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

当悠扬的笛声响起,兰州大学高水平武术队的队员们轻步缓移,手舞太极剑,静若伏虎,动若飞龙。剑锋柔中带刚,顺逆缠绕,一意一念,仿佛在空中写下了“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这几个字。这既是兰大的校训,也是兰大的“体育范儿”。

体育远不止“活动活动”那么简单

“下面我讲一下中长跑的动作要领和技巧……”操场上,丁督前正在热情洋溢地给学生们上田径课。大嗓门、高声调……这门几乎不需要“玩”任何运动器械的体育课,却让学生们津津乐道。

学生喜欢的背后源于授课教师用心的教学设计。

丁督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谓极其精细。他从“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仪表仪态”三个方面入手,面部表情用于调节课堂氛围,身体姿态用于吸引学生注意,仪表仪态用于展现教师风采。这些“非语言行为”都在“丁式体育课”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多年前,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是“活动活动就行”,甚至有的学生觉得体育课浪费时间,会想尽花招请假。

为了改变这种错误认知,学校下决心要真正重视体育课,把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从“活动活动就行”,变成需要并喜欢的正规课程。

多门课程历经数次调整和完善,在师生长期共同努力下,逐渐成为一门门典型、优质、广受欢迎的课程。

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1)

“瑜伽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并非身体上的改变, 而是教会了我一种平和、自然的处事态度。我会一直坚持这项运动,让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贾文红课堂上学生写下的一段话,配上瑜伽课的一张照片,彩色打印出来,会一直在体育教研部保存。

教授民族体育舞蹈的陈爱华,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摸索出了以团队汇报演出的方式展示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从服装选择、妆容发型到音乐选曲、动作设计,全部由四五个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学生很有创造性,会给我很多惊喜。”陈爱华自豪地说。

不论是田径、“三大球”“三小球”等传统项目,还是气排球、排舞、美体塑身、游泳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热门项目,亦或是锅庄舞、民族体育舞蹈、武术等具有地区和传统文化底蕴的特色项目,老师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制定出既符合自己教学风格又能满足教学目标要求的授课方法。

与“体”挂钩是健康,与“育”相连是成长,二者合一才为体育。

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挑选和设计了6个室内项目为学生开设“云体育课”。

从来没有过录制视频和线上授课的经验,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到展现方式的选择,从前期录制的摸索到后期剪辑的学习,体育教研部的老师们“现学现卖”,最终成功录制了6门线上教学视频并在超星网络学习平台发布,让体育课在防疫期间实现“停课不停学”,兰州大学走在了全国前列。

现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兰州大学体育课的常态化方式,网上教学项目也拓展到了10个。

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大一新生冯子航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兰州大学,他喜欢这里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被这里浓厚的运动氛围所吸引——体育场馆随处可见,学生们挥汗如雨;多个体育俱乐部灵活选择,专业有趣;各种体育社团敞怀纳新,活动丰富多彩;各类体育竞赛精彩纷呈,激动人心。

每天早上6:30,冯子航都会准时来到榆中校区西区操场,在操场一角完成人脸信息采集后开始热身、跑步。“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方式的转变,有时候让我很迷茫,学校这种半强制性的‘悦跑’机制不仅弥补了高中缺乏锻炼的短板,还让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除了晨跑,游泳池里你追我赶的飞鱼对决、穹顶气膜羽毛球馆里激烈的你来我往、灯光篮球场下的挥汗如雨,都已成为校园常态。

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2)

这些点滴的坚持与积累,有效保障了学生体能的提高。2005年开始,学校开设了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啦啦操和武术等12个体育俱乐部,满足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个性需求。

“我喜欢打篮球,但平时课程和集体活动比较密集,根本抽不出时间,体育俱乐部能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真是太好了!”法学院2020级的孙文欣同学说,由于解决了时间冲突问题,现在每周四下午大课间,她都能在体育俱乐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打球。

“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三个自主’是学生爱上体育运动的第一步。”体育教研部党总支副书记冯涛说,俱乐部模式弥补了课堂教学因时空限制带来的不足,让学生能够掌握一门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

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3)

“用脚步丈量大好河山,结识了更多朋友,开阔了眼界,自己也会更乐观。希望登山队能成为兰州大学一支具有科研特色的登山社团,在祖国的各大山峰之巅,都能留下兰大峰人攀登的足迹。”兰州大学峰人登山队副队长罗崇文说,自2011年成立以来,团队已经成功登顶岗什卡、年保玉则、七一冰川等5000米级雪山,攀登过6000米级的卡鲁雄&姜桑拉姆雪山。

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4)

体育是撬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杠杆。为了满足多样化的体育诉求,学校鼓励学生创办各类体育社团,现有羽毛球协会、排球协会、轮滑社、飞马跑团、锅庄舞协会等22个体育社团。这些社团就像一块块巨大的“海绵”,通过更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

五十米,三十米,十米……终点就在眼前,筋疲力尽的身体仿佛一瞬间被灌注了无穷的能量,文学院2020级研究生杜娟急速挥动着手臂,冲向红线。最终取得了2020年研究生运动会女子800米第五名的成绩,她表示:“虽然不是第一,但还是享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许,也很开心。研究生学习的生涯大概就像长跑,坚持不懈最为重要!”

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5)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随着学生体能水平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学校以各类竞赛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以竞赛为龙头,“四个运动会”为主线(新生运动会、本科生运动会、研究生运动会、教职工运动会),“三大球、三小球”联赛为重点,覆盖22个运动项目的多元体育格局,贯穿全年,覆盖全体学生。

体育教研部主任乔德平说:“通过体育,能加强对青少年集体主义、团队合作、顽强拼搏、遵守规则等优良品质的系统培养,这些对于人生都是极为有价值的。”

奖牌不是全部

一套拳法,行云流水;几件兵器,得心应手。2020年研究生运动会上一场别出心裁、精彩绝伦的武术表演,引得在场学生频频叫好。

他们,是来自兰州大学高水平武术队的大学生运动员;他们,是一支在国内外各大赛事上屡屡争金夺银的“梦之队”;他们,也是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普通大学生。

兰州大学一直高度重视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工作,统筹兼顾运动特长和学业发展,努力探索在普通高校培养具有国家水平的学生运动员。

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6)

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7)

2001年,李绍成牵头组建高水平武术队。至今,兰大已有武术、女子排球、田径和女子足球4支高水平运动队,71名高水平运动员。在2002-2020年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奖牌544枚,其中金牌273枚、银牌167枚、铜牌104枚;11项世界冠军、4项洲际冠军。

虽然各项荣誉加身,但他们必须兼顾作为普通大学生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时间不够用,晚上、周末来凑,那些其他同学用来聚会、逛街、游玩的时光,他们在体育馆里拼搏,在图书馆中埋头苦学。

“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平衡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至关重要。” 李绍成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文化学习、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代价去拿奖牌。”

曾在各大赛场大放异彩的世界冠军阚文聪,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兰大。

作为全校的“体育明星”,高水平运动员中既有常志昭、李孟南等世界冠军,也有在全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肖晶,还有全国排球超级联赛中表现出众的兰大女排,他们是运动中的佼佼者、领跑者,燃烧了每一个兰大人的运动细胞。

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8)

作为普通学生,来自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2018级研究生王魁良,也有很亮眼的成绩单:在大学期间跑过40多场半程和全程马拉松,2016年曾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5000米冠军,也是兰州大学男子5000米纪录的保持者,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研究生运动会上,他又获得了男子400米、800米、3000米冠军。

同时他还是一个“学霸”。提起在兰大上学六年来,体育对他的影响,王魁良用“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来概括,并说:“跑步最大的帮助是心理方面的,让我更自信、更自律了。跑步也让本来内向的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更开朗了。”

王魁良曾经所在的本科生运动队目前共有20支队伍210人,致力于从普通学生中挑选、培养竞技运动员,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竞赛。学校根据运动队的具体情况、比赛任务的轻重,遴选优秀教练员对他们进行系统训练。这支运动队多次代表学校在省内外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优异成绩。

兰大欢迎你(兰大人的体育范儿)(9)

近年来,学校借助组织开展全国大学生女排邀请赛、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兰州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引导体育教研部的老师、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担任裁判、志愿者工作,营造人人参与的体育氛围。

2018级哲学社会学院的本科生周雅萱就是其中一员,已是大三年级的她,曾作为学生裁判在院、校运会中服务赛事,也是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等赛事的志愿者。在她看来,“近距离观察运动健将拼尽全力博取胜利是一件很‘爽’的感觉,这种竞技拼搏的精神将激励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奋斗。”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兰州大学也在全面规划体育育人工作。教务处处长罗彦锋说:“必须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面向人人、人人参与的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系,引导并帮助每一名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受益的体育健身习惯。”

文字:罗小芳编辑:李兆秋责编:许文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