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外星人的意志吗(斯人还是是人)

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个话题被吵上了热搜。

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没有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虽然“斯”与“是”都表示“这”的意思。

随后有网友找到1961年、1982年、1991年、1994年、2001年、2006年和2016年人教社版本,发现全部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口无凭,人教社证据在握,无法辩驳。

我在网上看到一本不知哪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上面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除此之外,有网友声称苏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所写也是“斯人,这个我没看到,不好判断定夺。目前可以确定,“斯人”是极少部分乃至个别现象,写作“是人”是长期而普遍存在。

人类是外星人的意志吗(斯人还是是人)(1)

从宋朝朱熹所著的《孟子集注》四库全书刻本,到汉朝赵岐所著的《孟子注疏解经》明代刻本、清朝焦循所著《孟子正义》,再到近代杨伯峻先生的本子《孟子译注》,至古到今,所能看到的传统版本无一例外为“是人”,“斯人”毫无疑问是误传误用。

所以事实面前,大家不应该在教科书上为“是人”还是“斯人”上过多争论纠缠,因为这已不是问题了。真正的问题是,如果一直以来都是“是人”,就不该出现数亿人毫不动摇地坚称是“斯人”的这一现象,我们应该追问造成这种记忆偏差的原因是什么,这才是值得去探讨的方面。

人类是外星人的意志吗(斯人还是是人)(2)

关于这一“记忆偏差”现象的解释,目前有两大观点。

第一个是曼德拉效应。曼德拉于1994至1999年间担任南非总统,由于对世界和平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因此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在狱中度过27年,直到1990年出狱,2013年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很多人记忆中认为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在狱中去世,甚至有人还记得当年在电视上看到过他的葬礼,这种记忆偏差就是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的成因是什么,目前没有科学的解释,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人的记忆会受到所听、所想、所见和过往生活经验的影响。拿从“是人”到“斯人”的偏差而论,人们会受到影视和文艺作品影响,假如在听到看到时还有深刻的画面联想,这种记忆就会进一步加深。

人类是外星人的意志吗(斯人还是是人)(3)

此外,“斯”和“斯人”的用法在古文中较为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记忆偏好和重置。带“斯人”又较有影响的诗句有很多,如:

杜甫诗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李白诗中“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白居易诗中“斯人古亦稀,何况今之代 ”;杜牧诗中“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苏轼诗中“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还有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同样令人记忆深刻。

带“斯”的名句也有不少,比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生于斯,长于斯”。个个都耳熟能详。

我特意检索了下,在唐宋文学中“斯人”出现率极高,唐宋八大家的词章作品中,每人笔下都有使用“斯人”一词的情况出现。“斯人”大量出现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高使用率和高曝光率自然能加深在读者头脑中的印象,乃至“念念不忘”导致“曼德拉现象”也不是没有可能。

人类是外星人的意志吗(斯人还是是人)(4)

第二个是平行宇宙现象。平行宇宙理论的产生来自于量子力学的启发,因为量子是不确定的,每次观察都处在不同状态,而宇宙中物质都由量子构成,科学家就推测宇宙可能也不是一个,存在多重宇宙的可能。当然,科学发展到今天,平行宇宙理论还只是一个假说,尚没有得到证实,留有无限的可想象空间。

有数据统计,从网上讨论来看,坚持认为当年所学语文课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人数大概占据95%,仅5%的人认为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就很奇怪了。“斯人”是深藏于大脑中的记忆,“是人”却是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涉及几代人的几亿人一同出现了记忆偏差,这就为平行宇宙理论假说提供了又一“证据”。

人类是外星人的意志吗(斯人还是是人)(5)

按平行时空观点,人们的记忆并没有偏差,只是从一个宇宙时空到了另一个宇宙时空,人的记忆还是那个记忆,只是不同时空的文字讯息发生了改变,导致大脑记忆与教科书形成了冲突。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些理论来做支撑,但都未经过科学验证,停留在概念和假说阶段。不知你对平行时空有何看法,在你的记忆中,“斯人”还是“是人“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