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赤水湾古街(邯郸涉县墨宝芬芳的)

涉县赤水湾古街(邯郸涉县墨宝芬芳的)(1)

江家大院中带有欧式风格的门楼。

近日,邯郸涉县东鹿头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东鹿头村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江家大院”。当地有句流传至今的谚语是这样说的:“偏城刘,羊角侯,比不上鹿头江家头。”偏城刘、羊角侯都是当时和江家比肩的大户。

涉县东鹿头村“江家大院”,这座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历经200多年岁月的古老民宅,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等着人们去品读去研究。

颇具神秘色彩的发迹史

符山西南麓,漳河沿岸边。风水绝佳地,藏有江家宅。近日,笔者走进传说中的“江家大院”,一睹它的风采,探秘它的故事,回味它的辉煌。

“这里原来是江家大院的祠堂,也是我们小时候读书的地方,现在改建成龙王庙和民房了。”今年63岁的江学庆是江家大院“第10代传人”,也是笔者此行的向导。一入村口,他就兴致勃勃地翻开回忆,为笔者重塑江家大院原来的模样。

据考证,江家是由涉县更乐镇迁来,不出数十年,由穷而富,由盲而文,由民而仕,雄踞一方,震动周围三省乡县。

江家的发迹,在江学庆老人口中,颇有几分神秘色彩。

他说:“很小时候,就听老奶奶讲过一个故事。祖上江保全从更乐逃荒出来,在东鹿头村北五里的小石郊定居过,后来才到东鹿头村。在小石郊时,江保全靠开荒种地为生,农闲时,到邻近的西戌村给大户人家打工。江保全人高马大,干得一手好农活,但因为饭量超大,被掌柜辞退。江保全回家路上,途经符山洼,稍做休息。一条小白蛇钻进了他的口袋,回家后才发现。以前村里老人们都说‘白蛇是财神的化身’,于是,江保全和家人就把‘财神’放到自己家仅有的米瓮里。谁知,从此后,米瓮里的米怎么吃也吃不完,江保全一家也结束了忍饥挨饿、外出打工的生活。”

这个“米瓮敬财神长流不断”的传说,只是人们对江家发家的一种趣谈,不足为信。但,江保全靠勤劳和节俭解决温饱,并从此做起粜米生意,确是事实。

随后,江保全又兼营山货,并因重信讲义,成功接手山西大户抛售的鹿头“飞地”产业,并事必躬亲,悉心经营打理,后来,又逐步收购多家败落的大户产业,江氏一族从此在鹿头“一统天下”。

江保全后,二世江兰秀,三世江景昌,四世江萍、江凌兄弟,三代四人均谋取官职,江兰秀捐正六品“千总”,江景昌捐正四品“都司”,江萍捐正五品“守备”,江凌赏正五品同知衔中书科中书。江家在第四代江凌时代达到巅峰。江凌的六个儿子都考取了文秀才,江萍的三个儿子为武秀才。据载,江凌在整个家族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家族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为适应家庭人口发展需要,江凌还对大院进行过大规模兴建。

涉县赤水湾古街(邯郸涉县墨宝芬芳的)(2)

江家曾经的当铺,现为民居门楼等保存完整。

极具艺术气息的大院建筑

“惜时惜衣非但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总须求己莫求人——林则徐书陈文恭公格言”;“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刘墉书”;“敦诗说礼;敏事慎言”;“存仁心”;“行义事”;“勤耕织”……漫步于江家大院的大街小巷,感触最深的就是所有古门楼都有石刻楹联和门楣匾额,其中不乏刘墉、林则徐、成亲王、何绍基等名人大作。

这些集观赏、实用、审美于一方砖石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从不同的侧面构建着江家大院的文化厚度。

楹联匾额是江家大院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十分突出的位置。大院留存的50余副楹联匾额,质地除少数木质仅存,大都为砖石雕刻,涵盖了真、草、隶、篆、楷等多种笔体。匾额有手卷,有折扇,有册页。楹联内容上有写景抒情的:“闲听秋声移竹母,静眠凉月枕桐孙”;有规俗劝世的:“正心身敦孝弟,勤耕读慎言行”;有阐发远大追求的:“桂树一枝撑白日,芸香百代联清风”。这些楹联均对仗工整,引经据典,语不空泛。

江家大院的楹联匾额里有一些颇富艺术魅力的大家之作,然而,对于这些大家之作究竟是通过怎样一种渠道流传到鹿头这块偏僻之地的呢?据涉县本土作家曹钢勤著作的《江家大院》一书记载:“清末民初,涉县书界名流李中香,收藏大量名人字迹,一说其后因贫苦交加寄居并病故于江家,这些墨宝也就随之流落江家;一说李中香与江家交情甚笃,互赠作品,以求共同鉴赏提高。还有一说,江家江应璜在任时,在京城结识了一些社会名流,得到朋友的馈赠。”

“除了楹联,还有绘画。你看这家就是石刻绘画,上面画的花瓶,瓶里插着三个戟,寓意‘平升三级’。”江学庆介绍说,“还有的刻画的是竹兰梅菊。”

如果说,江家的文气、家风主要体现在楹联匾额上,那么江家的富裕则集中体现在深宅大院的大门上。高门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额枋镂空。有的是纯民族式的木结构斗拱式门楼,有的是砖券门楼;还有的是欧派柱顶式门楼。两扇厚重的实榻大门,强化了它的保卫作用。

“你看大门的后面一般都是三道保险,门背上有两道木闩,其中一个有锁扣;紧邻门背的两侧墙上凿洞,用圆木插入,是第三道保险。”江学庆介绍说。

江家大院是典型的山区古建筑风格,原有50多个院落,目前保存完整的宅院有38处,配有祠堂、当铺、钱庄、书院、戏楼、东西花园等建筑。大院布局结构精美,建筑工艺水平极高,观赏研究价值很大。

每一座院落都讲究前后略长,间架左右对称。有的院落是三进院,有的是前后院,有的是七裹五或五裹三的单门独院。院落无论大小,形式如何,正方均为楼房,且坐落在青石条砌起的台基上。厢房有的是楼房,有

的是瓦房,有的是平房顶。凡瓦坡顶,屋脊都比较突起,并配以张嘴的跑脊兽,烘托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气氛。院落外的巷子里,总是能发现成排的拴马石,还有上马石。

当地村民,家中富裕的或逢子女嫁娶的,总是想着翻盖房子。但为了保护大院原貌,有的只是局部建设,有的即便重建也尽量按照原来的式样,还有的将门楼、影壁、窗扇重新描彩。

东鹿头村村主任王刘保说:“我们一直在强化村民的保护意识,这几年参观的人多了,多数村民已经开始了解老宅的价值。在保护与传承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涉县赤水湾古街(邯郸涉县墨宝芬芳的)(3)

江家大院巷子里成排的拴马石。

独具太行风情的民俗活动

即便是在冬季,山里也是极美的,蓝蓝的天、微微的风,还有温和的阳光。在这样的天气里,又恰逢东鹿头村庙会,笔者总觉得不负此行。

穿过琳琅的商品、拥挤的人群,遥望到关帝庙香火缭绕。与关帝庙相对的就是建于1934年的戏台,也是江家的私家戏台。戏台是江应璜从北京绘制回来,据说是参考了颐和园同类建筑。江学庆介绍说,“以前这个戏台经常唱戏,一直到80年代村里盖了新戏楼,这个戏台才终止使用。”

唱戏,是村里庙会的一部分,当地传统戏曲有平调、落子、豫剧。村里人对唱戏,唯“痴迷”一词才能形容。尤其是村里的老人,经常能一段段的念白唱词。在空旷的山谷间,开场的锣鼓一传就是十几里。邻村的老老少少也会成群结伙而来。

除了庙会,最热闹的时候当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踩高跷、跑竹马、转九曲,都是当地特色。尤其是转九曲,全家老少人人不会错过的热闹。

“九曲阵”是按传说中的九曲黄河而设计的,木杆扎成弯弯曲曲的道路,有出口,有进口,宽约一米,游一次行程约一公里。木杆均为两米高,按规定的距离和路线串栽在地上,用绳子在灯杆中间连接,上端置直径12至15厘米的圆形灯盏,内燃木了油。木杆上的灯数,一般为365盏(闰年另加30盏),象征一年365天。灯场中心,栽一根高达十米的“老杆”,上面挂有大灯笼、吊挂,五彩缤纷,并置有烟火,等待点燃。灯场外面有许多用块炭垒砌成的圆锥形的“旺火”,夜间点燃,火光冲天,供游人观赏。

秧歌队领舞的男角称“鼓子”,女角谓“拉花”。男角随着唢呐曲牌进行表演,动作刚劲有力,敏捷利落;女角的表演轻盈细腻,温娴多情;队员们舞着红绸,给夜空抹上了片片红霞。接着,各种社火队伍,以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进阵。人们自由自在地转悠徜徉,一派热闹景象。那些平素很少出门的妇女,也在这个时候看红火,游九曲。当活动进入高潮,老杆上的烟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会场群情激昂,欢声雷动。人们纷纷转九曲,感觉曲折蜿蜒的九曲黄河阵就像漫漫人生路,需要克服艰难,奋勇向前。当地还有“转九曲,百病不欺”之说,尤其是要虔诚地绕老杆行走一周,再用双手摸摸,“摸摸老杆,祛病延年”“摸摸老杆,上树腿不酸”。

在悠悠岁月中,东鹿头村的民俗和江家大院的楹联匾额、砖雕石刻、阔绰深宅,就像是诗的吟咏,歌的符号,见证着历史风尘呼啸而过后的道道印痕。(王月红)

涉县赤水湾古街(邯郸涉县墨宝芬芳的)(4)

现存较为完整的江家大院,房屋皆为两层楼。

涉县赤水湾古街(邯郸涉县墨宝芬芳的)(5)

江家大院门口的石刻画,寓意“平升三级”。

涉县赤水湾古街(邯郸涉县墨宝芬芳的)(6)

江家大院现存的石刻楹联,上面写着:“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刘墉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