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

品尝定安美食 展示定城人文

仙沟是定城镇政府所在地,不仅是海南历史悠久的古邑,也是隔江而望,三十公里外省会城市海口吃货们最喜欢光顾的美食之地。此地的美食,除上期我所说的著名“仙沟腌粉”外,还有以“仙沟牛肉”、“仙沟鸭饭”为主命名的仙沟二条美食街,以及“仙沟岭”、“仙沟塔”(见龙塔)“屯仙村”等一大批文物古迹与村庄名。其实,地名的背后,折射的是一方水土中的灿烂历史人文,寻味定城,必先寻觅定城的地域人文。那么,此地为何会叫“仙沟”,名称的背后有什么轶事趣闻?

————————————————

文图|刚峰

仙沟,顾名思义,乃仙人之沟也!

沟亦水渠,是仙人居住之沟,还是仙人挖掘的水渠?我的这个诠释肯定有争议。因为,我现在没讲依据,也没有说,此地是哪位仙人所为。

虽,仙沟依海南第一大河南渡江南岸而立,然,海南历史上还从没有那本史志上有记载,南渡江畔这块人文祥瑞之地,有哪位仙人在此挖掘了一个水渠而仙居。虽然,仙沟的上游有座文笔峰,有南宋初期著名道教南宗五祖海南人白玉蟾,在此岭羽化登仙的轶事;下游也有一座名云陶公山,有五座小岭如五位仙人,鸟瞰岭下的南渡江侧的三十六曲溪水舆形,也有传说中一位陶公的仙人,在此潜心修行。但唯独,夹在中间的仙沟,却无准确史料记载有哪位仙人在此仙居的传闻。

定安仙沟塔(见龙塔)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

定安文笔峰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

定安娘与定安粽

于是,我花上一天时间释读海南历史上最老的史志《明朝正德琼台志》,没想到,还真有点收获,不仅寻觅到了仙人的踪迹,而且还查到一段完整的当地历史人文。

在说我依据之前,卖个关子,先来看看网络与坊间的几个版本。

有关“仙沟”一词的来历,网上与当地坊间到有几个版本。其中流传盛广的说话:从前仙沟此地有封、高二大姓,“封、高”用海南话来读,便是“仙沟”的音译,仙沟,因此得名。

但是,这个版本一直缺乏史料来佐证。因为,在定安县境内,高姓虽有几户,但封氏却无宗村。说这个版本的人,没有提供出封、高二姓族谱来佐证,在我看来也是查无史据,属野史传闻。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3)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4)

另一版本,虽有点小依据,但也模糊不清。说仙沟旧名叫“火烧坡”市,市亦是圩市。传说中,因此地曾发生过地震、土坎崩倒,长年被雨水冲成沟,故,本地人称为“崩沟”。后有人在此摆摊,渐形成集市,便称为“崩沟圩”,崩沟一词海南音亦“仙沟”之名。

的确,明朝万历年间,海南琼北地区确实发生过一场大地震。其中,原琼山与文昌县交界的演丰一带,下沉了72个村庄,现在的东寨港风景区,就是当年大地震遗址地。与震源地,相距60公里左右的仙沟,因地震而崩塌一个山坡成沟渠,皆有可能。但是,大地震何止崩塌了一个仙沟小地方的山丘,整个海南的北部,当年遭遇地震震垮的山川水渠、房屋乡村,遍地都是。比如,仙沟南渡江上游现属澄迈管辖的瑞溪镇,当年就是因地震,河堤崩倒而名叫“崩溪”,直到清朝进士,府城人原琼台书院掌教谢宝因缘到此地,而帮其改名为“瑞溪”。

这个版本说仙沟因地震“崩沟”并建新沟市而得“仙沟”一名,真的有些牵强附会。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5)

定安粽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6)

仙沟鸭子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7)

仙沟鸭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8)

仙沟饭团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9)

仙沟牛肉

然而,“崩沟”一名,海南的地方志上,到是有点记载,所以说它有点小依据。记载“崩沟”史志是300多年前的《康熙琼山县志》。据志上说,现琼山区的旧州镇原有名叫“崩沟墟”的墟市,后被废弃。只是,人家琼山的墟市与定安有何关系?何况,定安,从元朝始就开始脱离琼山置邑,虽然,旧州的隔壁就是定安的仙沟镇,但人家废弃的集市,在清朝,怎么会改建不隶属同琼山县的定安仙沟之地而建立“新沟市”?

那么,仙沟一词到底来源何处?我们还得从史志中寻找依据。

从地图上来看,仙沟与旧州交界处,有一个历史古村名叫巡崖村,它位于南渡江南岸与巡崖河西畔。这个村的历史可不得了,说出来吓你一跳。所以,要搞清楚沟仙一名的来历,还得再给大家插一段巡崖村的往昔。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0)

旧州,顾名思义就是旧的州府,这个旧首先是指汉朝时路伏波将军平岭南在海南首设儋耳与珠崖两郡。儋耳亦是现在的西部儋州,而珠崖郡就设在现在的旧州镇(地点史上有三个争论)。因为,旧州依托的旧州岭,在早先的史志上被称为珠崖岭。可惜,这个珠崖郡,在汉朝就被海南的黎民造反灭掉了,直到冼夫人重置崖州,海南才重新有了中原政权的管理。

隋唐时期,崖州从西部搬迁到了北部的原琼山县境内,至唐贞观五年(公元632年)李世民析崖州地置琼州,治所就设在原珠崖郡,现在的旧州村依然还保留着唐朝琼州的土城墙遗址地。直到北宋建政,宋太祖从战略考虑,将原来的崖州搬迁到岛南,改原设在三亚的振州为崖州,并将设在旧州的琼州移到南渡江北岸现在的府城。从此,琼崖便成了海南的原名称,叫响至今一千多年。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1)

巡崖小学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2)

巡崖河边上的族庙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3)

巡崖河畔的祠堂

旧州,于北宋之前,一直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而居旧州南渡江上游二十余里之远的江边,恰好有一条溪水汇合,这条溪水自李家岭发源,经文举、正统、居丁、坡村,到岩岭村东面汇入南渡江流向琼山旧州境界。全长约30公里,现名居丁溪,民间称正统溪、岭脚溪,官方称“巡崖溪”。为何叫此名?名称来自唐朝一次“平黎”。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4)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5)

我在巡崖溪畔采风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6)

岩岭村

史载,唐懿宗咸通五年,即公元864年,海南各地黎峒大规模反叛。朝廷派出辛、傅、李、赵四位将军,兵分四路向黎母山围剿进军。从南进兵的这一路兵马则是由李姓将军带领,他们从旧州沿南渡江逆流而上,到达居丁溪与南渡江交汇外的这个地方时,发现河道转向正西偏北,有走回头路之势,而南线造反聚啸黎民却在母瑞山(现中瑞农场)的南面。于是,唐军不再沿南渡江逆水西去,而是在此登陆,并将船改道沿居丁河上游向南推进,直到因船到母瑞山下的李家岭(原名尖岭,现名文笔峰)安营扎寨。

因为,从中原来的唐兵以为船到了两河汇合外,就以为到了崖边,故称此登岸点为船崖。这个登陆点后来成了一个码头,现称为“船崖渡口”。船崖这个码头便成为汉人入驻定安的首个据点。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7)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8)

文笔峰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19)

定安尖岭现文笔峰

话说,李将军率军以尖岭为据点进攻母瑞山,平黎结束后便开始抚黎。他将这座山以唐皇李氏命名为李家岭,并以李家岭为中心,划出横竖三十里地,开设一个行政区名谓“李家都”,并迁入汉民3600户屯垦,建立墟市允许黎汉贸易。从此,南渡江南岸这一广袤的冲击平原上,便有了定安最早的汉人村,并形成了先设墟市后建行政的特殊格局。

北宋建政,剿灭了岭南地区的南汉国,收复海南岛,设“一府三州十三县”成为现在海南行政沿革先局。宋太祖一面派他的秘书周仁浚首任琼州知府;另一方面将原南汉国几个重要叛将分别担崖、万、儋州知州,并将原广东的南汉国、与福建闽南国的一些贵族,强制迁往海南。这条迁徙的线路与地点,就是从船崖渡口迁居现在的居丁溪两岸,居丁因此而得地名(可惜现改为龙湖镇)。据史记载,比如南汉村,其先祖来源就是唐末时期的五代十国政权之一的南汉国皇帝刘氏一族;再比如盘居福建的闽国,也是在被北宋灭亡后,一部分贵族被强迁到居丁溪。现在的居丁下市,就是当年这批闽南人以闽国年号为名建立的“永隆市”。

因为有了迁丁,船崖这个码头,北宋琼州府便开始在此派兵驻点并设立了巡检衙门,驻守关隘。因“衙”与“崖”同音,官府便来个唐宋结合,将此机构称“巡崖司”,居丁溪也称巡崖河,在船崖码头散居来而的陈、吴等姓氏宗亲汇聚成村,这个村名便是现在的“巡崖村”。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0)

巡崖村委会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1)

巡崖村里的族庙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2)

巡崖村里的关圣庙

这段历史很重要,因为,有汉人农耕就自然会有墟市交易。

居丁溪两岸,既然是北宋之前最早入琼的汉人屯垦区,便也是定安最早的墟市所在地。据史记载,北宋前,沿着居丁河畔,先后在定安东部建立了船崖市、坡寮市、新沟市、居丁市、永隆市、平田市、长岭(永丰)墟市。宋元时期,建立的墟市,大都在定安西南部的黎汉分界处,如:马罗市(现归定城龙州河畔的山内村附近)、潭丽市(现潭黎村)、北跳市(现新竹卜效村)以及在金鸡岭西还有一个古爽市。在定安的南面与苗族杂居处,现在的翰林附近有高峒市与石碌市。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3)

仙沟老菜市场

从历史的回首中跳出来,再来看仙沟一名的来历,似乎便有了蛛丝马迹。

正如前文所述,定安是先有墟市后置行政。从仙沟现在所处的位置来看,北宋之前在这片地方有三个集市与仙沟的地名有关,分别是船崖市、坡寮市、新沟市。

船崖市就是设在巡崖村码头边的集市,现废弃与仙沟无关,真正有关联的就是“坡寮市”与“新沟市”。现引用海南省政府史志办《海南史志网》第三章县城墟镇一节:“坡寮,今仙沟墟西北侧仙屯坡。仙沟,建于北宋前期,是定安最早的市墟,先后以“坡寮市”为名。最早的汉人密集点,隔日集市,明朝更名为仙沟。似乎,这份资料,说明,仙沟一名便是来源于“坡寮市”。可惜的是,省史志办这一定论却没有说明是来源于哪本史志与族谱,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4)

定城镇政府

仙沟一词,最早出现在史志中是《光绪定安县志》,此志在“新沟市”下有小注云:“旧碑载,土名呼仙沟”。也就是说“仙沟”此名,史据来自光绪年间,只有百年历史,他的原名叫“新沟市”。而光绪定安县志所依据的“旧碑”版本,其实,就是二百年前安定乡贤清朝探花郎张岳崧主篡的《道光琼州府志》。

张岳崧所在时代,仙沟此地官方名称肯定是叫新沟,但却没有明确“新沟”与“坡寮”之间的关系。明朝唐胄版的史志里没有“新沟市”这一名,但却有“坡寮”地名。因此,坡寮更名为新沟,是在明朝这一论点是正确的,只是,必须查证“新旧”之沟的逻辑关系。

从说文解字来看,“坡”亦山坡,“寮”亦茅草屋称茅寮,宋之前的史志一般是指军队扎住的“寮房”。寮,在岭南地区的方言里,亦同“村”,其意思是因军队屯垦而形成的茅草屋的“村”。比如,惠州有个巽寮村(现已升格为镇),还是当年苏东坡帮其改的名。定安历史这个“坡寮市”,其实,就是唐宋时期驻扎南渡江北岸仙沟一带山坡上的军队营房,形成的村而渐渐演变成的贸易集市。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5)

原坡寮市现仙沟所在地

那么,这个“坡寮市”为何又演变成“新沟市”?

俗话说,有新就有旧,欲究“新沟”一名还得从史志中寻找旧沟的依据,这个依据就在唐胄的版本里。

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明朝时,仙沟这一带属定安的东厢分一里与二里两个行政单位(见图)。这两个里之间有个振武场与无祀坛。新沟亦巡崖溪水就在东厢二里,沿溪引水,志载,“乡人开塞渠坝,为车升水灌田二十余顷”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6)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7)

明朝仙沟一带地图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8)

正德志上记载的新沟巡崖溪水

这条水渠是何朝何代何人所开?唐胄没有详细记载,但就凭这条信息与当年的地图,可以窥见500多年前,有先民沿巡崖河挖掘水沟引溪水来灌东厢(仙沟)这一带的二十余顷良田场景,就可以推论出,原来的旧沟就是指巡崖河。此河在唐代时为迁徙来的汉人通航而开宽拓堤,而新沟,则是指从巡崖河引水灌田新挖掘出来的一条水渠。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29)

南渡江北岸定安良田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30)

仙沟墟感应庙主祀:感应娘娘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31)

感应庙的女仙

黎族落笔洞的传说(定安仙沟名称背后果然有仙人传闻)(32)

这条新水渠肯定是在明朝之前,故唐胄版有记载。至于,新沟市是几时候又怎么样取代坡寮市?明史没说明。但根据仙屯村的村史,迁居定安的莫氏是北宋迁琼始祖莫恭万七世孙千户总莫意是在元朝初期在此屯兵建兵营,开基立村的,我只好下个推论,明朝之前设在巡崖河畔山坡上的“坡寮市”搬迁至现在的仙屯村,肯定与莫氏一族屯垦开荒有关。老市已废,新市因人丁迁徙而兴旺,且因这个墟市设在新沟畔,故更名叫“新沟市”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那么,新沟土名又缘何叫“仙沟”?还记得海南史上唯一个海神仙,张岳崧加持的“水尾娘娘”吗?它就是定安人姓莫名丽。欲知后事如何?不要走开,下期再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