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名家刘爱云简介(介绍著名晋剧须生艺术家乔玉仙)

晋剧名家刘爱云简介(介绍著名晋剧须生艺术家乔玉仙)(1)

兼收并蓄执着追求一介绍著名晋剧须生艺术家乔玉仙

乔玉仙,和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等同台合作多年,在三晋大地久负盛名,并为很多老戏迷们所熟悉。虽然告别舞台近20年,但戏迷们仍不忘她那口刚劲挺拔、飘逸隽永的优美唱腔,她那端庄洒脱的表演,规范清晰的道白,深为广大晋剧观众所喜爱。

1921年2月,乔玉仙出生在汾阳县城一个小商家庭。父亲是一位业余晋剧爱好者,能拉呼胡,会弹三弦,童年的乔玉仙和姐姐乔金仙就学会了几个晋剧唱段。为了谋生糊口,父亲竟然弃商从艺带着9岁的乔玉仙和12岁的乔金仙,到吕梁山区搭班唱戏,闯荡江湖。初演一些对儿戏,像《花亭》、《捡柴》、《游花园》、《小放牛》、《赐环》等,姐姐唱旦角,妹妹演生角。姐妹俩由小毛驴驮着赶台口,夜间散戏赶夜路,小孩睡着了,常常从驴背上摔下来,大人抱起来继续赶路。深秋初冬,又没好衣裳抵御风寒,二寸长的鼻涕几乎冻成冰棍,也没有使她们灰心。同班艺人反而更喜欢这姐妹俩,纷纷教戏传艺,《桑园会》、《走雪山》、《双吊孝》、《血手印》、《金水桥》等都是这段时期学会的剧目。

1931年冬天,前辈名伶盖天红所在的“锦梨园”到汾阳演出,也看出金仙、玉仙姐妹俩是块唱戏的好料,于是接纳她们人班唱戏,《杀府》就是师傅言传身授的亲传剧目。但是更多的戏是乔玉仙配戏中学到的。在《芦花》中,盖天红扮演闵德仁,玉仙演闵子骞或英哥;盖天红和丁果仙合演《斩子),玉仙扮演杨宗保,三天-台,台台必演,年深日久,玉仙几乎记了个滚瓜烂熟。因为她嗓音高亢刚劲低音宽度欠缺,为适应自身条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唱腔多宗盖派”,又吸收了“丁派”唱腔圆甜大方的某些韵味,使她的唱腔“盖派”、“丁派”兼收并蓄,相得益彰。乔玉仙演戏以唱工见长,她用大段唱腔,抒发人物的感情。在《金水桥》中乔玉仙扮演李世民,以大段唱抒发了李世民建功立业平天下和开创贞观盛世的宏图大志,并叙述了瓦岗寨诸路英雄为大唐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唱腔气足韵浓高腔迭起跌宕起伏,字字声声,明晰入耳,刻画了一代明君踌躇满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豁达胸怀。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乔玉仙和姐姐先后在“锦梨园”、“同梨园”、“玉富班”等晋剧班社搭班演戏,耳闻目睹了前辈艺人鹿儿红、十四红、说书红、秋富生、福义丑、筱吉仙等众多名角的精彩表演。鹿儿红传授她《取成都》、《下河东》、《坐楼杀惜》;福义丑传授她《打金枝》;在中华戏园被说书红高文翰收为过门徒弟,《北天门》、《天水关》《女忠孝》、《蝴蝶杯》、《法门寺》等就是由说书红亲传的,经过前辈们的指点使乔玉仙的演唱艺术融人众家之长,而名噪一时。乔玉仙和程玉英配戏,可谓珠联璧合。1939年,乔玉仙随班赴京在广德楼中和戏院演出了《坐楼杀惜》、《走雪山》、《舍饭》、《北天门》等受到北京观众的好评。后来,乔玉仙又奔波在包头、绥远、张家口等地,与水上飘、金铃黑、牛桂英、郭凤英等同台演出。她演出的《金沙滩》、《下河东》等戏,扎靠旗舞大刀红极一时,并以懿莲春的艺名挂牌演出。至今在张家口老戏迷中,仍颇有印象。

1947年,乔玉仙再次进京,与水上飘王玉山、牛桂英、马秋仙等演出《芦花》、《斩子》、《打金枝》等戏,再次轰动京城。全国解放以后,乔玉山先后在人民剧团同张美琴、花艳君、刘仙玲同台演出,后来又加入丁果仙的民众剧团,她演出的靠架戏正好又弥补了丁果仙的不足。1951年又同刘俊英、孙福娥、筱桂芬等组建晋声晋剧团,并出任副团长。她演出的《反徐州》、《九件衣》、《金水桥》、《走雪山》等观众都有口皆碑。1953年慰问我归国志愿军活动中,赴大同、宣化、张家口、北京等地,《反徐州》都是台台必演剧目,深受志愿军指战员好评。

《反徐州》又叫《串龙珠》。说的是元朝末年,徐州王完彦图、完彦龙父子横征暴敛,残害百姓,许多冤案都集中到州官徐达衙下。徐达左右为难,有为民申张正义,昭雪冤案的想法,被完彦图下令撤职,徐达在众百姓推动下,竖起义旗,诛灭了完彦图父子。乔玉仙以自己的唱腔优势,塑造了一-位敢于“犯上作乱”为百姓雪冤,不怕牺牲身家性命,而揭竿起义的清官形象。她的唱腔融盖天红、十四红、果子红的韵味为一炉,刚劲飘逸,字真情切,气口匀称,交口梆板尺寸准确,感情充沛,成为她的代表唱段之一,省电台多年来久播不衰。

1953年,党的改人、改戏。改制度的三改政策,极大的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由王易风编剧、沈毅导演、段成明作曲的新编历史剧《石达开》,乔玉仙扮演了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太平天国定都京城后,杨秀清和韦昌辉内讧,天王洪秀全调石达开进京平乱,为保存天国实力,石达开决定西征。在大渡河战役中全军覆没,从而演出了一曲农民革命的悲壮乐章。

在“出征送别”的唱段中,石达开回忆了当年太平军起义如火如茶波澜壮阔的情景和军民一家同舟共济的鱼水之情,表达了这位农民革命将领赴汤蹈火、出生入死,誓与天国共存亡的决心。把一位天国将领的形象展示观众面前,使人倍受鼓舞。

1953年她所在剧团成为山西第一个国营晋剧团,与刘俊英、筱桂芬、孙福娥演出一出出精彩剧目。后又改为山西省晋剧二团,1957年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乔玉仙与孙福娥、刘俊英、王银柱、宋胜科联合演出《和氏璧》。尤其是她们这个团的乐队堪称一流,由高瑞霖指挥,冯万福、刘柱、岳志保、药宪成、杨茂德、许培鑫、王根寿、姜甲成组的乐队合奏的《花二通》,当时音乐界为之振憾。1959年乔玉仙与山西省晋剧二团并入山西省实验剧团,她与牛桂英合演过《骂殿》、同梁小云演过《三关排宴》,同丁果仙演过《太白醉写》、同孙福娥演过《斩子》等等,在《生死牌》中扮演黄伯贤,在《斩黄袍》中扮演赵匡胤,在现代戏《丰收之后》、《红灯记》等戏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古代和现代人物的舞台形象。 唱腔艺术上,乔玉仙不因循守旧,而是不断创新。她能借鉴旦角生角,乃至花脸的一-些声腔,为剧情服务,为塑造人物服务。使唱腔既刚劲挺拔又增添了委婉、细腻的风格,而且吐字归韵,传情达意准确,更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在《杀惜》中“阎大姐低言莫高声”中的“阎大姐”三个字的高腔,就是从花脸唱腔中借鉴融化而来。晋剧《骂殿》也是乔玉仙和牛桂英老师多年合作的--出优秀传统戏。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病故,其弟赵光义继位,贺后以夫死因不明,让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欲斩,刚烈的赵德昭撞死在殿前,贺后又携次子赵德芳上殿,贺后历数赵光义之过,赵光义向嫂谢罪,并赐贺后尚方宝剑,封人养老宫;封赵德芳为八贤王,并赐王命金锏。

进入不惑之年的乔玉仙,嗓音由高变宽,唱腔高低自如,吐字行腔,讲究规范,1963年省电台录制的《贺后骂殿》可以说是她艺术日臻成熟的黄金时代。

恢复传统戏后,近花甲的乔玉仙披挂上阵,重返舞台,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为晋剧舞台谱写新的乐章。《打金枝》、《十五贯》、《蝴蝶杯》、《雏凤凌空》、《金沙滩)等都被观众交口称赞。1979年,晋剧院上演的《法门寺》连演数场,场场爆满。《法门寺》是上世纪30年代乔玉仙师承说书红亲授的一出戏。该戏在吐字喷口等方面有似说似唱的特点。40年后重演此剧,乔玉仙与时俱进,摒弃了“哪咿呀哈哈”的虚字衬腔,吸收和改进了一些唱法,“眉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的成套唱腔,唱得淋漓酣畅,使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

晋剧《斩黄袍》是乔玉仙的又一代表性剧目。说的是北汉王柴荣死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封郑子明为北平王。因他的宠妇韩素梅的哥哥遭郑子明责打,赵匡胤酒醉将郑子明问斩。郑子明的妻子陶三春引兵围城,赵匡胤痛悔莫及,高怀德陪赵匡胤城楼谢罪,答应为郑子明追封加爵,陶三春斩赵匡胤黄袍泄忿,收兵而去。赵匡胤面对陶三春兵围城下,杀气腾腾,自己着实害怕。乔玉仙的表演准确到位,表现剧中人故做镇静,明知故问,却又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痛悔的心情。陶三春咄咄逼人排山倒海的威严气势与赵匡胤心虛胆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段唱乔玉仙保留了“盖派”唱腔风格,年近古稀,风采仍不减当年。

乔玉仙从艺多年,塑造了近百个舞台艺术形象,为晋剧艺的繁荣、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一生转益多师,艺途坎坷,在继承优秀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采众家之长,融化吸收努力塑造自己所表演的“这一个”。

写稿:吴占全

编辑:李春芳

节目首播:1992年10月

吴占全,山西文水人,1942年生。1962年毕业于山西省戏校晋剧音乐班。同年分配到山西省晋剧院工作。1984 年在省戏曲史论班结业1985年在山西职业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历任晋剧院党办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等。他创作的《武则天与上官婉儿)在1996年山西省艺术中专汇演中获剧本创作奖 。

​节选李春芳编著《梨园故事》

晋剧名家刘爱云简介(介绍著名晋剧须生艺术家乔玉仙)(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