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终正寝的上海艺拍(寿终正寝的上海艺拍)

寿终正寝的上海艺拍(寿终正寝的上海艺拍)(1)

(按:这是十几年前的老文,个人感觉仍有点意思。虽然有些拍行不在了,但是人家创造的业绩那是有记忆的。后来新成立的上海嘉禾拍卖行,迎头赶上,总算扳回一城。)

我真的是不愿意写下这个题目的,但是,面对上海的艺术品拍卖现状,我已别无选择了;说几句气话,哈,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但忘得了么!当艺术品拍卖,在华夏的大地上遍地开花的时候,上海是最先举行艺术品拍卖的有主见城市之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成功举办过,后来一下子发展到了几十家艺术品拍卖行(最高时近200家),按理说积累下来的经验、人脉、运作、程序结构等模式都应是终端级的。但是,现在看下来,上海已没有一家像样子的艺术品拍卖行了,仅有的几家“拍行”也大都在苟延残喘的过活。然而,我们再看看北京和周边的“拍行”又是多么的热烈。

北京的艺术品拍卖行,据收藏家和艺术品投资者总结出来的有十大“拍行”,他们是:“嘉德”、“翰海”、“保利”、“匡时”、“中贸圣佳”、“荣宝”、“长风”、“华辰”、“诚轩”、“中鸿信”(排名不分先后);周边的有“广州嘉德”和“广东保利”都是不错的“拍行”;再上来,有靠我们最近的浙江“西泠”,江苏“嘉恒”和“十竹斋”。说实话:当年上海在“举槌”艺拍那会儿,有的现在很牛的“拍行”,还不知艺术品,还能这么玩哩!

玩的就是心跳,再看看他们一场拍下来的业绩吧:以2009秋季拍卖会为例,总成交额:北京保利157,888.80万元,中国嘉德153,243.23万元,北京诚轩21,889.12万元收槌,以及其他“拍行”都超过亿万元大关。而在上海,同样是秋拍,试问有几家过千万了?“拍上”几百万已是天文数字了,然而,这个天文数字连他们零头都还不到啊,同志们!。

奇怪的是,在北京“拍行”创下收藏业绩的,也就是“收藏家”又大都数是上海的“老板”们。上海的老板,不在上海的“拍行”买东西,而是千里迢迢到北京“拍行”去“拍”藏品,我看不单单是老板们“吃里扒外”的问题,而是上海的“拍行”有问题了。然而,问题出在哪?我分析下来不外乎这么几种吧:

一是“小家子”气:即做事不大气,表现在图录印制不精美,不精良。感觉是随随便便找一家小印刷厂,马马虎虎了事。结果是,“拍品”普遍存在看不清楚,朦胧一遍,让藏家看不清“山水”、看不清“人物”!更别说工笔作品中的花鸟鱼虫了。给藏家的第一印象,直接就是一个“草搭班子”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法。试想,你们自己对自己“上拍”的艺术品,都是这个态度,可想而知,真正出钱收藏家的心头,自然是“拨凉拨凉”的!

在“小家子”气的环节中,还存在着把卖图录,当作创收的手段。举一个例子:记得是在前年的一个“春拍”上,在上海的延安饭店,沪上一家的“拍行”如期预展了。预展时,恰好有南国的两位拥有几十亿资产的收藏家,在我处聊天。我本能的尽地主之宜,带他们去看拍品预展,在浏览的过中,他们到相中了几件拍品,随后我找到服务台,说明我是延安饭店“小地主”,来两位朋友也是收藏家,想借两本图录先看一下。结果他们报出价格是150元一本。我的两位朋友听后,连声说:“阿干,算了、算了”。

其实,在这个“拍行”之前,我的所有拍品图录,都是有各大“拍行”以快件的形式,直接送达到我手上“签收”的。而这家“拍行”竟然用这种方法来对待客户,是我和两位艺术品藏家没想到的。就这样,他们也很自然的就失去了两位“撞上门”的大客户。

图录,录入的不过是即将上拍的拍品资料,一场拍卖过后,多半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如果一个“拍行”,连把这个也看得如此重要,那么这个“拍行”离关门倒闭就不远了。后来,这个“拍行”不知怎么样了,总之是三年来,不见有任何音讯。估计已率先“正寝”了,想必这就是“小家气”的结局吧。

二是“拍品”不争气:缘于“小家气”的印象,自然就征集不到像样子的拍品。到头来只好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瞎凑合”,结果是,拍品不争气,自然也就没了人气;没人气,就没生气,所以上海的拍卖现场大都是“死气沉沉”的,几乎是“人迹罕至”了;与北京的拍卖现场座无虚席,人声鼎沸,“人满为患”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恶性循环啦!所以上海的艺术品拍卖,永远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拍”,永远不会召集到大客户,也永远只能是“小打小闹”的格局,这种“格局”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沪上拍行“相映成趣”。因为收藏,永远是“嫌贫爱富”的。这里的“嫌贫爱富”可作两解:

“拍品”贫乏,一解也;本身意思,二解也。说到底,收藏,自古以来就是“富农”、“地主”们的玩意儿。

我提到的拍品“不争气”、“贫乏”可能有人会不同意。我们上海的“朵云轩”可谓是百年老店啦!怎么可能存在拍品“不争气”、“贫乏”的现象呢?事实证明,就是那么回事。但是浙江的“西泠”,北京的“荣宝”也都是百年有余啊!人家为什么就能“整得”如此生气哩。即使我们知道如今的“拍行”和“店铺”没多大关系,但是人家能把这个“招牌”利用得好!他们可以说没有玷污百年老店这个店誉,我以为。百年拍卖行也有啊:像“苏富比”、“佳士得”等在国外那是多得是。关键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做好一件事,在上海的“拍行”里,好像普遍存在目光短浅,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主义;心里想的是:能赚一点,不赔钱就阿弥陀佛了,至于“百年”“不百年”,管不了那么远了!

三是宣传没底气:因为拍品“不争气”,用在宣传上自然就没底气了。目前,我们上海“拍行”决大多数,对“上拍”作品的宣传工作是这样做的:一是靠传统的人传人,即“近亲繁殖”;二是靠现代化的手机短消息群发,乱打瞎撞,抱着广众博收的心理。其实手机群发,是名副其实的“瞎‘呼’悠”、“乱‘呼’悠”。不相干的人收到了,觉得是莫明其妙,相干的人收到了,觉得他没被重视;还有一种则是临时雇用几个小工,沿街以发送小广告的形式对路人采取跟踪、追踪等“贴身”服务,活脱脱地,一如“跟屁虫”。一旦遭遇“城管”了,那个狼狈像就别提了。这几项宣传手段,也是目前是沪上“拍行”的常规做法。算下来,我是“受灾面积”最多的一位。问题是,这样瞎折腾,能把大客户“整”过来么?

而北京的“拍行”则采取“走出去”、“接进来”、寄送图录等多种形式把客户永远放在致高的位置上。“走出去”是到世界各地去对拍品进行预展,做到平面媒体和立体传媒的相互深透,多头并举;“接进来”是将世界500强的“大企”高管接到北京来,入住五星级酒店,并承诺一切费用有“拍行”埋单,至于买不买本场拍品没关系,只要阁下到下场就行了;图录印刷十分考究,模式规范统一,拍品完美无瑕;并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以显示其专业和超强的品牌意识。这种对待自己拍品的宣传力度、眼光,怎能不是国际化的哩!

想想这么大的上海,“大码头”啊!,竟然没有一家像样子的艺术品拍卖行,心中不免悲从中来。

上海的艺术品拍卖业已寿终正寝了,无力回天;忽地“拍过”千万了,那也说明不了什么,顶多是“回光反照”吧!既然“正寝”了,那就好好的安息吧。阿门。

2009年12月10日冬夜于上海延安饭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