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

引言:

沈从文,二十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其笔下创作的文学作品无数,深受大众的喜爱。对很多人来说,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他的《边城》,一部深入刻画人性美,展现湘西风土人情的著作。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与沈从文两人均为京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许是因为师生关系,也许是因为同属一派,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其小说的表现内容有不少相似处,以至于人们总喜欢拿两者作比较。本文以这两部小说为例,探讨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审美艺术追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桃源”世界和乡土人情。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1)

一、论景与环境——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

1.《边城》:两人一狗,一户人家,“乌托邦”的理想构建

《边城》写于1931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其原型是一个绒线铺的姑娘。沈从文后来还曾在《湘行散记·老伴》中提及:“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

从“选角”来看,作者从一开始就赋予了故事女主人公美的形象。除了人物美,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静美恬淡的。沈从文以自己生活的故乡湘西小镇为创作背景,小说中的“茶峒”,一个地处于湘川交界处的小边城,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2)

一如《边城》写道: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只黄狗。”

小溪、白塔、独户、两人、一狗,共同构起了一个世界,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 何为“乌托邦”?

“乌”指没有,“托”为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指“理想中最美好的国家”。

在沈从文笔下,“茶峒”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理想中的人间胜地。

山水天地之间,白塔若隐若现地屹立在云雾中,白塔之下,小溪潺潺、独门独户,炊烟袅袅,邻家女孩和鬓白老翁,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是人类最为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

沈从文的《边城》,形象地阐释了这段文字的内涵,《边城》里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情景设置,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构建。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3)

2.《受戒》:一个充满诗意与烟火的世界

《受戒》写于1980年,故事中人物所生活的地方名叫“庵赵庄”,这个普通的小乡村正是汪曾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原型。《受戒》小说里的故事其实就是作者的童年回忆,当年,为了躲避战乱,汪曾祺随着祖父、父亲到高邮北乡庵赵庄住了一段时日,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体验,最终让他有感而发,执笔写下了经典之作《受戒》。

《受戒》小说里的自然环境是美的,和沈从文《边城》里构建的诗意世界一样,汪曾祺曾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为此,我们所看到的《受戒》版本,就是一个充满诗意、人情和烟火的世界。

正如《受戒》写道: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


“院子里一边是牛屋、怼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4)

文中所述,和前面提到的《边城》开头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岛、河水、独户、果树、院子……标准的田园生活。有家,有菜园,园里种满了蔬菜,院里圈养着家禽家畜,岛上果树随着季节的轮回开花结果,这些都是人间的烟火气息。汪曾祺以清新隽永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幕幕田园牧歌的自然风光景象,给人营造出了一种诗意的人生世界。

二、论乡土风情——浑厚淳朴的民风民俗,温婉自然的人性美

1.翠翠

《边城》以沈从文的故乡湘西为背景,那是一个远离尘嚣却又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一个不被功利化世俗玷污的“湘西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比如翠翠,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儿,小说写道: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她成长于山清水秀的乡间,成长于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淳朴风气里,她勤劳、善良、孝顺,不慕财,别人送给她铜板,她追了老远要还给人家;她想去看端午赛船,放鸭子,却又不舍将爷爷一人留在家,她是“爱”与“美”的理想化身。

2.老船夫

小说里的老船夫,一艘船,一条长蒿,一撑就是几十年。他虽然生活清贫,但是给人渡船却从不索取,客人给他硬塞钱,他却一脸认真地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的这个!”他的善良、淳朴如清澈的河水一样,透彻心扉,沁人心脾。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5)

乐施也会有回报,老船夫买猪肉,乡里人不收他的费用,大家相互推让。买卖本是一桩生意,但是在“茶峒”这里,买卖不是生意,而是人情的往来,正如小说写道:“相熟之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3.船总顺顺

船总顺顺,他是地方的豪杰绅士,是生意发达的“掌水码头”大人物,他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却从来不仗势欺人、不以大欺小。在他身上,没有商人的奸诈狡猾、虚伪贪婪,有的是仁义、宽厚。翠翠家里穷,他并未嫌弃,为了给孩子提亲,反而还请来了杨马兵帮忙。在他那里,无需门当户对,只要男女各自喜欢,有钱家的孩子,也可娶穷家的姑娘。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6)

天保意外溺水身亡,顺顺对老船夫产生芥蒂、隔阂,当老船夫离开人世后,顺顺冰释前嫌,抛开个人私怨,主动帮助翠翠安葬祖父,给翠翠带去了大米、酒、肉,安慰翠翠“不要发愁,一切有我”。

对于船总顺顺,他是善的代表,能够做到如此一般,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4.英子和明海以及荸荠庵、赵庄的一切

作为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的《受戒》,和沈从文《边城》表达的精神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呈现出的乡土世界也是基本相同的。汪曾祺笔下的“世俗世界”,同样表现出淳朴自然的人性美。

《受戒》的聚焦人物是年轻的英子和明海,笔者在小说故事情节里穿插了许多关于荸荠庵、赵庄自然风光的描写,初一看,结构疏散,但是认真读完,却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而这正是淳朴的乡土世界给人带来的与众不同的体验感受。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7)

小说中有不少优美的文字叙述,如: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

也有大量平淡、口语化的表达,如“妈妈的!又输了!下回不来了……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等俚语句子。

文中出现了许多有关于乡土的词语:“驴子”、“牛屋”、“猪圈”、“鸡窠”杀猪”、“打大麦”、“收鸭毛”等,这些词汇共同构建出了一个淳朴自然的乡土世界。

《受戒》小说中的人性自然、真诚体现在多方面,比如英子和明海两人纯真含蓄的爱,比如出家和尚可以吃肉、娶媳妇,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忙:

“排好了日期,几家顾几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8)

那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人情味的乡土世界,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和处世理念,他们活得自由自在,不受束缚,活得率真、洒脱,那里表达的一切,都是有血有肉的。

三、论艺术情怀——儒道思想的彰显,道德与生命的关怀

1.乡愁的寄托

谈到乡土风俗,我们都曾读过许多相关的作品,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江浙水乡,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路遥笔下的陕北农村……它们或是表现为粗狂豪迈,或是表现为淡雅清新。而《受戒》和《边城》,则用了一种更为纯粹和自然的方式来表达了乡土风俗。

《受戒》和《边城》里的人物有着淳朴、善良、友爱、真诚等个性品质,在叙述上,这两部乡土小说都刻意避开了战乱的主题内容,以清新淡然的视角来书写表达。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9)

《受戒》和《边城》的叙述,少了鲁迅那般的明锐锋利,多了几分陶渊明那般的柔和恬静,正是这样的清新笔锋,悠远的意境,勾起了无数读者心底的“文化乡愁”。严格说起来,《受戒》和《边城》其实也是作者的一种乡愁寄托。

2.安贫乐道的儒道思想体现,根植于信仰、道德本身的人性关怀

沈从文小说里的“湘西世界”,汪曾祺小说里淳朴的庵赵庄,它们都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寄寓着人们无尽的审美理想。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里,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统一的,为此在中国人眼中,理想的家园是一个大同世界、“乌托邦”的世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10)

《受戒》小说中,几乎找不到忧伤、绝望的叙述,故事里的人物,人生命运走向,都是自然的,喜剧的。对于此,汪曾祺还曾说:“我笔下的小民百姓,没有坏人,因为我不愿去写他。这跟我儒家的思想宗旨有关。”

汪曾祺以一种超脱、仁爱的儒道思想去书写一切,最后,我们看到的庵赵庄,是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人间世界,一个尊重人与自然本性的适度发展的世界,一个富有人情味、烟火气息的乡土人间。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11)

道家强调“清净无为”,即主张耐住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沈从文《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充满着无限的自然之趣,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同样有着自然的简朴、淡然特性。小说中的人物,生活过得都比较清贫,但是却知足常乐,那是一种乐天主义的精神,安贫乐道的思想

中国人一直奉行“知足闲适”的思想,那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处世原则,在文学的话语中,这一意识的表达就是田园思想。关于此,在中国历史上能找到不少的例子,比如《论语·雍也》中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童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比如《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亦或者是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边城》小说里的老船夫,生活过得虽清苦,但是却从不计较得失,从不贪财。小说中的人物,对亲人、对朋友、对恋人、对任何细小的生命(如黄狗)乃至于无生命的一切(如白塔、溪流、翠竹、吊脚楼),都给予了人性的关怀,这种人性的关怀,根植于信仰、道德本身。

结语

总而言之,《边城》与《受戒》均构建了一个优美的“桃花源”世界,赞颂了人性美。在那个未经世俗污染的世界里,人人都保持着纯真、自然,那是一个理想的家园世界。现如今,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再也难寻田园牧歌般的“桃源”世界,最终,“乌托邦”的世界,只活在了人们的心中,并化作了一种乡土情怀的载体和寄托。

参考资料:

《沈从文文集》

《汪曾祺传》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于荣虎.凝眸乡土世界的现代情怀


文 | 文史君

图片 | 网络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吧~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浅析边城与受戒的)(12)

【已签约维权骑士,搬运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