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词牌名字(常用词牌创作指要)

一、词牌简介苍梧谣 ,词牌名起源于唐代,当为湘中民间乐曲又名“十六字令”“归梧谣”“归字谣”“燕衔杯”“花娇女”代表作有南宋著名词人蔡伸《苍梧谣·天》等现存最早用此调填的词即是蔡伸之作宋人袁去华词,两首为“归”,因改调名为“归字谣”元人周玉晨将此调改名为“十六字令”周词首句为三字句,乃误其实“苍梧谣”名在前,后称“归字谣”另有清代黄德贞词名《花娇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常见的词牌名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常见的词牌名字(常用词牌创作指要)

常见的词牌名字

苍梧谣

一、词牌简介

苍梧谣 ,词牌名。起源于唐代,当为湘中民间乐曲。又名“十六字令”“归梧谣”“归字谣”“燕衔杯”“花娇女”。代表作有南宋著名词人蔡伸《苍梧谣·天》等。现存最早用此调填的词即是蔡伸之作。宋人袁去华词,两首为“归”,因改调名为“归字谣”。元人周玉晨将此调改名为“十六字令”。周词首句为三字句,乃误。其实“苍梧谣”名在前,后称“归字谣”。另有清代黄德贞词名《花娇女》。

此调原本只一体,为首句单字起式并押平韵者,后来在传抄中断句失误,因错就错,衍生出“三字起”新格式。即如《钦定词谱》所言,《词统》及《草堂别集》收录周玉晨词“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把“眠”字误为“明”字,可能是觉得此字单句,不合韵,便重新断句,以‘明月影’三字起句,以讹传讹,后来便出现三字句起式之另体。

二、格律说明

正体,单调十六字,四句三平韵。如南宋·蔡伸《苍梧谣·天》、南宋·张孝祥《归字谣·归》、南宋·袁去华《十六字令·归》、元·周玉晨《十六字令·眠》等。按张孝祥词三首,皆以“归”字起韵,蔡伸词以“天”字起韵,袁去华词亦以“归”字起韵,皆一字句也。按张词别首第二句“十万人家儿样啼”,“儿”字平声。蔡伸词第二句“休使圆蟾照客眠”,“休”字平声。第四句“桂影自婵娟”,“桂”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另有变格亦单调十六字四句,但第一句作三字句,且不入韵,故通篇只有两平韵,较正体少一韵。如清·曹贞吉《苍梧谣·团扇旧》、《苍梧谣·寒涧水》等。

三、词谱格律

正体:(钦定词谱)

格律对照例词:《苍梧谣·天》

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

。休使圆蟾照客。人何在,桂影自婵

注:“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红色“平”为韵脚。

四、典范例词

1、苍梧谣·天

作者:蔡伸(南宋)

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2、十六字令·归

作者:袁去华(南宋)

目断吾庐小翠微。

斜阳外,白鸟傍山飞。

五、其他说明

苍梧谣为单调小令,是用字最少的词牌。通篇四句,按字数排序为:“一。七。三,五。”结构布局上的突出特征是长短句交错,反差较大。开首单字成句,领起全篇,一开始便定下全篇韵味。第二句为“仄起平收式”七言律句。第三句为不押韵的三字句。这是此调中的一个转折句,由前边的七言长句,突然跌落到三字句,节奏剧烈变化,声调昂起,转折跌宕。末句为“仄起平收式”五言律句。此小令一字句起,七言句承,三字句转,五言句收——起承转合,腾挪跌宕,颇具表现力。

在短短十六个字的篇幅中,要求意思完整就必须语言精练。第一句只有一个字,七字句要承接起句的这个字,使其意思得以延伸。第三句和第四句要求整个作品在升华中结束,一气呵成。换言之,一字句即是中心句,第二句得扣住第一个字(句),第三,四句要完成整个词的意境脉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