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当上新农人)

2月4日,狗年最后一天,太阳暖暖,似乎在欢送着这收成满满的一年。

这一天正好是立春,人勤春来早,天刚蒙蒙亮,重庆日报记者便驱车出发,前往永川区仙龙镇太平桥村祝家坝小组,采访一位“90后”的“新农人”。

驱车出重庆城,一路畅通无阻,让人心情格外愉悦,一个多小时后,重庆日报记者顺利到达目的地。刚一下车,被采访对象、返乡创业大学生蒋平便迎了上来。圆脸、个头不高,但看上去十分干练,精神——或许正是凭着这一股子干劲儿,今年26岁的蒋平硬是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带着对泥土的感情,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当上新农人)(1)

蒋平介绍这里发展情况。张国勇 颜安 摄

“我是村里同龄人中,唯一留在村干“农活”的年轻人!”

大好春光下,按部就班地坐下来采访,实在是暴有点可惜。“今天天气这么好,我们还是边走边聊吧。”记者提议。

乡间,清新、干净的空气扑面而来,农房整齐划一的外立面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加之阡陌交织,流水潺潺,让人神清气爽。

“其实,大学毕业后我的首选还是留在城里。”走在乡间小道上,蒋平打开了话匣子:2014年,蒋平毕业于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便在主城一家设计公司找到了工作。设计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尤其是对蒋平这种刚毕业的小伙子而言,既要上街做推广,又要沉下心来画图纸,加班到半夜是常有的事。好在蒋平比较能够吃苦,因而虽然初出茅庐,但他的月薪还是能够达到六、七千元。

2015年春节蒋平回家过年,他发现农村的面貌变化显著,村里水电气三通、道路四通八达,很多家里都有了小车。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的人气却不怎么样,几乎每户人家里都是老人留守,不少良田就此撂荒。

“能不能把这些地利用起来呢?”蒋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蒋显明。

“你有这个想法很好,如果你愿意回来干一番事业,家里是大力支持,但就是你自己要想好,要干就得干到底。”父亲蒋显明拍着他的肩膀说。蒋显明是永川区的乡贤评理员,也是祝家坝村民小组的组长,看着良田撂荒,他很是心疼,如今儿子提了想法,他求之不得。

说干就干。当年春节后,蒋平就把城里的工作辞了,准备返乡大干一场。他告诉记者:“我是村里同龄人中,唯一留在村里干“农活”的年轻人!”

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当上新农人)(2)

张国勇 颜安 摄

创建“全组合一社”的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干

回村 怎么干?

“当然最好是形成规模效应。”蒋平说,祝家坝小组共有42户人,306亩地,如果能把这些地都集中起来,种上柑橘,那对大家都会有好处。

但老辈子怎么信得过这个毛头小子呢?“你连锄头都没拿过,啷个会种柑橘?”

关键时刻,蒋显明出面帮儿子做了担保:“年轻人想闯,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机会,你们信不过他,还信不过我?”

就这样,蒋平顺利地将全组土地都流转到了自己注册成立的重庆市永川区蒋平柑橘种植股份合作社里,形成了“全组合一社”模式,带领大家一起干。

蒋平为合作社制定了规章制度: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方式,农民将土地入股,每年每亩有300元保底,待合作社有收益后,收益的50%归业主、50%分红给村民。

合作社的306亩地全部种上了各种品种的柑橘,并套种了油菜、豇豆、辣椒等。2017年,合作社依靠套种的蔬菜,有了10多万元收入,当年底便进行了分红。前两天,合作社又拿出了去年的一半利润12万元用作分红,平均每户人分到了近3000元。

“可不是嘛,我们老两口过去就指着点农村养老金过日子,两人加一块一年才3000多,现在光是每年的务工工钱就有万把块了,再加上分红,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啊,还是年轻人脑壳灵光。”68岁的村民王孝财听到我们的对话,在一旁“搭白”。

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当上新农人)(3)

记者到现场采访。张国勇 颜安 摄

“我有了3年多的原始积累,今后将踏上农旅融合之路!”

蒋平个子不高,志气却不小。他说,“我有了3年多的原始积累,今后将踏上农旅融合之路!”2019年,他准备在当地修建一个农产品展销大厅,供城里人到祝家坝参观体验,而今,已有主城南坪的一个商家正准备与他合作。

每年9月沙糖桔成熟、10月爱媛上市、11月是卡拉卡拉、12月至次年4月则是沃柑的采摘期……眼下,在蒋平和父亲的努力下,祝家坝小组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年有看头,月月有果摘”。

按照蒋平的初步测算,种下的各种柑橘大部分在今年可以试挂果,到2020年则进入盛产期,按每亩3000-4000斤、每斤2元计算,306亩地的产值将达到200万元左右,届时给乡亲们提供的分红就更多。

“但我们的眼光也不能仅局限于种植。”他说,乡村的产业要想蓬勃兴旺,一定要与旅游结合起来。正因为如此,合作社种植了油菜花、荷花等,便于游客们观赏。

今年,蒋平想干两件大事,一是动员社员们改造房屋,以备接待之用;二是新建一个接待中心,让游客们有一个歇脚、吃饭的地方。

“加油!现在乡村振兴政策这么好,你这么年轻,又有父亲做你的坚强后盾,一定会更成功的。”时值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记者不忍心耽误蒋平太久的时间,准备结束这次采访。

“成功还远远谈不上,跟很多人相比,创业这条路,我才刚刚上道呢!”蒋平说,阳光洒在他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脸庞上,映衬出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当上新农人)(4)

张国勇 颜安 摄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要留住有知识的年轻人

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与儿童。但是,随着一系列惠农、富农、助农政策的铺开,这样的情况正在逐渐发生转变。

稿件中的蒋平就是鲜活案例。他还没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父母身体状况良好,还不需要他的照顾。并且,他大学毕业,在大城市里有较为稳定的工作,想要留在城里扎根成为“新市民”也并非难事。

但蒋平还是选择了返乡创业,不是因为在城里“混”不下去了,而是因为农村为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一片天。我们看到,出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在村里如鱼得水,干得有声有色。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既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还要留得住青年人才。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需要这些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青年回归乡土。他们的知识会在农村这片热土闪耀光芒,他们的能力会在农村这片热土得以展现,他们的素质会在农村这片热土继续提升。有了这样一群人,乡村振兴之路会越发宽广,建设美丽乡村的康庄大道会越发平坦,扶贫发力会越发精准有效,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

留住年轻人,产业兴旺是基础,尤其是对于有才华的年轻人,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有利的机制和政策措施,让他们能够返乡创业,让美好富裕的乡村成为优秀年轻人展示自我、提升能力、实现理想的大舞台!(记者 张国勇 颜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