的为人处世之道,虽然其中也在追求利益,但那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动不动就舍生取义,献出生命的举动有些过于血腥,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儒家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义”之外,还有仁、信、诚、让、忍等各种为人处世之道,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儒家文化中的这些品德逐渐取代了义。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5)

二、儒家思想对为人处世之道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有很多,以下选取几个重要的部分深入剖析。

(1)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庸之道是妥协和忍让,其实中庸之道的思想非常丰富,《论语.庸也》中有云:“中庸为之德也,其至矣乎。”

在治国安民方面,统治者可以采取中庸之道,通过恩威并施来建设强国,给百姓康乐;在为人处世方面,强调做人不可以太狂妄,也不能过于忍让,“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机关算尽太聪明”,都是在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适当,为自己留有转瞬的余地,如果只图一时痛快对人恶语相向,可能日后就会走投无路。

汉朝时有一位戚夫人,她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在刘邦的原配夫人吕雉被项羽当做人质关在监狱中时,年轻貌美的戚夫人已经在刘邦身边轻歌曼舞,不久之后就生下了皇子刘如意,吕雉本来是温柔谦和之人,但自从她历经千辛万苦,从项羽手中解脱来到刘邦身边时,不仅刘邦嫌弃她的年老色衰,戚夫人也是仗着刘邦的宠爱对吕雉出言不逊。本来吕雉心胸宽广可以不与戚夫人计较言语之争,然而戚夫人很明显不懂中庸之道,她在朝中没有吕后的势力而只有刘邦的宠爱,凭借这一点,戚夫人时常在刘邦面前吹枕边风想让他立如意为太子,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6)

吕雉听说后为了儿子的地位开始日夜不休的想办法,甚至在刘邦的宫殿前一跪就是好几天,此时她也终于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在刘邦去世之后她对戚夫人实施了残酷的惩罚,“人彘”一词,就是吕雉的发明。由此可见,中庸之道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为人处世之道,本来戚夫人可以尊重吕雉,在刘邦去世后或者安宁的生活,但是她凭借丈夫的宠爱肆意妄为,不懂得水满则溢的道理,也不懂得为自己留有余地,最终导致了悲惨的下场。

(2)宽之道

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宽厚仁慈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法,在古人的眼中,“宽”有以下几种意义:对于各种各样的人,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之人,都要以宽容之心对待,不能因为自己才能出众,就要求别人也如此,以宽厚的心态来看待他人的不足之处;不对有错的人恶语相向,不计较小的怨恨,不在众人面前揭露他人的短处;作为凡人,不能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任何污点,要有一颗能够藏污纳垢的心,也要做好受委屈的准备,但做人一定要坦坦荡荡、无愧于心,能做到以上的“宽”,才做到了真正的以宽处世之道。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7)

(3)恕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宽恕,就是将心比心,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人都是自私的“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人们只有在做事时多为别人着想,不为了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当然在大事上要有原则),才能以“恕”之道为人处世。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实习护士在给病人打针时过于紧张,找了好几次都没有找到血管,病人也被他扎的手上到处都是淤血,但是却始终保持微笑,并鼓励护士不要紧张,最终护士成功的找到了血管,对病人连连表示感激,人们问病人为什么不发火,他只是说:“将心比心,每个人都会有紧张的时候,只有鼓励才会让她放松。”这看似简单的为人处世之道,确是无数人不断实践的结果,以宽恕之心为人处世,是最简朴的方法,也是最难做到的方法。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8)

(4)诚信之道

“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才算是诚信,在为人处事之中,要首先做到以诚待人,不轻易许诺,不轻易回应,说话算数,才能有信用,让人相信自己,先以诚待人,信也会不请自来。“以诚待人,人亦诚而应”、“轻诺寡信,则失信于人”、“人而无信,为人所不齿”。在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中,诚信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比如经常做生意走南闯北的商人,最终能挣下一番家业的,都是在做生意时以诚待人,拥有很大的信用,所以说诚信在为人处世之中的地位实在是中流砥柱。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9)

(5)忍让之道

忍让之道也是为人处世必不可少的品质,“忍辱负重”“小不忍则乱大谋”,都是中国人尚忍文化的体现,忍字头上一把刀,即使心中再愤恨,也要克制忍耐,这就是忍字的含义。汉宣帝刘询,在汉昭帝刘弗陵死后被霍光拥立为帝,霍光嚣张跋扈,霍氏家族耀武扬威,汉宣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直对霍光忍让有加,甚至明知道霍光的女儿害死他的原配夫人许平君,也丝毫不为所动,而是暗中积蓄力量。

等到霍光死后,汉宣帝将霍氏的罪证公之于众,并将霍氏连根拔起,那位害死皇后的贵妃也被幽禁至死。北周武帝宇文邕,忍受堂兄宇文护专权长达十三年,表面忍让退缩,实则韬光养晦,终于一跃而起,将宇文护当场诛杀。可见中国的“忍”,作为为人处世之道是非常实用的,只要能忍常人之不能忍,这种惊人的毅力,最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10)

“让”则是一种传统美德,代表着与世无争,以德治人,汉文帝的母亲薄姬不争不抢,在后宫中仿佛空气一般存在,遇事也谦让有礼,在刘邦去世之后吕雉杀了很多刘邦的妃子,却对薄夫人礼遇有加,并感谢她的谦让,让她去儿子的封地颐养天年。可见“让”这种有原则、有礼貌的为人处世之道,会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忍”和“让”作为一个共生的词语,代表了克制与退让,也代表了恬淡无争,忍让并行,才是富有大智慧的为人处世之道。

结语

从义薄云天到中庸、宽、恕、诚信、忍让之道,古人的处世之道大致就是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也应该把这些美好的品德应用到实际当中,建立一个完美无瑕的社会团体,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为人处世精神。

古人处世的8个”潜规则“智慧非凡(义宽恕)(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