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死因(雍正皇帝的血滴子)

雍正皇帝的死因(雍正皇帝的血滴子)(1)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使用密探和特务进行侦稽的记录。在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其实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不仅使用大批特务和密探刺探各类情报,而且还创造性的解决了密探工作“灯下黑”的弊端。

你想啊,大凡密探所奏报上来的情报,都是当事人的绝对隐私,这些事几乎没有凭证可查,全靠特务们和密探们扪心呈报。如果哪个密探心存恶意,公报私仇,故意睁眼说你的瞎话,编排你在背后如何如何讲皇帝的坏话。那你还如何辩解?早死了。

这样一来,密探们就等于是控制了各个大臣的生杀予夺大权。要风就得风,要雨就得雨,要银子就得银子,要女人大臣们也得乖乖把老婆女儿送过去。因为,密探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大到几乎不受约束的地步。

雍正皇帝的死因(雍正皇帝的血滴子)(2)

自诩为聪明人的朱元璋,自然不会不知道。为此,他绞尽脑汁,想出来一个办法。每次有任务时,他都会同时派出三批人马,这三伙人之间互不知情,互不认识,都是重复着做同样的情报收集工作。

当三路人马的报告都交上来时,朱元璋亲看,当出现二对一时,相信多数派;当三份报告都不相同时,就另外再派三路人马重新去。如此一来,反复几次后便能够获知最准确的情报,而且还能知道到底哪些家伙在中间捣鬼。

到了雍正朝时,这种密探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分为了公开的密探制和隐蔽的密探制两种。

这种公开的密探制度,也就是“密折制”,在现今的各类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虽然密折制并非雍正皇帝所创立,其实早在康熙时期就已基本成型,但却在雍正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使用和推广。

雍正皇帝的死因(雍正皇帝的血滴子)(3)

雍正朝,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在上任之前,皇帝会把他叫到跟前亲自训勉和教导一番,最后交给他一个密匣,匣子上有两把锁,只有皇帝和该大臣才有钥匙。大臣会不定期的将一些重要情况写成折子,不通过军机处或内阁,直接将匣子送呈皇帝亲拆御览。如果皇帝有什么指示,会用朱砂笔批复,然后再将匣子密封发还给大臣。所有内容,除君臣二人外,谁也不得而知。

雍正皇帝的死因(雍正皇帝的血滴子)(4)

还有一种隐蔽的密探制度,也就是后世中经常被人提及的“血滴子”。其实,“血滴子”既是一种兵器,更是一个组织。

这个组织的前身便是“粘杆处”。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门粘蝉捉鱼的服务性机构。当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部的府邸内,每逢盛夏时节就会有鸣蝉聒噪,非常烦人,雍正便命他们驱赶鸣蝉。

在“九子夺嫡”期间,各皇子们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刺刀见红。老四雍正在暗地里加紧争储的准备工作,积极训练家丁,招募武林高手编入“粘杆处”。这伙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四处刺探情报,暗中铲除异己。

雍正登基后,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在内务府之下专门设立了“粘杆处”。而且,之后还对“粘杆处”进行了大清洗,留下了最为忠心的成员专门从事特务工作,逐渐演变成了令后人心惊胆寒的“血滴子”。他们个个都是原雍亲王府的包衣后人,不归任何部门调派,只服从于雍正本人。

雍正皇帝的死因(雍正皇帝的血滴子)(5)

“粘杆处”或者后来的“血滴子”,名义上虽属内务府管辖,但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之后改名为雍和宫,视为“龙潜禁地”,一般的王宫贵胄都不得入内。

直到雍正和乾隆都死后,“血滴子”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归于平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